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是党组织肌体的“细胞”,只有“细胞”健康,才能确保肌体充满活力。那么,如何让8800多万个“细胞”都“动”起来,进一步激发每一个“细胞”的活力,使组织的每一分子都真正成为合格党员?
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来,各地坚持从严治党,下大力气用严实举措抓落实、促创新,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实现了党建工作重大突破。然而,少数地方的党员意识依然淡薄,发出“党员不党员,就差几块钱。”的错误感慨。有的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党员身份……如此种种,令人深思。
今年8月至9月,人民日报报政治文化部联合《人民论坛》杂志社曾开展了一项覆盖3万余人的党员党性修养状况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党员受访者入党动机纯粹,绝大多数党员受访者对信仰的认识符合党章要求,多数人认为身边党员的党性修养较高。然而,部分党员因工作流动等原因,长期与组织失去联系,如同沉睡的“细胞”,失去了“活力”。
客观上,随着社会流动性加强,过去的组织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环境。导致部分党员找不到组织。如今,要让长期沉睡的细胞重新激发活力,改变失联党员、空挂党员长期得不到有效管理的不正常状况,必须要利用互联网思维,创新管理模式。
比如在福建,开通党员教育管理综合服务平台——“党员e家”。从党员教育到管理再到服务,这个新平台对发展党员、民主评议、党费收缴、党内关爱帮扶都作了完善。通过平台,可实现组织生活在网上开展、党费收缴在网上进行、组织关系在网上接转、学习培训在网上举办、爱心帮扶在网上传递等。党员不管到哪儿,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组织的温暖。截至目前,福建全省已有9.7万个党组织和196.2万名党员入驻“党员e家”,入驻率超过90%,开展活动1716场,在线学习343.5万学时。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唤醒党员意识,筑牢基层堡垒,只有利用互联网摸清党员队伍底数,将每一名党员纳入组织的有效管理,过好正常的组织生活。确保学习教育覆盖到每一个支部、每一名党员。解决好少数党员不像党员、不在组织、不起作用的问题。才能“激活”每一个“细胞”,筑牢基层战斗堡垒。
作者地址: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龙安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