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江华县政协副主席欧阳江波:以“五联系五到户”打造乡村振兴“江华样板”

[ 作者:欧阳江波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09-01 录入:朱烨 ]

 江华位于湖南省最南端,跟广东、广西交界。三省交界地带,粤北是广东最贫困的地区,桂东是广西比较富裕的地区,江华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跟他们相互比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人.jpg

江华的第一个品牌是红色土地。历史上,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全国50多名党员,江华有2名,分别是李启汉和陈为人。红军曾经两次经过江华,一是红七军从广西到井冈山时,经过了江华,二是红军长征时也经过了江华。

江华的第二个品牌是民族风情。江华总人口54万多人,其中瑶族人口37万,是全国瑶族人口最多的县,被誉为“神州瑶都”。

江华的第三个品牌是“灵山秀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了78%,被评为“中国天然氧吧”,是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也是国家园林县城。

近年来,在党的政策支持下,江华县与全国人民一起打赢了脱贫攻坚,建成了小康社会。在奋进新时代的征程上,江华制定的政策是“立足一个抓手”及“五联系五到户”主题活动,以此推进全县的工作,突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乡村建设这两条主线,在乡村振兴、产业建设上开展了探索。

抓实“五联系五到户”,努力打造乡村振兴的“江华样板”。省乡村振兴局鼓励我们打造样板,我们以前曾经打造过江华现象、江华速度、江华精神,希望我们在乡村振兴这个新舞台还能打造自己的样板。毕竟我们开展乡村振兴时间不长,需要加倍努力探索。

去年以来,江华开展了“五联系五到户”工作。“五联系”就是指领导干部联系项目、联系企业、联系小区、联系创文创卫责任区;“五到户”是民情走访到户、产业结队到户、政策落实到户、精准服务到户。

主要做法是三个方面:一是精准联系,解决“怎么联”的问题。联村联户抓振兴,要求既当将也当兵,每个县级领导有2到3名最困难、最边缘、亟需帮扶的联系户。每个干部职工也联系了一到两户,形成了乡村振兴“人人头上有指标,个个肩上有担子”的格局。坚持因类施策,在联系过程中因村施策、补短强弱、因户制宜,将980户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击疾病困难户由驻村干部联系。坚持就近联系,对暂无困难的一般户按照人员相熟、血缘相近、地缘相邻,通过双向选择由党员干部联系。

二是精准帮扶,解决“干得好”问题。首先是用心帮扶兴产业,江华在脱贫攻坚中一直强调“要么有产业、要么有就业”、“一家有一个人就业,就能脱贫”。江华现在有规模工业企业136家,高新技术企业48家,国家和省级“小巨人”企业13家,在去年全省“五好园区”综合评比中排名第四,省级园区中排名第一。永州市5个纳税上亿元的企业,江华占了2个,今年到目前为止谨慎估计税收过亿企业已经达到了3家。我们的电机小马达已经占了全国20%份额,新材料快递膜、快递包装、快递单占了全国40%的份额。其次是勠力实干助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民主议事月例会制度,这个制度已经由省委组织部、省乡村振兴局逐步在推。县乡干部每月组织村组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开展以“三资”管理、产业发展、人居环境、移风易俗、公共事务等主要内容的商议活动,建立促进老百姓高度参与的村民自治体系。通过乡村振兴月例会制度,我们培育了扶贫车间485家,依托县里工业园的大企业,每个村都办了扶贫车间,吸纳劳动力1.3万人,解决了脱贫人口就业3600多人,基本上每个脱贫村都有一个扶贫车间。这些车间主要进行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老百姓不用走远,就在家里边干活,白天可以干,晚上可以回家做饭、带小孩,假如晚上闲下来她又可以干一点活。其三是用情走访惠民生,我们积极探索“亲情走访法”,党员干部每个月入户走访一次,走企业、走村、走联系户,对在外务工人员最少要打一次电话,听取群众诉求,反映群众呼声,记录民情日记,我们在脱贫攻坚中记录民情日记,并一直坚持这个做法。通过民情走访,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获得了省“平安幸福村”的称号。我们的民调在全省排名第二、全市排名第一,老百姓评价比较高。

三是精心组织,解决“常态化”的问题。我们把脱贫攻坚中一些好经验、好做法都延续下来,建立责任落实制度,成立了“五联系五到户”小组,基本上统揽了全县与老百姓打交道、与企业打交道、与小区打交道的工作。建立了闭环反馈制度,由“五联系五到户”办公室汇总,把全县各条线,包括乡村振兴的事宜交给每个单位定时办结,效率比较高,我们也探索一年了。建立考评机制,提供网上考评、民调电话、现场监督等平台,把评判权交给老百姓。不定期地组织企业、社区、村民代表对党政领导、县直单位测评,对一些上级直管单位不定期地测评,督促他们把工作搞好。

 背景.jpg

(作者系江华县政协副主席,本文是作者在《乡村振兴蓝皮书•湖南乡村振兴报告(2022)》发布会暨湖南乡村振兴2021年“十大”优秀案例发布仪式上的发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