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下午,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研究生第三十期读书报告会暨新生见面会在里仁楼举行,陈文胜教授、陆福兴教授、胡扬名教授、陈婧教授、瞿理铜副教授、谢宗藩硕导、程中培讲师及全体研究生共同参加了此次会议。

 图片1.png

会议伊始,各位老师对新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对新生们寄予了殷切期望。

图片2.png

陈文胜老师首先系统介绍了研究院“为乡民立命,向村野求真”的核心宗旨,帮助新生进一步明晰专业方向与价值定位。随后围绕如何进行学术学习,提出“为何读书、如何读书、为何写论文、如何写论文”的学习方法。他强调,读书需回归经典著作、养成良好习惯,为后续学术研究夯实基础。

 图片3.png

陆福兴老师建议,新生应主动培养乡村情怀,沉下心来深耕书本,在理论学习中筑牢乡土认知根基。

 图片4.png

胡扬名老师强调,新生要提升学习主动性,合理安排学习、工作与生活的节奏,并注重与导师的沟通交流,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

 图片5.png

陈婧教授提出,新生应深刻理解并传承乡村振兴研究院的学术精神与使命,助力乡村振兴事业发展。

 图片6.png

瞿理铜老师认为,新生应扎实掌握基础性理论与学科规律,在学习中持续提升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

 图片7.png

谢宗藩老师强调,新生需明确研究生阶段的核心追求,即以“求真”态度深耕读书学习,以“求新”思维推动学术创新,以“求精”标准锤炼逻辑能力。

 图片8.png

程中培老师建议,新生应珍惜各类学习机会,积极参与研究方向相关讲座,不断拓宽知识边界,为学术研究与未来发展积累更多资源。

随后,会议进入第二项议程,研究生代表依次分享近期的读书心得。

博士研究生胡泽平从乡土社会中的“乡土性”“差序格局”“礼治”三个方面汇报了《乡土中国》的读书感悟。他认为,土地是乡土社会的根本,私人关系构成了乡土社会的关系网络,而礼治规范则维系着乡土社会的自恰运转。尽管城市化进程仍在不断推进,但当今中国的社会根基仍与乡土血脉相连,阅读《乡土中国》,依旧能够帮助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社会的底色。

博士研究生张宁从人的本质、人的异化、人的解放、人的发展和对乡村治理的启示五个方面汇报了《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阐述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揭示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本质特征,寻求改造世界,实现人类解放的途径和方法。在乡村语境中,这意味着要让农业重新成为农民愿意从事、能够从中获得尊严和发展的职业。

硕士研究生陈思迷汇报了杜赞奇的《文化、权力与国家》,阐述本书聚焦于20世纪上半叶中国国家政权建设在乡村层面的实践困境,探讨在国家权力下沉的过程中,其与乡村社会固有的“权力的文化网络”如何相互作用与冲突,进而导致“国家政权内卷化”的现象。通过对“权力的文化网络”“保护型/营利型经纪”以及国家汲取资源能力与乡村社会承受能力之间张力的剖析,揭示了国家权力在改造传统乡村社会时所面临的复杂性与内在悖论。

硕士研究生徐梦星汇报了罗伯特·D·帕特南的《使民主运转起来》,阐述本书聚焦于民主制度在地区层面的实际运行逻辑,探讨在意大利不同地区的治理语境下,各种社会资本与制度安排如何相互作用、相互赋能,进而塑造民主治理的质量、效率与可持续性。通过对社会资本(信任、规范、网络)与正式民主制度、地区历史传统与现代治理实践、公民参与与政府绩效等多方面关系的剖析,揭示民主在不同区域、不同社会基础中落地生根的运行规律与现实差异。

硕士研究生何虹雨从农村税费改革、村民自治、县政-乡派-村治以及现代乡村生活治理张力平衡五个方面汇报《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认为中国乡村治理的核心是通过制度重构平衡县、乡、村权责,激活村民自治,实现农民减负与基层民主同步发展。

硕士研究生王迪娜汇报了杜赞奇的《文化、权力与国家》,探讨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国家政权试图通过行政下沉、财政榨取和文化改造深入控制乡村,但其现代化努力因忽视乡村固有的“权力的文化网络”而失败。国家权力摧毁了原有稳定而有韧性的“保护型经纪”,却未能建立有效治理,反而导致“营利型经纪”泛滥,形成“国家政权内卷化”,揭示了现代国家建设必须尊重并善用乡村社会内在结构,而非单向强制渗透。

硕士研究生邱田月汇报了钱穆的《历代中国政治得失》,阐述本书以汉唐宋明清为样本,剖析政府组织、选举、财税、兵制之沿革。首先分析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演进脉络,汉以“士人政府”把知识定为权力入场券,唐用委员制拆权防独裁,宋借科举—理学补“散弱”财政黑洞,明废宰相却催生理性独裁,清袭明制又加入部族私权。通过剖析古代中国制度创新总伴随文化基因里的“惧独”。文化把“家”外推为“天下”,科举把知识变成可流通权力券,制度设计又深恐“一家独大”而不断分权、废权。揭示了每轮改革都在解决旧垄断的同时制造新的封闭,使传统中国政制陷入“防独反独、愈防愈卷”的结构性悖论。

硕士研究生王鹏瑞分享了张静的《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一书,在分享中他分析了我国乡村基层政权的结构性困境:即基层政权呈现出“悬浮”于乡村社会却又与国家权力脱节的“悖论形态”,其根源在于传统“双轨政治”向近代“单轨政治”的转型,导致地方权威授权来源从地方社会转向国家系统,形成与农民利益的结构性分离。当前基层政权兼具“公共服务”与“营利经营”双重角色,演变为“营利型政权经营者”,而“向上负责”的干部选拔机制进一步加剧了与村民的互不信任。最后提出应重构授权机制以强化社会认同等措施从而推动基层权力的规范运行与乡村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转型。

 图片9.png

最后,陈文胜教授对此次会议进行总结。他首先肯定了同学们汇报“内容突出、观点明确”的表现。随后,陈文胜教授指出,读书能够锻炼总结与归纳能力,而上台汇报则有助于提升表达与沟通能力,这两项能力应当并重培养、协同提升。针对后续学习,他进一步提出三点要求:一是掌握科学读书方法,带着问题阅读,主动建立概念关联;二是厚植“为乡民立命,向村野求真”的精神;三是保持探索学问、追求真理的初心。(何虹雨 徐泽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