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冯键:四川巴中贫困山区靠地脱贫的实践与思考

[ 作者:冯键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8-12 录入:吴玲香 ]

◆把土地变成农村群众“脱贫杠杆”和致富资本,实现农村新居建设、产业发展、环境改善的扶贫效果。

◆规模发展特色种养、乡村旅游等脱贫产业,依托产业利益联接机制,帮助农民通过土地入股等方式“靠地脱贫”。

◆运用预期收益撬动社会投入,创新资本管理模式,实施指标易地流转交易,是凸现土地资产属性和效应的三种方式。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命根子”,也是脱贫致富的原动力。  四川省巴中地区作为典型的革命老区、边远山区和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全域89%是山地丘陵,山高谷深、地灾多发,耕地零散、住居分散,土地贫瘠产业弱、农村宅基地低效粗放利用、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不合理的现实短板制约区域发展。近年来,巴中市聚焦土地资源,借力国土政策,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作为以城带乡的连接平台,引导农民通过腾挪宅基地变钱建新居;把农村土地整治作为特色产业规模发展的重要基础,整理改造高产农田、推动产业发展、实现靠地增收;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作为消除安全隐患和易地扶贫的主抓手,改善一方生存环境,把土地变成农村群众的“脱贫杠杆”和致富资本,实现农村新居建设、产业发展、环境改善“一石三鸟”的效果,走出了一条贫困山区土地扶贫新路子。通过叠加实施国土项目,带动5.1万户、17.5万人脱贫,全市贫困人口由2010年底的87.1万减少到31.83万,贫困发生率由27.2%下降到10.5%。

实施土地增减挂钩,帮助群众住上好房子

巴中农村土坯房分布零散,宅基地及附属设施户均占地670平方米,公共服务配套难、农房改造投入难、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平衡难问题突出。巴中市瞄准“以宅基地换新房”这个脱贫攻坚的“靶心”,优先在贫困村实施土地增减挂钩, 显化农村建设用地资产价值,获取城乡建设用地“级差收益”,帮助农民统筹规划集中建设以新房舍、新产业、新设施、新风尚为主要内容的“巴山新居”,农户原址土坯房拆房复耕。户均结余占地500平方米、补贴8万元,贫困农户只需承担3万~5万元左右就能住上好房子、享受好服务,在生产生活上“一步跨百年”。对无力建房的特困农户,配套建设农村廉租房,确保“不落下一户一人”。  目前,已实施增减挂钩项目49个,取得建设用地结余指标4059亩,投入建设资金21.6亿元,拆除改造农房3896户,新建“巴山新居”中心村、聚居点1549个,建成农村廉租房387套,帮助15.3万户、55.1万人住上好房子。

跟进实施农地整理,帮助群众过上好日子

巴中市优先在增减挂钩项目区和699个贫困村实施土地整理,配套田、水、路、林综合整治和旱改水、耕作层剥离、地力培肥等措施,建设“田成片、水成系、路成网”的高标准农田,变一方水土不能养育一方人的“穷山恶水”为旱涝保收的“沃土良田”。以此为基础,走“巴山新居+特色农业+生态旅游”的大农业发展路子,大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农民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出租、转让、入股,引导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流转承包土地,规模发展特色种养、乡村旅游等脱贫产业,农民就近就地务工就业,并依托产业利益联结机制享受股份收入,帮助农民“靠地脱贫”。近5年来,巴中整治土地181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40%,新增耕地18.2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85.3万亩,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75万亩,实现了产业发展由农户分散单项种植向业主规模化、多元化经营突破,建成金银花、茶叶、巴药等特色产业基地22万亩,培育乡村旅游业主2690户,21.5万多名农民常年在当地产业基地、龙头企业就业务工,农民依靠土地流转、参与特色产业发展年户均增收1600元。

配套地灾避让搬迁,帮助群众共享好环境

对全市 2.9万户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农户,引导逐年搬迁到中心村、聚居点,优先配套基础设施、发展致富产业,保证“搬得出、住得下、能致富”。同时,整合项目实施地质灾害区、洪水淹没区、高寒山区“三区同治”,按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原则拆旧复垦或还林还草,保护生态环境。对可以通过工程措施排除隐患的,实施地质灾害工程治理、中小型应急排危除险,实施无伤痕生态修复,留住青山绿水。目前已稳定搬迁16019户,占全省的18.6%。

显化土地资产属性,有效破解资金投入问题

叠加实施国土项目,先期投入短缺是最大的障碍。巴中市运用市场力量创新投入方式,破解资金瓶颈,充分凸现土地的资产效应。

一方面,运用预期收益撬动社会投入。以增减挂钩节余建设用地指标和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流转收益为预期保障,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拆旧建新、土地整治、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目前,全市增减挂钩项目和超过58%的土地整治项目均为社会投资,吸引社会投入31.7亿元。

另一方面,创新资本管理模式。在市、县财政设立项目专户,专项管理社会投入资金,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由财政按审计认定的工程总投资加合理利润回购。对村集体经济组织引进的投资企业,鼓励直接投资实施项目并获得合理的指标分成。

此外,实施指标易地流转交易。对新增建设用地、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畅通流转渠道、创新跨区域交易,与成都市在全国率先开展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省内流转,首批规模达4500亩、13.28亿元;与成都市、攀枝花市在全省率先开展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省内易地流转,规模达4.3万亩、8.6亿元,迈出了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资源互补、共同发展的土地扶贫新步伐。

(作者系四川省巴中市委书记)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国土资源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