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郝晋珉:藏粮于地关键是提高耕地质量

[ 作者:郝晋珉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3-13 录入:王惠敏 ]

“藏粮于地”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用养结合、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新发布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提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实施‘藏粮于地’和节约优先战略,以提升粮食产能为目标,大力推进农用地整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农业现代化基础。”“藏粮于地”作为土地整治的重大战略任务,核心是通过土地整治全面提高耕地质量、提升耕地产能。

作为人口大国,我国粮食安全是永恒的主题。为了粮食安全,我国实施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保障粮食安全仅靠保护耕地数量是不够的,还要在保证足够耕地面积的同时,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升粮食产能。

耕地质量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包括耕地土壤肥力和影响作物生长与耕作生产的所有基础条件。随着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化,耕地质量的内涵也有所变化。土地整治提升耕地质量,可以从三方面着手,建设高标准农田、提升土壤肥力、全面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田生态环境。

一是全面提升耕地产能。 一方面要提升基础地力。通过平整土地、调节水肥利用、施用土壤调理剂、增施有机肥等土地整治措施改善耕地土壤条件、增加土层厚度、改善土体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消除不利因素(如盐碱、沙化、酸化等)等,提高耕地土壤水肥气热的供应能力和转换效率。另一方面要完善基础设施。土地整治要着力加强和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田间道路,加强农田灌溉与排水工程建设,提高道路、沟渠、水井、温室、育苗工厂、机械化设施等固化在土地上的工程措施标准和投入。此外,要改善生态条件。完善区域农田防护林系统、水系统、生物多样性等生态设施的建设,强化农田耕地生命共同体建设,增加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抗灾能力(区域旱、涝、干热风、作物病虫害等)。

二是积极开展生态良田建设。对于面源污染,可以通过建设农田生态沟渠、污水净化池塘等设施,净化地表径流及农田灌排水。对于重金属污染,要建设植物隔离带或人工湿地缓冲带隔离外部污染物。同时,加快建立农业投入物(农药、化肥等)的监管,保障农业的清洁化生产。

三是加快建立土地的用养应急保障制度。现代农业应高度重视耕地的高产高效,兼顾耕地的用养结合。耕地质量建设必须将“用地”“养地”相结合,降低耕地利用强度,通过轮作倒茬、休耕养地等耕作方式恢复地力。耕地质量还应建立恢复生产的应急土地保障措施,一旦粮食进口受阻,可以通过工厂化育苗、机械化移栽、水肥保障等快速反应措施恢复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国土资源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