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刘放生:消费者日益亲昵大农产品蕴含着大战略

[ 作者:刘放生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9-23 录入:实习编辑 ]

据最近一年多来在江南一个省城城郊小镇农产品市场的跟踪观察,历来被消费者亲昵的提篮小卖式的鲜活农产品,正在被冷落。而正规的农产品超市从外地运进的各种农产品,正在被更多的消费者所接受。如黄瓜、丝瓜、冬瓜、南瓜、白菜、萝卜、土豆等,人们大多选择那种用长方体泡沫箱包装的、从外地来的产品,有的包装箱内还有着冰块,显然是冷链运输而来。而各种鱼类则更多地选择洞庭湖等特大水面、低密度、低营养水体养殖的产品,而不接受当地水塘等小水面、高密度、富营养水体养殖的产品。农产品电商,在经过一个非常短期的兴趣后,一些家庭小作坊式的产品也已逐步排挤出局。

之所以如此,原因非常简单,消费者认为,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生产集中,生产过程中的农药、化肥等的安全是可控的、能控的。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少了自己吃,多了市场卖,有的甚至搞几个版本,早上到街头市场一看,价格好,跑着回家提篮摘菜,往地沟水里一洗,什么肥料、农药的安全期全都不顾及了。早晚市场,农产品监管部门的人员,还不知在城市那个小区做着早九晚五的梦,也没有这么多的监督成本。

事情的变化虽这么微小,但对于农业现代化的意义就重大了。它是农业的标志性变化,是农业新的持续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另一方面则是传统的小农除了自给自足以外,在商品市场的活动空间已越来越小。

如此,作为政府,要按生产目的,对农产品实行分类管理。对于农民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特别是远离都市、人多地少、自给自足的山丘区农村,重点是搞好农田水利、道路等公共设施建设,产品结构和生产方式全由在村农民自我决策,政府无需花太多的成本去监管。而对于有规模的商品化生产,则要实行政府专业化全程服务和监管的全程化,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要把农业的重点转到交通便利、距离大城市较近、土地条件较好、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平原地区,湖南则要把农业的重点放在衡阳等盆地和洞庭湖区。而山丘区除了少量留守人员的自给自足外,重点是自然生态的自我修复。在产品结构上,可一地一品,也可以一地多品,一切从方便消费出发。要下决心走出均分田地和节制资本的历史老路。在地制上,坚持农用土地集体所有,以土地集体为单位,耕者有其田,不耕者有其权、有其利。即人地分开管理,承包权可以确权到人又到地,也可以确权到人不到地,生产者有地,外出者有权不有地。为减少规模化生产者租用土地时分户谈判的成本,在土地集体内,除农户自我耕种外,外出户的承包地可自我流转,也可以交由土地集体发包经营,家庭有人走了由生产队负责发包,生产队的人全走了由村一级发包经营,村一级的人全走了由乡政府发包经营。同时,严格控制农用地租价,减少超额地租。公共设施如水电路、农田整理等,城乡一体,公共提供,不断完善现代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

(作者为退休公务员)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