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农民工返乡创业切莫低估了风险

[ 作者:谢廷廷 王志恒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3-25 录入:7 ]

2008年后,由于金融危机的逼仄和政策的利好号召,农民工返乡创业形成了一股小潮流,不少农民工返乡创业成功,实现了打工的洗脚上岸,摆脱了越来越不受待见的打工生计模式,实现了有尊严地体面劳动的老板梦,但如同任何创业一样,风险无时不在,并且由于农民工创业的天然的脆弱性,风险的摧残显得更加凛冽和不可逆转。

来自全国总工会的调查显示,他们的创业类型中个体工商户和家庭规模经营占了79%,只有将近20%的返乡创业才是开办企业,也就是说返乡农民工创业主要集中在搞个养殖、开个门店、弄个装修、卖个建材等个体商业服务业等形式,虽有船小好掉头的优势,也面临着量小不能抗风险的幼稚病。

笔者身边和调研的真实案例诉说着返乡农民工创业艰难,风险无情的哀愁。

周期市场波动使得创业风险不可预估

10年的外出务工大潮和养殖商品化使养殖业逐渐成为返乡农民工追逐的创业领域,而规模性养殖业是随着市场周期波动的高风险行业,既能够快速给农民带来财富,同时又能迅速让农民破产,尤其是最近3年的价格巨大波动已经让大部分农户不敢再进入,有的亏损户甚至下决心把欠饲料商的债还清后,不再养鸡,以至于养殖户在近年流行一句话凡是长了嘴的都不要养

湖北蕲春青石村的养鸡户宋俊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下面是熟悉蕲春地区养鸡业业主宋俊向笔者介绍的情况。

案例1 市场波动的等待中损失惨重

宋俊,43岁,养殖设备30多万元(自动喂料机),鸡苗16万元,房屋35万元,土地费用(租赁)3000元,一天产蛋1.8万枚。根据目前的固定和前期资金投入,要卖到140/360才不亏本。按照360个鸡蛋计价,高的达到265元(在2014年上半年),低的时候仅仅为70元(2015年上半年)。今年亏得血本无归,现在还欠

着几家饲料商的债款。(据华中科技大学乡村治理研究中心蕲春调查)

很多创业的养殖户都希望鸡和蛋的价格保持稳定,不过高也不过低,但实际上在2014年鸡蛋价格猛涨之后,很多返乡创业农民工涉入该领域,仅宋俊所在的青石镇就增加了十几万只鸡,整个蕲春县更是增加了几百万只。养鸡户固定投资大,回本周期长,这些均是沉没成本,这个过程明知道是也得养,而在等待周期反转的过程中已经债台高筑,即使碰上利润丰厚的年份,也仍然填补不了烙下的窟窿

返乡创业农民工在市场的周期波动中由于自身体量不大和可利用资源不多,不能像大的资本型创业那样能够在市场波动中调集资源应对,以至于一旦倒下就再也难爬起来。

市场饱和让复制型创业几无利润可言

由于农村的商业和服务业都是农民必须消费的,事关农民的生产生活。由于门槛不高,对资金和技术没那么高的要求,在县乡集镇租个门面,做个小生意成为不少返乡农民工容易涉入的创业领域。

这些俗称的小生意如果冠以一个高大上的统一名称,即是农村商业服务业,主要是大中小各种商超市、装修安装、家电经营、建材销售等。据笔者的调查和观察,相对于目前农民主流消费群体的非在地性,农村集镇个体工商服务业显然是过于密集的,以至于每一个创业者从服务业中所获收入并不高。

案例2:青石镇芭茅街密集的商业个体户

芭茅街是青石镇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街道(205省道),街上店铺为芭茅街村、河畔冲村及张河咀村的3000多名村民提供生产生活的基本服务。初略计算临街的商铺有37家,包括8家超市,6家搞装修建材的,4家餐馆, 4家卖窗帘的, 2家做修理的, 1家做丧葬的,1家理发店,1家农资店,1家服装店,1家幼儿园,1家大药房,1家电器店, 1家中国移动,1家卖肉的。(据华中科技大学乡村治理研究中心蕲春调查)

从开店的实际收入来看,在街道所有店铺中,只有家具店、水泥和钢筋店、幼儿园的收入一年可以赚10万以上。其他店铺除去租金和花销,所剩并不宽裕。而一个

家庭两个人在外务工,打工年纯收入在5万以上,开店一般收入在24万之间,只能满足生活基本开支。

很明显,相比外出打工,在家开店的比较优势并不突出。由于此处的流动人口少,外加附近村庄青壮年村民基本上都外出务工了,这条商街的主要消费群体是老人和小孩,商铺数量已经严重超过市场广度,这些小商户现有的利润空间并不大。

虽然创业收入并没有打工收入高,但能够尚且维持生计的话,尚且无需置喙。而事实上,不少商业服务业型的创业却因为市场饱和、竞争较大、成本高企而你方关门我转行。近一年一股脑的涌向县乡集镇的商业服务业极大提高了门面租金等成本,让已经在市场饱和中风雨飘摇的店铺经营纷纷难以为继,甚至关门大吉。

案例3 门面租金逐年增高后利润暗淡

董动兵,男,36岁,2002年从杭州辞职回家乡亳州市大杨镇租门面开了一家服装店,由于当时打工潮刚兴起,每到逢年过节生意不错。后来由于劳动力外流,市场萎缩,2008年又关门转行卖家电,由于镇上一股脑的冒出来多家家电门面,竞相争抢好门面,抬升了门面租金,2011年后放弃该门面跑到另外的沙土镇继续经营家电,但门面租金到处都是昂贵,从最初的不到一万到小小一间门店,年租金达到2.8万,利润空间暗淡。2014年实在经营不下去,关门继续外出打工。至今家中还囤积了不少家电。(据笔者家乡调查)

在乡镇集镇上,由于购买人群少、购买力低,所以很多店面要不了多长时间都会经营不下去,只能转让出去,接手的人一年后又会亏本经营不下去,再转让、装修。结果,仅仅是装修和办证费用,就会使一个外出务工几十年的农民工,在一两年内将所有积蓄亏得精光。

虽然不少创业专家指出复制创业能够减少风险,但在市场已经充分饱和,购买力又没有有效提升的情况下,农村集镇的不少小商户都面临着客流少、竞争大、经营不下去的风险。

新技术业态让创业农民工面临淘汰风险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更多鼓励的应该是创新基础上的创业,从这一点来看,农民工在打工中习得的那些技术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基本都不值一提,事实上他们的创业类型也基本保持在传统的几大领域,鲜有新技术驱动基础上的创业活动。

在中央政策大力支持互联网电商进农村的过程中,也涌现出来一批淘宝村等互联网创业,但更多农民工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在互联网技术使用上不那么容易得心应手,导致创业在面临互联网新技术新业态时候软弱无力,无法有效应对。

案例4 新技术逼仄传统商业模式

聂玲,女,43岁,上海打工5年后返乡创业。2009年在亳州市火车站旁边开了旺角小旅馆,主要接待深夜赶火车的乘客,并利用靠近火车站便利帮别人代购火车票收取手续费。由于近些年OTO移动互联技术发展,不少深夜上下火车乘客通过美团、携程等应用团购较为便宜,环境又好的宾馆,自己旅馆客源下降严重。再者,实行互联网购票后,倒卖火车票生意绝路。由于不懂现代互联网技术,既不能通过应用平台发布房间优惠信息,又不能利用互联网代购火车票。2014年,旺角旅馆关门大吉,聂玲返回上海打工。(据笔者家乡调查)

因袭传统久了的农民并不对创新感到亲切,新技术新业态更不是普通农民工能够轻松掌握的,这极大限制了农民工在创业中通过互联网获得公平机会的能力,人力资本的欠缺性让返乡农民工应对新业态出现,新技术革新缺少灵活转型和跟进的能力,而时代总是在变化,业态和技术总是在更新,习惯于传统业态和传统商业模式的返乡创业农民工极容易在创业中败下阵来,重新沿袭曾经适应的工作方式和生计模式。

拔不掉腿的困境中错失紧急避险机会

除了上文例举的因为市场周期波动、市场饱和购买力不足、新技术业态冲击等实实在在的风险,还有一种不容忽视的风险类型,即是投资中的递增承诺效应。

返乡农民工创业之前一定也是经过缜密市场考察和项目选择的,既已作出创业实践,必然会拿着血汗钱这些真金白银往里面投入,但是风险和收益永远都是成正比的,谁也预料不到风险的发生。但问题是,即使创业项目挣钱不足,可由于前期已经投入巨大,轻易撤出就表示彻底失败,这在守护成本和保守面子上都是不情缘的,所以很多返乡创业农民工明知道创业项目并不赚钱,由于骑虎难下,仍然苦苦支撑。

案例5 靠高利贷维持经营

翟兴伦,男,32岁,2008年退伍后在武汉打工2年后回家搞家兔养殖。目前有兔子6千只,卖兔肉每只兔子50元,兔子皮市场好的时候每张可卖30元,但由于兔子皮现在市场价格降低,都囤积在冰库里。养兔子5年来,所有的兔子连同兔子皮加

起来也才勉强48万的总资产,而欠外债却有50万之多。目前除了开支只能维持保本运营,饲料都是赊账,债务都是民间借贷的高利贷。因为债务问题,还和较好的亲戚闹僵关系。即使保本运行,还是在勉维持,骑虎难下,拔不掉腿。(据笔者家乡调查)

用农民自己的话说,哪有生意能做一辈子,干啥都有垮的时候。而实际情况是谁都不愿意看到自己手上的创业项目失败,即使已经进入不赚钱甚至亏本的状态,不少农民工都不愿意承认失败,而是继续苦心孤诣的死撑维持,这用他们的话就是拔不掉腿了。但在说出拔不掉腿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愿意真正抽身,结果只能在苦苦支撑中丧失转行机会,以至于越陷越深。

农民工返乡创业其实是参与到社会财富分配中的自觉理性举动,当然在参与财富分配的过程中也自然卷入到社会风险分配序列之中,这对于抗风险能力极弱的农民,甚至是灭顶之灾。

不过,尽管农民工返乡创业风险固然不少,但是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拉近农民劳动和生活的关系,改善农村整体境况乃至推进新型城镇化都有深远意义。中央层面已经连续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鼓励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三年行动计划纲要(2015—2017年)》、《关于结合新型城镇化开展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工作的通知》,各级政府应当积极落实中央各项推动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具体举措,提高政策落地的精准程度和匹配程度,尤其是要帮助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树立和提高风险防范和应对机制,保障返乡创业良性进行。谢廷廷

作者单位:武汉市黄陂区黄陂大道380号区政府大院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