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方式:
1、扫码或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购买
2、团购电话 座机:010-59367127(微信同号)
内容简介: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旨在实现由“输血”向“造血”转变,持续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乡村振兴战略需要通过内生发展实现乡村的现代化,解答的是“如何持续发展”的问题。这不仅需要深刻把握国家战略的核心逻辑,而且需要面对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乡村发展的差异性以及政策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短板。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长效机制,确保政策能够根据乡村发展变迁的实际状况做出及时适度调整,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最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本书把中国特定的历史背景、制度逻辑、社会结构与经济转型所体现的特殊性,作为研究的重要维度,以识别实践中的现实问题,探索建立一个政策架构,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建立一座桥梁,为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提供参考,服务乡村具体实践,以回应时代之问。
前言: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中华民族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数亿农民摆脱了贫困。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中国乡村经历了从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演进,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由温饱到全面小康的历史跨越,从此进入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的历史新方位。如何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不仅决定着能否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更决定着中国全面现代化与民族复兴的成败,是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
脱贫攻坚战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决策,其核心在于通过精准扶贫方略,精准识别并帮助贫困群体,从根本上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在这一战略框架下,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自推动,“五级书记”抓扶贫机制的实施,确保了扶贫工作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合力下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而乡村振兴则着眼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主要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原则,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要求,通过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全面振兴。
这一过程中,两者虽目标不同,但归根结底都服务于同一个目标,即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并与全面现代化同步,因而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脱贫攻坚为推动解决绝对贫困向解决相对贫困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战略转型提供了动力,大国小农的国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基础,而乡村振兴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了根本保障。
但是,真正的挑战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转换,如何结合脱贫攻坚阶段的成就,确保政策的衔接性与实效性。脱贫攻坚政策的执行在短期内会快速产生效益,但有时未能充分考虑长期的可持续性与战略衔接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旨在实现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持续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这不仅需要宏观政策的一致性和互补性,还需要微观层面上提升脱贫人口后续生活品质,以及推进传统农业的绿色转型,这既是对政策制定的考验,也是对理论研究的挑战。
脱贫攻坚战略针对性极强,精准发力,解决的是“谁来脱贫”的问题,而乡村振兴战略需要通过内生发展实现乡村的现代化,解答的是“如何持续发展”的问题。这不仅需要深刻把握国家战略的核心逻辑,而且需要面对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乡村发展的差异性以及政策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短板。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长效机制,确保政策能够根据乡村发展变迁的实际状况做出及时适度调整,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并最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鉴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各自承载着不同的历史任务,本书在解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探讨中,把中国特定的历史背景、制度逻辑、社会结构与经济转型所体现的特殊性,作为研究的重要维度,以识别实践中的现实问题,探索建立一个政策框架,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建立一座桥梁,为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提供参考,服务于乡村具体实践,以回应时代之问。
《中国乡村现代演进》目 录
绪 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 基本问题
二 研究价值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
二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三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战略转型
四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案例研究
五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政策方案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框架
二 研究思路
三 研究视角
第一章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相关理论探索
第一节 中国特色减贫之路维度:贫困问题与脱贫攻坚
一 贫困和反贫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二 中国扶贫开发的历史进程与经验研究
三 新时代的精准扶贫研究
第二节 乡村现代转型演进维度:乡村变迁与乡村振兴
一 乡村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综合性研究
三 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性研究
第三节 体制机制耦合互动维度: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
一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一致性研究
二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差异性研究
三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现实性问题研究
四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点研究
五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现途径研究
第二章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互动机理
第一节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互动的多重逻辑
一 中国共产党反贫困的理论逻辑
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贫困治理的历史逻辑
三 全面小康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现实逻辑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制度逻辑
第二节 国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大国的反贫困探索
一 发达国家减贫策略与乡村发展
二 发展中人口大国减贫策略与乡村发展
第三节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多重关系
一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的必然性与现实性
二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三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相衔接的阶段性与长期性
四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相衔接的特惠性与普惠性
第四节 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战略演进
一 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演进的必然趋势
二 演进的条件、时序与阶段性要求
三 演进的目标、总体要求与基本任务
四 演进的行动策略与支撑体系
第三章 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第一节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经验借鉴
一 欧美西方国家的做法及经验
二 日韩东亚国家的做法及经验
三 新兴经济体的做法及经验
四 国内发达地区浙江省的做法与经验
第二节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基本思路
一 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 下好多方面衔接的先手棋
三 踩实高质量转型的落脚点
四 抓好创新性发展的驱动器
第三节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点任务
一 推进规划衔接:明确振兴路径
二 推进人才衔接:培育振兴队伍
三 推进组织衔接:健全领导体系
四 推进产业衔接:实现产业兴旺
五 推进政策衔接:形成长效机制
第四节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现实路径
一 阶段性脱贫攻坚与解决长期性相对贫困问题相衔接
二 配置资源行政“输血”与市场“造血”相衔接
三 基础性制度体系与差异性政策体系相衔接
第四章 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战略转型
第一节 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战略转型的必然要求
一 中国城乡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时代要求
二 破解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所在
三 全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第二节 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型的战略方向
一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主攻方向
二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攻坚方向
三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铸魂方向
四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强基方向
五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奋斗方向
第三节 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型的战略重点
一 由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转变
二 由人才帮扶向人才振兴转变
三 由文化扶贫向文化振兴转变
四 由生态扶贫向生态振兴转变
五 由党建扶贫向组织振兴转变
第四节 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型的路径选择
一 发展理念上注重可持续性
二 要素配置上注重高质量导向
三 发展动力上注重农民主体地位
四 实现路径上注重公平与效率相统一
五 体制机制上注重区域差异性
第五章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湖南案例
第一节 坚持把有效衔接工作摆在头等位置
一 强化问题整改与动态清零
二 聚焦破解有效衔接的难点与堵点
三 探索向乡村振兴转型的战略路径
第二节 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多重挑战
一 从特定帮扶对象转向普遍性乡村群体的挑战
二 从集中于特定区域转向全域国土空间的挑战
三 从局部性工作任务转向全局性长效机制的挑战
四 从阶段性战略目标转向长期性战略愿景的挑战
五 从特惠性政策支持转向普惠性制度保障的挑战
第三节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现实着力点
一 注重规划与政策目标的协同性
二 突出产业发展的增强就业导向
三 推进帮扶与示范带动相结合
四 发挥政府投入对市场投入的引领作用
五 通过责任考核建立有效约束机制
第六章 全域乡村振兴示范建设的长沙案例
第一节 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市
一 以多元赋能为突破口打造都市农业领航区
二 以美丽屋场建设为抓手打造生态宜居典范区
三 以特色小镇为依托打造富裕富足先行区
第二节 全域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难题
一 乡村发展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不同频
二 要素投入与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不一致
三 基础设施多龙治水与城乡一体化整体推进不匹配
四 现代都市文明不断推进面临如何留住乡愁的压力
五 合乡并村后治理与建设成本攀升形成乡村债务风险
第三节 全域推进乡村振兴的主攻方向
一 顺应长株潭一体化目标要求强化规划约束力
二 发挥区位优势激活乡村产业要素动能
三 以城带乡探索城乡融合发展中部地区范例
四 建设具有乡土风情魅力的都市乡村
五 构建“一核多元”的高效能治理高地
第七章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政策方案
第一节构建有效衔接的基础性制度体系
一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市场主导制度体系
二构建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的普惠性公共服务体系
三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共同富裕制度体系
第二节构建有效衔接的差异性政策体系
一建立有效衔接的差异性区域政策
二建立有效衔接的村庄差异性政策
三建立不同脱贫人口有效衔接的差异性政策
第三节 健全有效衔接的多维度保障体系
一健全有效衔接的顶层设计
二健全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体制
三健全多元投入的协同机制
四健全以法治为引领的治理体系
五健全强化责任考核的工作机制
主要 中外参考文献
后记
后记
本书是我2022年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成果,而研究的发端源于申报202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项目虽未申报成功,但相关成果为本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衷心感谢课题组成员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原司长张红宇先生、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郭晓鸣研究员、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陆福兴教授、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何绍辉研究员的合作与支持!
本书的案例研究主要在湖南进行,因为湖南地处内陆,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曾经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于一体,贫困面较广、贫困程度深,曾经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更是“精准扶贫”重要论述首倡之地。因此,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湖南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难点所在,在全国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在某种意义上,研究湖南就是研究中国。在此,要感谢湖南的省直各级职能部门、各市州党委政府,以及各县市区等基层党委政府对本研究的支持,使本研究得以顺利推进。
要特别表明的是,本书的主题是具有时代性的宏大主题,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受限于本人的知识结构,本书更多的是定性研究,定量分析是本书的短板。要衷心感谢立项评审专家和结项评审专家,不仅包容了研究的不足,更是分别提出了诸多宝贵意见,使本研究得以不断完善和提升。
在本书的起草和修改、定稿的过程中,得到了湖南省社会科学院蒋俊毅副研究员和彭秋归博士,以及我的团队成员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陆福兴教授、胡扬名教授、瞿理铜副教授、谢宗藩博士的帮助和支持,得到了我的博士后游斌,及博士研究生李珺、王文强、汪义力、李珊珊的帮助和支持,在此致谢!
基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时效性,本书匆匆推出,期待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
陈文胜,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农村发展学会副会长,湖南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湖南省重大决策咨询智囊团专家,《中国乡村发现》主编,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湖南省中国乡村振兴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中华伦理文明研究中心的“乡村政治伦理研究方向”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三农”问题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2项,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3项、一般项目15项,其他项目28项。出版专著7部、合著7部、编著60余部;在《求是》《政治学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100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20余篇;研究报告获党和国家领导人肯定性批示11人次、省部领导肯定性批示70余人次,15项成果进入湖南省委省政府决策。代表作《论大国农业转型》《论中国乡村变迁》均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大国小村》入选中央组织部举办的第六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优秀读物,并相继出版英文版、法文版、哈萨克文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