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脉,如何激发文化振兴的活力,为乡村振兴赋能增色?南郑黄官镇认真探索乡村特色非遗传统文化产业的新特征、新要求、新规律,积极探索“非遗+”乡村振兴发展的新路径,因地制宜发展传统产业,突出优势打造特色产业,着力构建培育新兴产业,打好“非遗”牌,走活“振兴”棋,带动农民致富增收,以产业振兴助推乡村振兴。
一、南郑黄官镇打造非遗特色小镇的前提条件
黄官镇地处巴山腹地的米仓山南麓;南湖、汉山、光雾山、龙头山等景区的中心;汉黎公路旅游环线穿境而过,交通便捷。全镇辖23个行政村1个社区、209个村民组、10385户,总人口31095人。镇域总面积265.8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28200亩,山林面积91646公顷,森林覆盖率71%。先后被省政府授予“省级生态示范镇”、“陕西省全域旅游示范区”。
自然资源丰富。地处典型的山区农村,荒山野坡面积大,自然植被种类丰富多样,适宜山竹、棕树、野藤生长。全镇有效种植竹林面积达1365.2万平方米,年均产成竹0.5万吨。全镇238亩良田生产绿色、有机稻米0.06万吨,大自然馈赠着丰盈的自然资源,为“五编”和酿造业提供了足够的原料。
文化底蕴浓厚。黄官历史悠久,文化氛围浓厚。全镇现有国家级非遗1项、省级非遗1项、市级非遗2项、区级非遗1项。民间传统工艺制作非常发达,其中,黄官藤编、棕编、扇编、竹编、草编“五大”手工艺品制作,以及黄酒、腌菜、豆腐干、腊肉等传统工艺广为流传,并传承至今,在市场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成为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2021年,黄官镇水井村被农业农村部评为第11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非遗队伍庞大。追溯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人民公社“一公二私”的大集体年代,黄官镇的百姓许多人白天下地到生产队干集体农活,晚上大家都偷偷关起门来搞手工编织,以此增加家庭收入。大家都心照不宣,订立“攻守同盟”,父传子,儿传媳,“资本主义尾巴”就这样完好无损地保留了下来。因此,黄官的“五编”、酿造人才队伍也相应发展壮大了起来。据调查统计,在全镇从事五编产业60岁以上的手艺人2200名,占比80%,30-40岁以上的技术骨干180名,占比5%;有160人从事黄酒酿造行业。特别是经过近年来镇村产业培训,又有一批00后加盟进军非遗产业。
产业势头强劲。该镇把镇域内丰富的资源潜力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努力建设成为宜业宜居宜游的“非遗”特色小镇。现主导产业有黄官黄酒、藤编、烤烟等,通过深度挖掘非遗文化内涵,将非遗作为特色产业进行培植,按照“一主多副支撑、一业多途发展”的产业发展方式,将 458户农户镶嵌在产业链上,其中带动脱贫户368户稳定增收,实现了非遗同农民增收、产业增效的完美结合。
产品走俏市场。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电商平台”模式,组建电子商务团队,在淘宝、天猫、京东、等多家平台销售,同时建立线下体验店。仅非遗藤编年产值高达6000万余元,非遗产品除销往国内各大城市外,还外销至欧美、东亚、东南亚10多个国家。2022年生产各种手工制品30万余件,线下销售总额6000万余元,线上销售总额1600万余元,南郑非遗“土”特产品深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
二、南郑黄官镇打造非遗特色小镇的主要做法
突出结构调整发展传统产业。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该镇充分依托优越的自然资源禀赋和传统“非遗”产业发展优势,努力将优质产业做成品质产业,以独有的地理产品特性为产业产品赋能,提升产品附加值。努力做强黄酒产业,建设以黄酒产业为引领的黄酒小镇,通过黄酒产业体验、文化休闲旅游、生态宜居生活三体联动,建成融“生态、生活、生产”一体的三生融合特色小镇;依托藤编专业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运用好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加强技术培训,不断引进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更新产品包装,提高产品档次,不断发展壮大黄官传统特色产业品牌,实现传统产业升级发展;大力推进千亩村烤烟项目,鼓励烟农多种烤烟,建立完善的产业发展服务体系,全镇种植烤烟2800亩;积极植入“汉乡米业”发展理念,走绿色有机无公害发展之路,创建地理产品商标,努力实现传统农业向品质农业转变;坚持以“公司+农户+合作社”的发展理念,引导群众发展山区养殖和中药材种植,依托朝阳村稻田综合养殖、林下种养殖,龙池村灵芝种植,宝鼎村、武家沟村、火地沟村的大球盖菇、滑子菇、新品中药材种植,辐射带动全镇各村建设产业示范基地,发展地方特色产业。
突出区域优势打造特色产业。坚持在“小”字上做“大”文章,黄官镇结合自身特色,找准市场需求,精耕细作,传承发展优势特色产品,促进农业产业化、品牌化。大力发展藤编、棕编、扇编、竹编、草编“五大”传统特色手工技艺,通过“政府资金奖励、传承艺人带徒、生产集中培训”等形式,不仅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提供有力保障,还辐射带动周边两河、青树、濂水3个镇,户均每年新增编织务工收入10000元,真正实现着“编着藤、挣着钱、养着家”的美好愿望。同时依托当地黄酒、腌菜、豆腐干、腊肉等传统特色美食产业的大力发展,农民有增收、产业有增效,各类特色产业成了引领乡村振兴的好路径。
突出融合发展培育新兴产业。围绕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构建农村产业体系,从农产品种植到加工,再到销售与定制服务,产业链有所延伸、价值链得到健全,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电商平台”的生产经营模式,南郑“五编”等非遗“土”味产品通过“小农户连接大市场”走出了家门,产品远销欧洲、西班牙、英国、丹麦等地。充分发挥非遗中蕴藏的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以新模式、新技术、新业态方式发展帮助农村产业互促互补,探索“非遗+研学+旅游+文创”发展模式,将黄官镇多项非遗文化与建设美丽乡村紧密结合,计划建成集文化、旅游、研学、观光等为一体的非遗文化小镇,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探索出一条新路径。
突出“头雁”效应引领推动产业。产业发展离不开企业带动,为此,该镇坚持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带动产业发展的突破口来抓,全力扶持企业做大做强,通过企业的发展,带动产业壮大。通过一扶、二引、三培育的工作思路,壮大非遗产业龙头企业,提高其带动能力。通过政策扶持,撬动本镇企业投资传统产业化项目,建起了3家藤编公司;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扶贫产业园区先后引进了良顺藤编有限公司、锦衣华服制衣厂等企业入驻,扩大了产业规模,提升了产业水平; 积极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为企业打造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创业、转移就业、配套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和社会管理创新等“五大行动计划”,加强社区移民安置点社会治理和后续扶持力度,改善了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和经营环境。按照 “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以两家藤编公司为龙头,发挥引领作用,不断扩大藤编从业人数。目前,全镇从事藤编加工业的人员达1600多人,年销售收入3600余万元,纯收入1500万元,以水井村为代表的藤编专业村有4个,还组建了藤编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吸引更多的农户加入协会脱贫致富。
突出电商联盟助力“非遗”产业。该镇把电商发展作为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就业创业、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政企共建的方式,健全了电商运营网络,争取电商发展专项资金39.8万元,在鑫豪藤编公司建立了镇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电子商务村级服务站覆盖到全镇24个村(居),16个村级电商服务站点投入运营,在网上销售藤编、棕编、优质大米、核桃油、山茶油、黄酒、盐菜、变蛋等10余种非遗产品及特色农产品。同时,该镇打破传统营销模式,引导镇电子商务服务中心积极与淘宝、祥云谷、每天惠、乐村淘、汉水农夫等知名网站建立合作关系,通过电商平台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2000多条,帮助种养大户及脱贫户解决农产品“买难”“卖难”的问题。在电商平台的带动下,“鑫豪”“良顺”“黄关”“汉源”“福莱特”“巴山巧娘”6家电子商务发展主体企业相继注册,企业营销网站应运而生,京东购物大型电商企业进驻该镇并正式运营。
突出多种模式带民参与产业。该镇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帮扶机制,“土地流转收益、入股分红、劳务增收”等多种帮扶模式带动农民参与产业增收致富。以良顺藤编为例,2009年该公司建设青藤种植基地,现已种植藤条面积3800余亩,带动当地村民种植面积达到2800余亩,基地种植及生产加工务工带动272人;从2015年开始通过电商平台销售棕编蒲扇,截止现在总销售量达40余万把,直接把当地最开始只有的10户编织户发展至现在260余户,每年仅这一个小产品就给当地村民带来200多万的经济效益增收;2013年该公司建立南郑区黄官藤编残疾人扶贫就业基地现已直接安置38名残疾人就业,辐射带动67名残疾人在家中生产;2014年建立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汉中藤编技艺”传承基地,全面开展藤编技艺传承,截止目前已成功带徒285人,均能够熟练从事藤编产品生产,并在2017年被陕西省文化厅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单位”及非遗助力扶贫“示范单位”;2015年公司以藤编产业为依托,承办“国家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行动”,带动了100名当地贫困母亲学习藤编技艺,发展藤编产业脱贫致富;2016年成立南郑区黄官藤编精准扶贫培训就业基地,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免费为贫困户提供培训,安排在厂就业或者在家中自主生产,基本实现培训一批就业一批。黄关酒业有限公司新建糯米种植基地,通过收购糯米、脱贫户的农副产品、脱贫户进厂就业、入股分红等方式促进当地脱贫户增收,与黄官镇张家湾、高石坎、长岭、新田、庙坝、龙池6个村集体签订扶贫互助协议,带动100余户脱贫户户均年增收1500元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南郑黄官镇打造非遗特色小镇的现实挑战
“传承难”,非遗技艺传承后继乏人。近年来,南郑黄官镇非遗传统产业传播主体存在不同程度的萎缩现象。以非遗项目藤编技能为例,在20世纪前几乎家家都会的编织技能,如今却渐趋式微。藤编的主要编织技法以编辫、平编、绞编、串编、缠扣、盘结编花等为主,一根根细腻的木竹、青藤通过工匠们的指尖跳跃翻转华丽转身为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而用来编制的藤条则需要经过洗藤、晒藤、拗藤、拉藤(刨藤)、削藤、漂白、染色、编织、上油漆等十几道工序,基本全靠人力完成,过程繁琐复杂,从事者大多为闲散在家的留守妇女和老人,年轻人寥寥无几,使得这些非遗技艺出现后继乏人的危机。
“拓展难”,非遗产业链条延伸不够。虽然黄官镇非遗项目种类较多,但是大多还处于原始状态或初级化阶段,传播手段较为陈旧。传统特色美食产业腌菜、豆腐干、腊肉等大多以家庭手工作坊制作,产业链条短,打造精品难,创新开发难,产品销售难,非遗产业链延伸度不够等问题。
“融资难”,非遗经费投入力度不足。与非遗产业发展好的县区相比,南郑非遗项目民营资本介入较少,企业投资不足,融资模式单一。除省级以上非遗项目和保护单位有部分经费外,大部分基层单位缺少必要的工作经费和非遗项目传承支持经费,无法满足传承传播活动的顺利开展。如教材编写、非遗项目申报、田野考察、传习活动开展、文艺团体建设等方面工作均缺乏经费支持。
“销售难”,电商发展后劲不足。该镇虽然建成了农村电商服务中心,成立了16个村级电商服务站点, 2017年被评为“市级电子商务示范镇”,但电商专业技术人才还是极度匮乏,线上销售仍是制约发展的短板。
四、南郑黄官镇打造非遗特色小镇的基本建议
建好队伍,解决好人才匮乏问题。非遗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传承人,解决好人的问题是非遗保护工作的核心。一是扩充非遗保护职业队伍。建议增加各级非遗保护行政机构以及非遗保护中心的人员编制,设置多种专业技术岗位。二是培养非遗保护专业人才培训。整理出“五编”编织工艺、黄酒古法酿造、盐菜制作工序等传统技艺的整体流程,在职业院校开设相关专业,批量培养手工艺传承人。三是重点培育非遗传承人。加快青年传承人认证评选,激发传承非遗的使命与担当。有规划性地培养传承人,建立规范的传承人授徒档案,给予传承人相关认证。
打造精品,解决好市场延伸问题。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护和发展非遗项目的新机制、新模式,打出特色品牌。一是探索“非遗+”模式。整合非遗项目,开发非遗产品,探索“非遗+旅游、产业、研学、电商”等多种发展模式。建立电商服务与信息资源体系,强化品牌营销。二是打造产品精品。对黄关黄酒、良顺藤编等特色产业挖掘创新,形成可推向市场的新表现方式。在内容和形式上,可以在继承传统、融合创新上下功夫,创作出更多符合现代人欣赏品位的产品。三是积极探索开发非遗衍生产品。在传统手工藤编技艺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到100多个品种,满足市场消费需求。
多方融资,解决好资金保障问题。针对南郑区非遗项目保护发展中融资模式单一问题,可通过三种途径增加资金支持。一是加大政府资金投入。政府可以依法将非遗保护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逐年加大对非遗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二是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建立多元投融资体系,充分调动民营企业、银行、社会资本等参与其中,改善非遗产品发展困境。三是争取项目合作资金支持。支持非遗机构和非遗项目申报联合国基金、国际基金等,力争获得更有力的资金扶持。
做强基地,解决好产业水平提升问题。要立足镇情实际,突出区域特色,着眼未来发展,规划好非遗产业园区及基地建设,注重增强规划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引导作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高新技术型“标杆企业”,及时协调解决好基地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企业打造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
配套产学研,解决传承与创新问题。创新是产业长续发展的内生动力。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狠抓关键技术研发,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通过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推动产品技术升级换代、拓展品质产业发展新高地。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联合创新,重点支持藤编制作、黄酒酿造进行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
强化龙头引领,解决产业链条延伸问题。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快龙头企业培育步伐,集中资源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引导龙头企业向产业基地发展,围绕关键技术改造、重大设备投入、基础研发投入等,为龙头企业发展制定“一对一”扶持政策,构建起多条可延伸、支撑力强的产业链条,形成强有力的产业体系。
作者系陕西汉中市延安精神研究会特邀研究员、汉中市乡村振乡村振乡村建设专家顾问团成员;来源:《中国乡村发现》2025年2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