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不是为了一时摘帽,找准产业、对准人头,要让贫困户真正参与其中,干得了、干得起、长受益(人民网—人民日报2016.11.21)
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时,工作人员应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去做,从实际出发,深入到基层一线调查研究,走村串户,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与建议,避免“穷人帽子富人戴“。严格按照要求,按标准、按程序规范操作,准确掌握贫困人口的数量、分布、状况。通过入户调查、群众评议、公示监督、等举措,透明公开,把识别权交给基层群众,让群众按他们自己的“标准”识别谁是穷人,坚决杜绝扶“富人”和“派糖”现象的发生。别在办公室里瞎指挥、乱弹琴、喊口号。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没有经过群众意愿的扶贫不是真扶贫。扶贫没有固定人数,涉及到的贫困人员全部纳入脱贫攻坚战范围内,一个都不能少。扶贫工作也不能一步到位,短时期脱贫只能说是治病树表面的黄叶子,没有全身治疗,树根病源还依旧无损,久之,扶贫工作会让党和政府的形象在群众中大打折扣。
因此,精准扶贫工作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意愿的同时,还需讲究科学施策,有效应对,把刀刃放在关键部位,让各项扶贫政策落地生根。基层群众的等、靠、要思想还比较严重,这就要求基层干部、帮扶单位积极帮助群众抓“活”思想观念,不断在群众宣传现代文化理念,组织观看先进地区脱贫致富宣传片,挖掘当地特色产业逐步发展起来,跟随有关部门单位要做实措施,做好政策的对接工作,而且各项措施政策要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促使贫困村、贫困户真真正正得到实惠。
精准扶贫非“拔苗助长”,需要职能部门多打一些实功,少放一些空炮;多一些人性化服务,少一些呆滞化条令;多一些科学扶贫,少一些数据致贫,掌握每一户对象,把好每一个环节,强化每一项措施,监督每一个对接,使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与全体人民共同走上小康之路。
推进精准扶贫,加大帮扶力度,是缓解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一场攻坚战。笔者认为牢牢把握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服务精准扶贫新方向,采取多种措施,找准农村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切实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才能真正做到“真扶贫,扶真贫”。
一是做好组织引领,致富看“标杆”。以党员便于参与活动、党组织有利于作用发挥为原则,结合区域规模、产业布局、党员人数等特点,采取党小组建在农村产业链上、党员示范岗建在致富项目上的模式,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引领农村产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打造强弱互助、联户帮带的致富纽带,有效提升党组织服务发展的能力。
二是支持能人带动,脱贫有“帮带”。坚持将配强农村基层班子作为加快农村基层经济发展的关键,通过整合优惠政策,在大中专毕业生、外出创业成功人士中,动员选派政治素养强、发展能力强的本土人才到贫困村挂职或者任职,同时鼓励其牵头组建农村基层经济发展专业合作社、创办农业技术基地、领办各类经济实体,着力构建新型经营模式,带动贫困群众致富增收,稳定实现脱贫目标。
三是夯实结对帮扶,群众得“实惠”。将贫困村基层党组织进行整顿转化,选好派强“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采取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分析掌握致贫原因的方法,做到精准扶贫。同时对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村“两委”干部和帮扶责任人的履职承诺和基本信息在公示栏中进行公示,明确工作任务、扶贫措施、完成时限、责任主体。
作者单位:北川羌自治县片口乡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