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年35岁的袁宇,是江西万载县康乐街道里泉村一位农民,爱书如命的他19年来省吃俭用,花费200余万元,收藏连环画、名人传记、红色刊物等各类书籍20多万册。他以书会友、以书睦邻、以书诲人,成为当地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文化符号。因为坐拥“藏书屋”,袁宇被当地群众称为“精神万元户”。(6月21日中国新闻网)
众所周知,如今大多数乡村已成文化的荒漠,这早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小学撤并后,乡村学校的校舍废弃了,从此广阔的农村失去了朗朗的读书声;多年来,露天电影不见了,广阔的农村成了被电影遗忘的角落;近年来,虽然村村建起了“农家书屋”,里面有上千册书籍,不过极少向村民开放过,任凭那些书籍在书屋里睡大觉……在农村这个“买书看书都很奢侈”的大语境下,突然发现了一座农民私人修建的拥有20多万册书籍“藏书屋”,无异于在广袤的沙漠里发现了一片绿洲那么惊喜——这才是真正意义的“农家书屋”:农民修建,农民使用,为农家服务的书屋。
笔者作为一名农村中学教师,在农村工作三十多年了,对农村的阅读状况却深感担忧。笔者曾借走亲戚或家访的机会调查和观察了上百个农村家庭,发现90%以上的农村家庭修起了楼房,室内装修之豪华可与城市相媲美,可房间却极难发现一个书橱。虽然孩子有单个的书房,但里面除有几本皱巴巴的教科书就再也没见什么书籍了。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所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农业居民年人均图书阅读量为3.11本,低于城市居民的5.62本。农民或农民工群体图书阅读率仅为29.9%,不及全国平均水平,农村的家庭一年到头很少或从不买书的高达八成以上。
如何改变农村这种悲怆的状况?这就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书香社会”的建设,像江苏海安那举办“农民读书节”,努力在农村营造一个爱书籍,喜阅读的氛围;其次是敦促基层干部千方百计利用好“农家书屋”,像赣州市寻乌、安远一样开展“农家书屋+电商”,用“电商”激活“农家书屋”,让农民平时有了知识“充电”的地方,让乡村孩子在假期里能有一个看书的地方,开阔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不再让阅读成了他们“短板”;最后,要及时发现、表彰和鼓励像江西万载县康乐街道里泉村的农民袁宇一样的勇当和乐当“书痴”,自觉修建“藏书屋”的“精神万元户”,让他们的“书痴”精神星火燎原,让“书香”尽快飘香整个乡村,早日破解农村阅读堪忧的状况,把整个乡村打造成文化的绿洲。
(作者简介:林日新,湖南省武冈市湾头镇人,中学高级语文教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