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李文峰:点军区探索极贫重扶的“上峰尖模式”

[ 作者:李文峰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2-21 录入:实习编辑 ]

极贫重扶上峰尖 产村共融三峡缘

——点军区探索极贫重扶“上峰尖模式”效应凸显

桥边镇上峰尖村位于点军区西部边缘,北抵长江、西接夷陵。2002年由原上峰尖、松门溪、三百蜂、平善坝等4个省级重点贫困村合并而成,全村贫困发生率62%,经济收入主要依靠传统种养业;位于山顶的老上峰尖村,贫困发生率100%、危房户100%。2013年9月,市委副书记王兴於调研该村,提出了“以人为本、因地制宜、极贫重扶、到村到户、系统建设”的工作要求。一年多来,区委区政府按照市委市政府指示精神,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合力量、极贫重扶,探索出了一条搬迁安居、产村共融的脱贫攻坚模式。

一、统筹谋划,明晰攻坚线路图

脱贫攻坚,局从哪里破?上峰尖村位置偏僻、山大人稀,多数村组道路不通,群众吃水夏秋靠天、冬春靠背;农户居住分散,土坯房年久失修,生资采购难、农产品运售难,群众生活成本高、质量差;贫困对象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弱,收入来源窄。最大的困难是基础设施薄弱,最大的问题是群众生活质量不高,最大的不足是自我发展能力较弱。

结合点军新区发展定位和小康建设目标,区委区政府召开专题办公会,成立上峰尖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明确由区委副书记“拿脉”统筹,派驻工作队,广集民智,着眼长远谋定发展规划,积极引导群众将其脱贫意愿、发展需求充分表达,在村级发展规划中建言献策,把村里需要解决的交通、饮水、住房、产业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困难,按照轻重缓急排队;把上级的扶持政策、相关项目、帮扶方式等原原本本的告诉群众;把群众的注意力、积极性集中到脱贫攻坚行动中来。就道路硬化、危房改造、安全饮水、生态家园、电力增容、通讯基站、土地整理、卫生室建设、产业发展等10个方面38个小项,明确目标任务、工作要求、完成时间、责任单位,承诺一年攻坚让群众喝上洁净水、住进安居房、走上通畅路,两年行动确保群众用电上网方便、看病就医不愁、产业保障增收。

期间,市政府副市长王国斌以及发改、财政、扶贫等市直帮扶部门先后进村对接项目与资金,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吴康年、胡志莉坚持“周碰头月调度”、现场“答疑解难”,组长林朝华对照清单一线督查,修路改电两项基础工程关键时期,17次坐镇工地,强力推进攻坚行动。30天完成电力增容;60天完成卫生室整建;90天通信全覆盖;120天9.8公里水泥路上山;200天安全饮水进农家;300天2个安居点落成;360天“三峡缘”御菊漫山遍野。

通过解剖麻雀的办法,找准致贫症结,从基础设施瓶颈、产业发展困境中破局,实现攻坚项目、资金、责任、力量逐一对接,以明晰的线路图凝聚民心。

二、高效配置,积聚攻坚硬投入

脱贫攻坚,钱从哪里来?区委区政府举全区之力,先后整合危房改造、土地整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国有林场棚户区改造、农村能源建设、农村电网改造、乡村道路硬化、现代都市农业等涉农资金1900多万元,按照“整合方案管总、分项监督实施、资金报账直达”的办法,强力推动脱贫攻坚规划落地。

一年多来,硬化公路16.4公里,使4个原自然村相互联通;修建水池14口蓄水近3000方,解决了700多人的安全饮水和800多亩产业基地灌溉。争取市电力公司、市移动公司支持,投资200多万元,完成台区增容、修建通信基站,彻底解决了3个边远山村生产生活用电、通信困难。组建宜昌传奇苗木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30多家,社员自愿以土地入股,每亩2万元作为股金参与年终收益分红,带动农户沿松门溪两岸种植红枫景观林500多亩;引进三峡缘生态农业发展公司,投资200多万元,改善田间排灌、观光便道等基础设施,引进高端饮品菊花,配方施肥、有机种植,网络农户43户126人,推动土地规模经营,投资800多万元,建设标准厂房,引进先进加工设备,建成三峡地区第一家胎菊生产、饮品加工基地。

尤其是扶贫安居工程,先后改造危房 63户,建设扶贫安居点2个,集中迁建21户。在推进过程中,区镇村三级精准施策,坚持实用、节约标准,整合部门资金近200万元,聚合社会各界帮扶40多万元,同时采取以奖代补方式,调动农户搬迁积极性,引导农户自主搬迁、自主投资,把扶贫安居点打造为“美丽乡村”。在户型选择上,统一住房外观设计,按照两种面积户型统一建设,为经济实力不同的农户提供选择便利。在基础公建上,统一选址征地,统一配套完善水、电、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在产业配套上,统一的联排错落民居建筑与御菊基地相映成景,为乡村休闲旅游搭建平台,健康养殖小区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分户饲养的生产模式为农户增收提供载体。在资金投入上,坚持国家补一点、整合凑一点、社会帮一点、农户筹一点的办法,搬迁农户统建自管,户均出资3至4万元就可以住进100多平米的房子,喜园安居梦。

通过对财政资金、社会资本、集体资产、民间资金的有效配置,着力弥补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和产业发展短板,让贫困群体安居乐业,以坚实的硬投入赢得民心。

三、产业再造,夯实攻坚新平台

脱贫攻坚,致富靠什么?在产业培育上精准扶持,在内生动力上精准激发,实现要素重组、产业再造、村企融合,这是上峰尖村脱贫致富的关键之举。

区委区政府为引导农户从传统的种养业中走出来,先后组织几轮招商引资、村企对接活动,华联印业董事长浙商黄正杰独具慧眼,让“浙江黄菊”在三峡地区首次落地生根,让一朵菊花繁荣为一大产业。遵循“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村里组建三峡缘御菊合作社,流转土地300亩,与三峡缘生态农业发展公司开展合作,公司对流转土地整体开发,发展御菊,产业到户,入社农户除按每亩600元的标准收取土地租金外,还能按照利润20%的比例参与分红,同时还能在基地获得月平1600元左右的务工薪金。对于没有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如果自愿融入产业链条,公司免费供苗和技术指导,到期按规格统一现金收购。公司注册了“三峡缘御菊”商标及包装,新建了高标准加工厂房,免费培训村民进厂打工,“三峡缘御菊”去年参加了第11届武汉国际农博会并荣获金奖,在武汉、北京、上海实现农超对接。

与此同时,金秋时节漫山遍野的菊花,带动了乡村休闲旅游,去年国庆节期间,上山赏菊、户外徒步的游客日均近200人,如今基础设施跟上了,平善坝石牌保卫战江南遗址、长江三峡第一湾、松门溪峡口风光、上峰尖御菊园等,成为市民休闲观光自驾游、徒步游的首选地,也极大地带动了全村农家乐、四季水果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全村开办农家乐20多家,新建特色水果基地200多亩,去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净增1400多元,一朵菊花,改变一个村。

通过推动土地规模经营,引进现代农业企业、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发展休闲观光旅游,让农民在产业链中获得长远收益,以产业的新平台坚定民心。

四、创新机制,激发攻坚动力源

脱贫攻坚,为了谁?依靠谁?区委区政府通过需求清单、项目清单、资金清单、责任清单,统筹扶贫力量、精准配置,强力督办、营造氛围。坚持在激发内生动力上精准发力,充分调动镇村两级组织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和村党支部的堡垒作用。

在规划推进上,镇村两级坚持政策进村、访谈入户,分片梳理、分类综合,对有项目来源、有政策扶持的纳入发展规划统筹进行,对单一问题、特殊困难登记造册,纳入临时救助、结对帮扶行动,让群众吃上定心丸。村级“两委”依托党员代表义务监督小组和村民民主理财小组,对项目规划、实施质量、劳务用工、林田占用等全程参与、留痕监督,把公益事业当成自己家里的事情来办,接受全体村民的良心监督。

在产业发展上,引进市场主体,组合生产要素,依托花卉苗木、三峡御菊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基地建设、对接市场,最大限度地覆盖贫困对象,最大限度地吸收贫困对象入股受益;依托三峡缘生态农业公司,盘活土地资源,着力推进规模生产、品牌经营、延长产业链条,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的模式,实现土地、种植、劳务等增值收益对贫困农户的集中叠加,强壮贫困对象的造血机能,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坚实基础。

在公共服务上,引导村民自建自管,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村风民风,依托小区安居协会、农家乐协会,对安居点卫生、绿化以及养殖圈舍设施维护、公共防疫等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对全村农家乐规范经营、环境保持、农特产品销售等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尤其村党支部和三峡大学科技学院党支部开展支部共建共联活动,以爱心超市一件物、爱心捐助一块钱、爱心住房一间屋、爱心农场一分田等“四个一”爱心活动为对接支点,推动多元帮扶常态化,共建三峡大学新农村教育实践基地。

在发展观念上,公路上山、通信覆盖极大地缩短了山里山外的距离,花开了、人来了、车多了,带来的不仅仅是吃喝消费,还有信息、亲情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尤其宝贵的是发展思路、信心和希望,这些极大地激发了贫困对象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去年村民黄正喜出嫁武汉18年没有回娘家的妹子开车回到上峰尖,大儿子带着保康媳妇和即将上小学的孙子第一次回家过年。刘云发是第一批签订土地流转合同的村民,近7亩园地,每年收益近5000元,“前脚签字、后脚拿钱”,同时也在基地打一份工,每天80元,月结月清,每月又是近2000元,如今收入“一年抵四年”。去年“十一”前后,上峰尖菊花盛开,吸引了众多自驾游客上山赏菊,如织的游人给原本宁静的山村带来了生机和活力,靠近菊海的农户嗅出商机,适时推出农家饭,为游客提供便利的同时,也鼓了自己的腰包,紧靠2片菊田的钱世梅在花期仅凭着农家乐就收入近万元。

攻坚一年来,上峰尖村公建全面改善,服务提档升级,贫困发生率降至54%,集体经营收入从无到有,去年结余过10万元,三峡缘生态农业公司和专业合作社落地生根,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开花结果,农民发展观念和生活方式巨变。

通过在规划编制、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中聚民智、访民生、解民难,引导村民自我服务、创新发展,鼓舞群众脱贫攻坚斗志,促进村企共融,以长久的动力源激励民心。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区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