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桃源县县委办:发展文旅产业 打造绿色经济

[ 作者:中共桃源县委办综合组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3-01 录入:19 ]

桃源县位于湘西北,东临洞庭湖,西靠武陵源,北接常德城,怀揽桃花源,百里沅水贯通县域东西,辖区内有桃源八景、星德山、热市温泉、十里茶乡、乌云界、西安漂流等丰富的自然山水、人文古迹类旅游景点,发展旅游业,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今年及今后一段时期,桃源县将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打造绿色经济,力争到2020年建成泛湘西北区域文化特色县、沅水流域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

一、实行政策倾斜,营造想发展的环境。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绿色发展理念,利用行政手段,实行政策倾斜,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营造好的环境。

1.加强经济扶持。设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用于规划编制、品牌推广、人才培养等。整合农业、林业、水利、电力、交通等项目资金2亿元,用于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将各类农业示范基地、水利风景区、森林公园、文化体育等建设资金与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融合使用。进一步完善文化旅游投融资平台,确保每年融资10亿元以上投入开发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引进一批有实力的文化企业、旅游公司、传媒集团,鼓励吸纳社会资本、外商资本,特别是上市公司来桃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兴建文化旅游项目,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2.实行政策激励。出台《桃源县文化旅游事业发展扶持奖励办法》,重点扶持“桃源工”“桃源戏”等非遗文化传承发展、文化类场馆规范发展等,对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等重点奖项的个人、取得突出成果的非遗传承人、优秀剧作家、优秀演员、优秀教练和作出突出贡献的文化旅游企业及配套服务业经营主体给予奖励。对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及引进人、引进单位,按照《桃源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落实奖励扶持。

3.开辟绿色通道。建立文化旅游重大项目落地“一对一”跟踪服务机制,要求发改、住建、国土、税务、商务粮食、文体旅广新、市场和质量监管等职能部门要在法定权属范围内为其开辟审批“绿色”通道,落实国家、省市文化旅游项目及规费、用地等支持政策。项目报建中,依法对符合条件的实行县本级行政事业性收费全免、服务性收费下浮30%。

二、完善配套管理,筑牢能发展的基础。通过科学规划、完善配套、加强监管,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筑牢基础。

1.科学编制规划。对接城乡建设、交通建设、土地利用及省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等规划,编制《桃源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全域旅游攻坚三年行动计划。邀请北京创景天下旅游规划设计院为桃源编制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总规、详规编制。坚持产业全域布局、规划统筹、归口审批,注重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推动旅游开发向集约型转变,杜绝违规开发、盲目开发和低水平开发。

2.健全公共服务。加快推进县内重点旅游公路建设,开通沅水风光带水上航线,配套旅游交通标识,打造便捷的交通体系,实现域内主要景点交通无缝对接。加快建设旅游集散中心与咨询服务体系,推进第三卫生间、停车场、营地设施、环保设施等基础建设,实现景区、城乡、线路旅游咨询服务全覆盖。进一步加大城乡基本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支持传统手工艺传习场所和传统民俗活动场所建设,形成方便快捷、全民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3.规范市场管理。严格落实旅游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规范旅行社等中介机构诚信经营。依照《旅游法》等相关规定,依法严肃查处串通涨价、哄抬价格和价格欺诈行为,依法严厉打击诱导、欺骗、强迫游客消费等行为。加强文明素质教育,提高社会文明水平。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引导作用,做好文明旅游宣传引导工作,营造诚信、守法、文明的市场环境。加强和落实旅游业相关安全体系建设、监督检查及教育培训,保障旅游安全。

三、挖掘特色优势,探索精发展的路径。坚持市场导向,挖掘利用自身优势,将文化与旅游充分融合,打造一批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

1.打造精品线路。优化“一核两带四区”的产业发展布局,以县城和桃花源景区为核心,以沅水风光带和星德山、老祖岩宗教文化及温泉养生休闲带为骨架,有机串联东部民俗风情体验、南部茶韵乡村休闲、西部山水生态观光、北部山地康养度假等重点旅游项目,拓展度假游、养生游、骑行游、水上游、体验游等旅游方式,策划推出大美桃源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等旅游线路,打造全时域、全天候的桃源特色旅游板块、旅游产品。

2.发展乡村旅游。加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因地制宜发展一批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的旅游风情小镇、旅游特色村。实施“一景带一村”工程,重点景区带动一个周边村发展,村庄围绕景区做好配套服务,建设乡村旅游综合体。健康发展农家乐特色餐饮,开展乡村旅游接待设施“星级评定”和乡村人家“星级评定”。到2020年,建成10个以上特色文化旅游乡镇、20个以上特色文化旅游乡村、100个以上乡村星级旅游接待点。

3.拓展产业体系。丰富和创新文化旅游产品,延伸产业链条。积极发展具有桃源特色的旅游演艺、茶艺等休闲娱乐业,丰富赛龙舟、九子鞭、舞龙狮、对山歌、制擂茶、打糍粑等民间民俗文化展现形式,让游客在旅游观光中感受桃源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大力培育休闲农业、美食体验、户外活动、体育竞赛、文化创意、健康疗养等新业态旅游。培育和扶持一批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加大“老字号”开发力度,提高旅游购物在旅游消费中的比重。

四、加强市场推介,抓实晒发展的举措。按照“酒香也怕巷子深,景美也要勤吆喝”理念,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和手段,把产品推出去,把人气引进来。

1.加强媒体宣传。邀请央视、湖南卫视、常德电视台和中国旅游报、湖南日报、潇湘晨报、常德日报等中央、省市主流媒体来桃采访报道。请湖南卫视摄制、展播桃源形象宣传片、旅游宣传片。在湖南日报、常德日报刊登专版介绍桃源的旅游资源。编写出版书籍《千年大邑,仙境桃源》,编印《桃源古八景》《桃源新八景》《桃源旅游地图》《桃源旅游手册》以及一批以桃源山水为主题的挂历、年画、台历等宣传品,宣传桃源历史、文化和风物。

2.注重策划营销。通过举办大型文化旅游节,承办全国、全省性的体育赛事,征集文化旅游歌曲、选聘形象大使等,吸引名家、名人、明星来桃扩大社会影响。利用行业协会,组建文化旅游产业品牌推广联盟,归集优势品牌,举办论坛、峰会等进行推广。编辑《桃源故事》《桃源相册》,拍摄桃源文化旅游宣传片。加强与品牌栏目合作,将桃源纳入整个大湘西精品线路中进行推广,寻求开辟互利互惠的跨区域旅游线路。

3.加快信息建设。利用物联网、高速通讯技术,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兴传播媒介发布食宿行、游购娱等基本文化旅游信息,与张家界、凤凰、柳叶湖等毗邻地建立文化旅游信息资源友情链接。鼓励经营主体与国际国内知名网站建立合作关系,开通新兴网络支付方式,建立起以游客需求为导向的一站式信息服务体系。

作者:中共桃源县委办综合组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