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汪春阳:农民进城购房后的隐忧

[ 作者:汪春阳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3-23 录入:吴玲香 ]

近年来在四川省眉山市购房的农民越来越多,当地政府顺势推出“购房补贴”政策支持农民和农民工进城购房,推动楼市“去库存”。据统计,仅去年512月,在眉山市成交的41662套商品房中,农民进城购房占比已达近70%。“眉山模式”去库存成效显著,将在四川全部推广。(网易)

目前,楼市“去库存”对社会发展的意义重大。关系到稳定房地产市场,关系到新型城镇化进程,也关系到农民工市民化。去年1110日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上,习近平提出“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因此,各地政府通过财政补贴、享受市民待遇等各种措施。提高农民购房的积极性。一方面,让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另一方面,达到去库存的目的。但是,这种“获得感”未必能够持久,也未必是“去库存”的根本办法。其背后还有许多隐忧。

房子能否升值?有些地方宣传“农民在城市购房是升值,在农村建房是贬值”,“鼓动”农民在城市买房。然而,根据目前形势来看,中国房价两极化明显, 一线暴涨、三四线难去库存,楼市走出“冰火两重天”的行情。而农民买的房子恰恰在三、四线城市。房价不升值甚至贬值了怎么办?政府的公信力何在?更为关键的是,农民挣钱不易,或许一套房子就是他们一辈子的积蓄,竹篮打水一场空,让百姓如何面对?

能否稳定就业?部分农民靠补贴买房,节省的“票子”是实在的,享受各种公共服务也看得到,但这样就成为“市民”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农民和“市民”之间相差的不只是一套房子。能够在城市发展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并且获得回报。才能说自己是这个城市的“主人”,才有尊严。有些农民不在这里就业,依然买房,大多买的是“面子”。政府不能视而不见,不能只考虑让农民买得起房,还要考虑能不能留下来并且生活的更好。否则,房子带给他们的幸福感是有限的。况且就业不稳定,失业后在城市又如何承担高消费?“富农”将因为买房成为城市“贫民”!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落实中央精神,应该多注意精准施政,不能急功近利,只讲数量不讲质量,留下“后遗症”。打蛇要找七寸,就业就是“去库存”的七寸。因此,政府在购房补贴之外,应当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吸引产业和人口的集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农民真正变市民。农民有了稳定的就业,花钱才有底气。政府“去库存”才能更安心。

(作者地址:绵阳市平武县龙安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