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县自古为三湘首善之区,其建制远溯秦汉。公元589年改临湘县为长沙县,迄今已2200多年。全县总面积1997平方公里,辖5个乡,15个镇,494个村,38个居委会,总人口74万。全县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雨量充沛,河塘密布,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自古就有“鱼米之乡”的美称。
第一篇 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长沙县紧靠省会长沙市,从东、南、北三面环绕长沙市区处于长株潭都市经济圈的核心地带。319 国道横穿县境,京珠高速公路和省道1819线纵贯南北;县乡公路密如蛛网,四通八达。湖南的国际航空港-黄花国际机场座落在县境内,县城距长沙火车站、湘江码头、长沙汽车东站均不足8公里。全县固定电话装机容量18万户,已拥有程控电话用户10.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7.8万户, 人均占有率居全省前列。国际互联网实现了与156 个国家和地区的通信宽带传输。供电、供水已形成了完整的网络。全县已具备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优良的区位优势和基础优势。
第二篇 熠熠生辉的人文环境
长沙县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曾哺育了黄兴、李维汉、徐特立、杨开慧、柳直荀、田汉、许光达等仁人志士,也是现任党和国家领导人朱镕基、李铁映的故乡。如今,随着县电视台、县一中、体育中心、人民医院等全省一流的建筑拨地而起,国民教育日益发达,呈现人才辈出、百舸争流的局面,全县人民的素质从根本上得到提高。这几年来,长沙县致力于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已在全省率先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建立,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已成为全县经济的主体和支柱。政府已完成了职能的转换,初步建立起了一个以法制为基础的公平竞争的环境和优良的人文环境。
第三篇 春意盎然的生态景观
长沙县在经济建设中把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摆在首位,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7.5%,县城城区人均绿化面积35平方米, 大气质量和饮用水源质量均达到了国家一流标准。长沙县处处山青水秀,流经境内的湘江及其支流浏阳河、捞刀河滋润和哺育着沿岸的土地和人民;位于高桥镇的白鹭湖,“湖因白鹭驰名,飞鹭落霞堪雅赏;山为石牛增色,牧童游客任逍遥”,山青水碧,美不胜收;位于跳马乡的石燕湖,曲径通幽,景色宜人,“一湖春水浓于酒,醉倒寻芳拾翠人”,实为游人赏景娱乐的好去处;座落于榔梨镇的陶公庙,始建于梁朝天监年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有“六朝遗庙”的称誉。目前,长沙县正努力创建全国文明县城,已列入全国第四批生态示范县。
第二章 曙光初现
改革开放20年来, 长沙县致力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迈向现代化的征程中已走在全省的前列。2000年,全县GDP87.17亿元,财政总收入5.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70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全县GDP11780元, 比全省的平均水平高 元,比全市的平均水平高元;长沙县农村整体水平已达小康,是全省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试点县,综合经济实力评估在全省县(市、区)中名列第一,被誉为“湖南经济第一县”。主要经济指标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
第一篇 日新月异的城镇
1992年10月,长沙县委、县政府乘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东风,在107国道和319国道交汇处规划38平方公里,设立了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建设者9年的奋战,昔日的荒山已变成了楼宇成群、道路纵横、灯火通明、绿树成萌的现代化新城。如今,在先期开发的14平方公里上,已完成基础设施投资8.5亿元,成型主干道28条, 已硬化道路60公里;10万门程控电话与长沙市并网运行,日供饮用水10万吨,日供电240万度。 这里既是长沙市整体规划中的卫星城,又是湖南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也是长沙县的县城,区位优越、政策优惠、环境优美、规划合理、设施完备、交通便利、信息灵敏,是中外客商大显身手的风水宝地。建区以来,已有300 余家境内外企业在这里投资兴业,投资总额达130亿元,均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县城与开发区融为一体,显示出了现代化城镇的风采,几年来,这里先后举办了全国百城市自行车赛、全国纸张订货会等一系列大型的活动,无一不被人们交口赞誉,其声名已远播四方。县城的发展带动了全县城镇的发展,暮云、黄花、江背、榔梨、金井等集镇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在全省甚至全国都小有名气。一批经济实力雄厚的村,其集镇也初具规模。印山、黄垅、和平等村,那宽阔的街道,优美的环境,独特的民居,醉倒了无数观摩者。星罗棋布的小城镇,展示出了一幅现代化农村的迷人风采。
第二篇 欣欣向荣的工业
多年来,长沙县工业的规模、技术、效益一直在全省各县(市区)中遥遥领先,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的崛起,长沙县的工业在全市乃至全省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十五”全省经济的主要增长点之一。目前,世界500强进入湖南的-LG、伊菜克斯、 可口可乐全部落户长沙县,湖南最大的民营企业-远大空调在县内扎根,全省最大的乡镇企业-同心实业也在长沙县。成立仅三年的力元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已占有90% 的国内市场和25%的国际市场, 成为全球最大的连续化带状泡沫镍生产企业。三一重工、长海视听、光南摩托、华天铝业、金沙利彩印、杭洲娃哈哈等一大批中外企业交相辉映,构筑了长沙县工业的脊梁。在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增长的同时,传统的乡镇工业也展现勃勃生机,桔洲农用车、榔梨车身、同心客车、春华服装、金井皮革、江背水泥等产品享誉省内外。以乡镇工业为基础的暮云、榔梨、江背、黄花、金井五个工业园区应运而生,已具备一定的规模,蕴藏着极为巨大的发展潜力。全县工业已形成了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生物工程、光机电一体化等高科技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成为全县GDP和财政收入的主要贡献者,使全县实现了由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的跨越,在农村工业化的征程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第三篇 生机勃勃的农业
长沙县的农业已由过去单个家庭的经营转向产业化经营,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跨越,已形成了茶叶、蔬菜、花卉苗木三大新的产业支柱。以金井、高桥、春华为主的茶叶主产区,已有2个万亩茶园,其产品远销东欧、俄罗斯等地;临近城区的6个乡镇的蔬菜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6万亩以上,成为市区市民新鲜无公害蔬菜的重要供应基地;以跳马为基地的花卉苗木面积达1.5万亩, 畅销全国,成为装点城市的美容师。传统的农产品得到改良更新,全县优质稻种植面积超过30万亩,连片高产优质玉米基地5.7万亩,良种瘦肉型猪占70%以上。城郊农业得到新的发展,望新建筑集团投资兴建的500 头规模的奶牛场已经建成,省会长沙市的居民可随时喝到新鲜牛奶;一大批农户将自己的家装扮一新,吸引城市居民度假休闲。目前,长沙县人民正如火如茶地开展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相信不久的将来,通过大户带动,龙头带动,一大批集中经营、连片开发、品种各异、特色鲜明的展现现代化田园风光的农村庄园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长沙县。
第三章 壮志凌云
辉煌已成过去,美好的未来需要更加努力去创造。在新世纪刚刚来临的时候,长沙县人又绘就了现代化的宏伟蓝。到2005年全县GDP150亿元,财政收入10亿元, 基本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到2015年全县GDP300亿元,城市化水平65%以上,在湖南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一篇 城镇化带动
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城市化,长沙县在工业化奠定了良好基础,来势强劲的情况下,县委、县政府决定加快城市化的步伐,用城市化进一步推动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逐步实现城市一体化。首先是抓住县城扩容提质这一核心。扩容,在县城的东面与电广传媒合作,新建一个占地5000亩的金鹰广场,使东面与长沙市区连接起来;西面修建一条宽60米、长9公里,由星沙至榔梨的城市主干道,把县城与远大工业园、榔梨工业园和机场高速公路连接起来。同时利用两厢各500 米共9平方公里的土地设立黄兴环保产业园,使之成为新的投资热点。扩容后县城的面积将达50平方公里,成为长沙市一个新的城区和次中心。提质,按“湖南第一路”的标准建设的星沙大道,对天华路进行全方位改造,引进高尔夫球场等娱乐休闲项目,建设好山水芙蓉等高档别墅住宅区等,提高县城的品位。 在县城扩容提质的同时,规划建设好暮云、榔梨、江背、黄花、 金井等工业园区,以工业园为基础发展工业化集镇, 全县形成5个以上规划一流、实力雄厚、人口密集的新型中心集镇。
第二篇 大投入拉动
长沙县将以基础设施建设的大投入拉动经济的大发展。全县将构建以京珠高速公路和黄金大道为“两纵”,以连接“两纵”贯穿东西的六条公路为“六横”的公路骨架,实现乡乡通三级以上公路,形成以三级公路连接县乡、辐射全国的公路网络。规划投入100万元,构筑县委、 县政府联接乡镇和农户的快速便捷信息网络,构建电子政府,从时间上、空间上缩短距离,把长沙县推向全国、推向世界。以农网改造为主,构建完备的电力网络。长沙县将以建立公共财政体系为基础,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体制,规划5年时间投入100亿元以上, 使长沙县成为全省基础条件最好的县。
第三篇 大开放推动
长沙县将按照现代政府的要求,政府彻底从一般性竞争性领域退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使政府的职能真正转换到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角色上来,建立一个依法行政、讲求公平、诚实守信、服务周到的政府。将以教育为手段,纯化民风,提高全民的素质,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风尚。将依托体制优势、环境优势、政策优势广泛吸收外来资本、技术、人才,把长沙县的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中。
结束语
不断进取,是长沙县人的精神;敢为人先是长沙县人的气慨。进入二十一世纪,历史再一次把一个巨大的发展机遇推到了长沙县的门前,我们将以我们的智慧、胆略和勤劳来拥抱历史的机遇,我们坚信,长沙县必将有一个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