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然空间到农业空间
自宇宙爆炸始,就产生了时空、出现了空间。最早的空间是漫无边际的,直至中生代海洋中的生命到了陆地上,开始有了绿色生态、绿色植物,在那时也就产生了土地,进而产生了陆地生态系统。在人类出现之前整个空间是自由空间,在人类出现的早期,相比土地而言,人类数量较少、发挥作用较小,因此彼时的空间也可称作为自由空间。但是随着人类发展到一定程度,人地矛盾逐渐显现,随之出现了土地的私有化。从部落私有到国家所有,进而产生国土,古语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由此形成国土空间。随着人类的增长这种国土空间逐渐不足,因此人类开始生产活动,逐渐形成农业文明,进而形成了承载农业的农业空间。然而随着人类的增多、人类需求的增长与多样化,产业开始分工,因此逐渐产生其他产业,进而形成其他产业空间。如此空间分化持续至现在,从空间的衍生上,就形成了自然空间、农业空间和城市空间。自然空间即所谓的自然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包含了生产空间,此处生产是指纯粹物质生产意义上的生产。从物质生产的角度,真正的生产指农业生物的生产,而二三产是进行材料、物质的再加工,只是形态上的变化。在农业空间里,包含生产空间和农村生活空间。城市空间包含两类,分别是城市的生活空间和城市产业空间。从历史上看,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考察,就产业产生的目的而言,它是为安排人们的就业。耕地的生产能力是有限的,当耕地无法承载过多人口时,就需要另寻新的就业途径,也由此形成新的就业空间,因此从本质上它是维持一个人生计的生计空间。如此分析,空间分为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计空间。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类型的空间,哲学上将空间分为空间和链接空间的空间,链接空间的空间就是交通、河流、自然的廊道空间等。自然空间和生产空间是现在意义上的生态空间,而生活空间和生计空间是生态要素萎缩了的人工空间。因此若要实现生态平衡,首先是实现生态空间和人工空间的平衡。
人类面临的生态问题、环境问题的本质问题是人类无节制的开发和消耗。因为无节制地开发,自然生态空间规模逐渐减少,功能也逐渐下降,城市人工空间正是由于无节制的扩张,造成了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不断恶化。农业空间是介于自然空间与人工空间的自然-人工空间,既是自然要素的生产者,同时也是自然要素的消耗者。当前我们进行空间治理、空间用途管制,用途管制就是要抑制自然空间和资源的消耗,空间治理就是要提高和改善生态要素的生产条件,实现自然要素的扩大再生产,提高区域空间的资源禀赋。国土资源主要有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这两种价值。经济价值扩大再生产满足需求与财富增长,其生产动力强劲,易于实现。生态功能的平衡在生态空间减少的情况下,必须以扩大生态价值再生产来实现,但生态价值生产在与经济价值生产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生态价值的生产属于公共产品生产,私人生产动力不足。这是空间需要保护、管制、和治理的根本原因。
农业空间兼顾了这两者的因素,它是最大的生态空间,是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复合生产的物质能量生产空间。经济价值可以通过提高农产品的产能来满足人类的需求,也可以提高产品的价值,实现农业经营者对经济的追求。生态价值扩大再生产,一方面是提高整个农业空间的质量,维持持续和稳定的农业生产条件,而同时它也可以提升区域生态系统的平衡能力、净化能力。
空间分化与分类
本文根据郝晋珉教授在国土资源部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2018年春季报告会上的学术报告整理。
作者简介:郝晋珉: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土资源部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土地学人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