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6年9月《中国乡村发现》创刊伊始,由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陈文胜教授主编这份深耕“三农”领域的理论读物已持续编辑出版74期(辑),在学界与实践领域积累了广泛的影响力。作为连接理论研究与乡村实践的重要载体,刊物始终以服务“三农”发展为使命,价值不仅体现在学术成果的传播上,更凝聚着百余位业界知名专家的高度认可。
这份影响力的背后,是刊物对乡村实践的深度扎根与学术探索的执着坚守。时任中央农办主任陈锡文评价本刊“反映了大量非常难得的新近情况,提出了很多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营造了非常浓厚活泼的学术氛围,汇集了不少值得借鉴的真知灼见”,指出了本刊在问题意识与信息传递上的敏锐性。时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则强调,本刊“汇集广大三农学者、决策领导和农业企业、基层干部和农民的智慧,直面中国农村发展的深层问题,总结农村发展成功经验,剖析农村发展原因,破译农民增收和农业盈利密码,为中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寻求成功之路”,体现本刊在汇聚多元声音、推动实践探索方面的努力。
在内容特色方面,时任中共中央党校教务部主任王东京指出,本刊“积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途径、新模式”,并特别肯定了“立足田野调查,注重问题发现,观点鲜明,文风活泼,不拘一格”,展现出对中国乡村的深度关注与质朴情怀。这种源于实践、回归实践的风格,也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时任副院长李培林的认同,他认为本刊“以服务于农村改革发展为己任”,文章“观点新颖鲜明、政策意义较大、具有理论特色和实证基础”。
在学术与实践的结合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时任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晓山指出,本刊“将理论与农业、农村发展的实践密切结合”,兼具“理论研讨、实证分析和政策建议多方面的功能”,并肯定了其“理论的探索性、政策的可行性、实践的鲜活性”。时任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张占斌进一步指出,本刊“围绕为农民说话,说农民的话,让农民自己说话而踏实努力”,彰显了刊物扎根乡土、贴近农民的独特品质。
这份坚守与探索也获得了官方与权威机构的认可:本刊于2007年获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阅评简报》肯定,被誉为“具有代表性、现实性与建设性”。2023年,刊物成功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集刊(AMI),确立了在“三农”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与理论价值。
为更好地回应新时代“三农”问题的发展需求,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推动农村研究学术共同体建设,在广泛征求专家学者及相关人士意见的基础上,经主办单位与编辑部共同研究决定,自2026年起,《中国乡村发现》将进行学术改版。
改版后,本刊将聚焦农村经济、农村管理与乡村振兴等领域,重点刊发高水平、原创性、实证研究与前沿探讨相结合的学术论文。同时,将继续秉持“注重田野调查,突出问题意识”的办刊传统,对标国内一流学术集刊,致力于打造展现农村经济管理与乡村发展最新成果的高水平学术平台。
来稿须知:
1.文章应具备学术严谨性,主题明确,观点鲜明,具有创造性与前瞻性;
2.稿件篇幅以10000–20000字为宜,特别优秀者可适当放宽;
3.稿件须包含题目、作者、单位、邮编、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基本信息;
4.内容应语言规范、资料可靠、数据准确、方法适当,引证格式请参照本刊官网发布的最新《投稿格式规范》,采用当页脚注形式;
5.文字重复率不得超过15%。
本刊以学术为纽带,凝聚学界智慧,促进思想交流,共同推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三农”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的构建。诚盼学界同仁不吝赐稿,惠寄农村经济管理与乡村发展领域的优秀研究成果。
投稿邮箱:hnsdzgxcfx@163.com
审稿周期为三个月。因编辑部人力有限,逾期未获回复者,可自行处理稿件。
特此公告。
《中国乡村发现》编辑部
2025年11月10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