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刘爱芳:一本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受众广泛的好书

[ 作者:刘爱芳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06-03 录入:曹倩 ]

——在《中国乡村何以兴》新书发布会上的致辞

刘.jpg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朋友:

上午好!

很高兴参加中国乡村治理研讨会暨《中国乡村何以兴》新书发布会。这是我一周内第二次来长沙,可见今天的活动对我和中国农业出版社来讲都非常重要!

《中国农业何以强》上市不久,第二部《中国乡村何以兴》就跟大家见面了,五个月出版两本学术专著,效率之高令人赞叹。我想,这得益于两部书的作者陈文胜教授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实践经历、独到的观察视角,得益于他几十年的笔耕不辍,这也是作者多年聚焦“三农”问题、深入思考研究的又一次厚积薄发。借此,请允许我代表中国农业出版社向本书的出版和陈文胜教授致以最热烈的祝贺!

关于这本书,我谈三点体会。

第一,《中国乡村何以兴》是一本上接天线的书,直面当前问题:新时代新征程如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大事,也是当前协调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的着力点,理论工作者要深入研究、献计献策,出版单位要汇集众智、传播思想。本书紧扣乡村振兴这一时代主题,以理论分析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以实地调研情况为依据,从乡村规划、乡村教育、乡村产业、乡村文化、乡村风貌、乡村治理、县域经济等角度出发,从理论探讨、实践探索层面全面、系统地研究乡村振兴,探讨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框架与路径选择,给出了中国乡村何以兴的时代答卷。这是一本立意高远、逻辑清晰、论证严谨的书,是乡村振兴领域的又一本重点著作。

第二,《中国乡村何以兴》是一本下接地气的书,是贯彻“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实践之作。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是总书记对科研工作者的殷殷嘱托,马克思主义从来都不是书斋里的学问,理论工作者尤其要向调查研究要“发言权”、向实践思考要“观点”。陈教授长期奋战在“三农”一线,当过乡镇党委书记,搞过理论管理,长期聚焦“三农”问题,坚持理论研究、政策研究、实践研究三位一体,坚持以事实为依据,站稳人民立场,问民情、听民意、发民声,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摸清情况,精准针对问题症结,特别是他深入践行总书记提出的大历史观,善于把点面的问题放到历史视域考量,深入思考寻找规律,提出破解方法。书中不少观点出自他撰写的各类文章、报告,其中有一些引起社会的重大关切并获得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得到中央主要领导人、国务院领导、中央相关职能部门和湖南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人的肯定性批示;他的笔不仅写出了国情农情,道出了民心民意,还实实在在推动了有关问题的有效遏制与解决。

当前乡村正处于转型关键期,正面临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有许多新的课题需要研究解决,有许多新问题需要被看到。期待更多学者通过深入调查,研究“三农”新情况、发现“三农”真问题、反映“农民”真声音,让“三农”理论离开书斋、掌握群众,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磅礴力量。

第三,《中国乡村何以兴》是一本受众广泛的书,适合传播,有助于学术专著的全社会推广。

一般而言,专业图书读者相对单一,天然存在传播壁垒,陈教授的《中国农业何以强》在我社出版之后,突破了专业图书的传播困境,市场反响非常热烈。今天发布的这本《中国乡村何以兴》进一步聚焦乡村,主题鲜明,结构清晰,内容更是从大众熟悉的农村教育、产业发展、农耕文化、乡村风貌等入手,虽然是学术著作,但贴近人们的生产生活,细致对应农民和社会关切问题,写作语言简洁、文风质朴,有利于理论问题的大众化传播与表达。值得一提的是,在本书“余论”部分,陈教授写道,“对农民有没有感情决定着有没有良知和底线”“对农民的法定权利应始终保持敬畏之心”“从党的路线方针出发的研究才具有力量”……观点真实、举措真切,情感真挚,体现出一位从基层奋斗出来的高水平学者坚定的政治立场、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农民情怀,真可谓“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样的作者写出了这样的著作,必将受到大众的喜爱。《中国乡村何以兴》出版发布了,让我们共同期待并见证它的市场表现。

 

最后,衷心祝愿本次活动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作者系中国农业出版社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社长、副总经理)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