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这是一个历史伴生的现象:每到一个节点时刻,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讨论就会不时出现。
或许,也没有哪个国家的农村,比中国乡村更有特色——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安徽小岗村民拉开中国农村改革大幕,土地承包制让农民拥有了对于土地资源的自由支配权,耕种及养殖农作物、畜禽的自由选择权,以及将农产品纳入更为开放、自由的经济交易市场的交易权。三权还原,让中国农村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快速工业化,彻底改变了全国各地鱼米之乡的原貌,农民开始走向初步工业化的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城市经济建设迅猛发展,数以亿计的农民开始进城打工,为经济建设贡献巨大的劳动力能量,农民城市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土地等资源的日益耗尽,人口红利不再突出,传统农业由于生产效率受制等原因陷入发展瓶颈,农村经济建设转型迫在眉睫。
而就在此时,农村经济“互联网+”的步伐骤然加快,2015年,“农村电子商务”成为热词,几大互联网巨头的“下乡运动”声势浩大:阿里巴巴宣布拿出100亿投入“千县万村”计划,京东宣布年内将开500家县级服务中心,苏宁云商和国务院扶贫办签署全国农村电商扶贫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互联网巨头纷纷“下乡”,背后有着政策引导的主推作用。近年来,农村电商的政策红包接踵而来。2015年11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11月17日,财政部印发《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发展“互联网+农业”,积极支持优势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11月2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表示支持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涉农电商平台建设,促进线下产业发展平台和线上电商交易平台结合。
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虽然没有明确提到农村电商,但是会议高度重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要求加快消化过大的农产品库存量。
分析人士认为,这实际上意味着要为农产品扩大销售渠道,在“互联网+”时代,让农产品触网,无疑可以加速农产品进城,消化库存。
当前我国主要农产品已从过去的供需紧张状态转向平衡状态,部分品种还出现了结构性过剩局面,如果不进行供给端的结构改革,无法缓解粮食产量、库存量、进口量“三量齐增”的局面。
专家表示,中央针对一个较为细分的涉农领域如此连续地抛出扶持意见和政策在过去是较为罕见的,也显示了当前政府对现阶段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的决心和思路。
在2014年,阿里巴巴“双十一”首次推出农村淘宝专场,24小时、8000个村、3亿的成交额……阿里巴巴农村淘宝战绩在整个“双十一”的贡献率不算高。但是阿里研究院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农村网购市场总量达1800亿元以上,预计2016年将突破4600亿元。
事实上,过去几年农村电商由于基础设施跟不上,一直是靠市场自发的力量在主导发展。如今从政策层面来看,国家对于推进农村电商基础建设、扩大农村消费颇为重视。
业内人士指出,在农村电商发展过程中,目前更多的是网购进村,农产品触网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互联网真正与农业融合,还需要时日。
随着政策扶持的力度不断加大,加快农村电子商务的布局是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的重要切入点,通过电子商务的利益驱动,来引导广大社会投入研发农村电子商务的创新,统筹推进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休闲观光农业电子商务的协同发展。
农村电商的市场前景,加上政策的扶持,让农村电商成为新的风口。可以说,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使其成为农村新经济建设的新支点之一,已经成为从中央到地方,从互联网电商平台到普通农民的价值共识。
农村电商,正在迎来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县域经济报 2016-08-30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