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前财政部长楼继伟接受《财新》杂志专访,就当下中国社会的一些重要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作为专家型官员,楼继伟既担任过财政部长,也有地方工作经验,现担任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从庙堂到江湖,退休后的楼继伟,其声音值得听取和参照——
1
我们现在讲的城镇化率主要是常住人口城镇化率,2022年末已经达到65.2%但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45.4%。如果真的能够达到60%以上的城镇化率,不再受户口限制,他们就会在城镇安家置业,最终消费需求能够提高30%,对经济产生很大的推动力,还会产生大量的城镇住房需求。
如果不能享受无差别的公共服务,这些人群可能不会甚至不能在城镇买房,有点钱还会存起来,回到老家去盖房,其实慢慢都荒废了。改革开放45年了,农民工到现在还叫农民工,我们不觉得脸红吗?
有些人说中国房地产需求已经见顶了、消费见顶了,实际上都被一些机制卡着呢,不解决这些问题,住房需求、消费需求只能到顶。
2
教育公平政策的支持水平还要提高;其次是要兼顾教育公平。比如,可以把义务教育增加三年,将学前4到6岁幼儿园阶段纳入义务教育的范围;还可以把高中一年级也进入义务教育,这样流动人口的子女就不必回到户籍所在地入园、就学了。
上了高中一年级后,只要不违反校规,高中二三年级就可以继续读下去了。
增加义务教育的年限需要花钱,如果把高中一年级纳入义务教育,可以不用缴学费,后两年可以提高50%的学费,三年平均下来,国家和个人都没多花钱。
大学学费也可以适当增加.因为高中到大学阶段,对家庭来说是对未来的投资,应该付出对价,提高学费。过去十几年国家没有统一提高过大学和高中学费,是不合理的。同时,国家可以出部分资金,更多给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提供助学金、奖学金等补助,以保障教育公平。
3
我看到有一些文章说要提高政策联动,包括生育、养育、医疗、社保、就业政策,但是,我的问题是,钱从哪来? 怎么解决?
我认为,首先要提高收入支出的效率,减少跑冒滴漏。其次,要调整公共支出的结构。现在财政支出中,投资占比过高了,要增加经常性支出的占比。
第三,要提高财政在GDP中的占比,中国现在是28%一29%,低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而发达国家财政在GDP中的占比大都在40%以上。
中国要在2035年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财政占GDP的比重得接近40%才行。
4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基本养老保险要坚持精算平衡原则。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做过一次国家精算,中国社科院的精算报告只是自己做的。一般国家社会保险每年都要做国家精算,然后把结果向全社会公布,告诉公众养老保险政策必须调整了,不调整的话,再过10年、15年这个制度可能就坚持不下去了。这非常有助于让老百姓达成一致意见。
我们现在要实行延迟退休,也需要通过精算来帮助决策。精算是有假设的,比如说退休年龄要延迟,政策什么时候推出来,这是精算的一个参数。
还有缴费率是多少,也是参数。通过精算,可以回答养老保险收不抵支的原因是什么,是收费效率不足,还是其他原因? 如果效率提高20%,会是什么情况?
这些要向全社会公布,然后看是谁的责任。如果是全社会的责任,需要全社会来承担;如果是部门责任,部门要承担;如果是地方责任,地方要承担。
5
解决养老金这个问题,一是要社保公平。社会保险是一个决定人口全域流动的政策,不能一个省一个省地管理。
所以我们从2018年开始已经建立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从3.5%起步,每年递增0.5个百分点,从以省为单位向全国统一管理、统一征收过渡,这样职有利于公平,也可以解决各地人口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二是要尽快实行延迟退休,这样缴费人数会更多一点。现在每年公共财政补贴社会保障基金预算的规模已经达到2.2万亿元了。
社科院的精算报告,只是算了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部分,结论是在财政补贴保持不变的情况之下,到2035年将耗尽累计结余。但实际上,如果没有财政补贴,累计结余已经耗尽了。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财新周刊》2023年第32期 原题:应对人口变局,钱从哪里来?有删减)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