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寿县文物管理所  徐铁军

 

    一、地位独特的沧浪水系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文化之源。作为汉寿历史最古老的沧浪水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为促进汉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孕育了沧浪河畔一座座欣欣向荣的小镇和家和万事兴的民居小楼。并因此与青家湾古塔、帅孟奇故居、苏维埃政府旧址、株木山战国古墓群,沧港屈原遗迹等历史文化遗产一道,成为汉寿悠久文化的杰出象征。

    沧浪水:沧水源出武陵沧山,干流长47.3公里,主要支流6条,沿途流经常德武陵、汉寿的朱家铺、牛路滩、毛家滩、聂家桥、沧港;浪水源出汉寿浪山,干流长28.4公里,主要支流4条,沿途流经东岳庙、岩嘴、毛家滩、沧港。二水流经沧港窑台湖时合二为一,名曰沧浪水。历经沧桑的沧浪水系在龙阳历史的进程中占有十分重要、极具独特的地位。

   (一)它是诗祖屈原行吟泽畔之地。

    2000多年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被楚怀王疏远后,流放他乡。“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用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行呤于沧浪河畔,写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他最后投江自杀,以表示对社会的抗争,是一种精神的超脱,一种品格的升华。

   (二)它保留了千年以来的原生态风貌和浓郁的沧浪民俗风情。

    沧浪河畔,2000年历史沧桑,人们耕作、播种、收获、捕鱼、守猎、蚕桑、繁衍生息,成为远近闻名、殷实富足的江南鱼米之乡,纯洁酣甜的沧浪水,养育了勤劳勇敢的龙阳儿女。许许多多朴实的民俗风情,如渔鼓、地花鼓、三棒鼓、吃粽子、划龙船等,以及优美清静的水乡风貌,没有在现代城市的高速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浪潮中被淹没。有如一座座历史的丰碑,牢牢地立在沧浪河畔,立在沧浪儿女的心中。

    二、历史悠久的沧浪文化

    沧浪文化是荆楚文化与湖湘文化溶和的产物,是智慧、品格、精神与理念的升华,在悠久古老文明的沧浪水系,文化遗产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元素众多。保护利用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责任。近几年来,我们以对历史遗产敬畏,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理性态度,牢固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新时期文物工作方针和“两个有利于”即“有利于经济建设,有利于文物保护”的原则。积极推进沧浪水系文化遗产的挖掘和整理、保护和利用工作,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在湖湘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荆楚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是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中华民族创造了极其灿烂的历史文化,拥有极丰富的历史文物,这是我们极宝贵的文化资源,也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汉寿的荆楚文化,源远流长。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因株木山乡砖厂取土需要,常德地区文物工作队与汉寿县文化部门对株木山全赋村84座战国古墓群进行了长达2年的抢救性发掘,共出土了610件战国时期的陶器、木器、青铜兵器及玉器等珍贵文物。其中国家一级文物“武王之童督”青铜戈在全国屈学界与“考古界”反响强烈。1994年底,市县文物部门对原西竺山乡西湖砖厂商周至汉代古文化遗址和明清古墓群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抢救发掘,遗址分布面积2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达1.5米左右,出土有大口缸、鹿纹瓦当、几何纹汉砖、网脚、石凿、石斧,并且还发现有16口汉代古井。据省市考古专家考证,该遗址是目前沅水下游面积最大、文化层最厚,跨越年代最长的商周至汉及明清时代古文化遗址,古井数量多,分布密集,大小不一,井深在3-5米,四周井壁附有汉瓦缸,井面沿边有坚硬木条环绕,该古井的发现对研究汉寿古城的历史和荆楚文化的演变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2001年中旬,市县文物部门对聂家桥乡境内的了阳光乳业第一牧场基建工地的战国古墓群进行了为期20天的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220亩,发掘战国至西汉前期各类古墓葬34座,其中战国墓23座,西汉墓11座,共计出土各类文物500余件,按质地可分为金、铜、铁、陶器和玉器、料器、滑石器等。如战国青铜龙凤纹镜填补了湖南省的空白,战国青铜鹿角纹镜填补了中国考古史的空白,战国鸟文青铜印章“郢室思户尔”被湖南省考古专家鉴定为稀世珍宝。这批珍贵文物的出土为楚文化的考古学研究以及汉寿西汉前期的历史考究提供了极为宝贵而丰富的历史资料。2001年底,三和乡宝塔铺村砖厂出土2枚西周早期青铜铙,是古代王室宫廷的重要乐器和礼器。2003年经湖南省文物鉴定专家组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并在湘西北地区尚属首次发现。2001年7月原西竺山乡八角村一村民放牛时偶尔发现一东汉墓,被牛踩出57件金银器,经湖南省文物鉴定专家组鉴定为一级文物4件,二级文物21件,三级文物29件。此批文物作为东汉时期的流通钱币,价值之大可想而之。2004年底,市县文物部门联合对涉外经济学院清水湖校区基建工地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考古勘探发掘工作,勘探面积达3000多亩,抢救性发掘战国古墓葬20余座,出土了各类珍贵文物30余件。2008年10月,省考古研究所对百禄桥马栏嘴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确认马栏嘴遗址为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聚落遗址,距今5600-6500多年,在遗址的上层还挖出了战国时期的祭祀坑,出土了大量较为完整的历史文物。1995年至2009年,省市县文物考古部门对汉寿境内的铁路沿线、铁路复线、高速公路、天燃气管道线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抢救性发掘战国墓达100多座,出土珍贵文物1000余件。为进一步研究东周时期人类活动、生产及水文信息提供了更为详实的实物资料。

    此外县文物部门还对县农业局院内的商周文化遗址,新兴乡祝家岗、岩嘴乡砖厂、聂家桥乡砖厂、朱家铺乡砖厂、电力新村等地的战国古墓群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历史文物。目前,汉寿现有拟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0处;馆藏文物总数达2000件,珍贵文物207件,其中一级文物8件,二级文物31件,三级文物168件,这些都是荆楚文化的精髓。

   (二)湖湘文化,博大精深

    湖湘文化是以湖南为主体的近代区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文物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汉寿的湖湘文化,多姿多彩,博大精深。帅孟奇故居及纪念馆、易氏作家群陈列室、汉益沅苏维埃政府旧址、青家湾古塔、抗日阵亡将士公墓以及青文胜、易顺鼎、詹乐贫、杨么、邹蕴真等名人墓葬,上至古建筑,古石刻造像,下至古遗址、古墓葬、古窑址以及人们生产、生活和劳动中传承、创作出来的地花鼓、三棒鼓、渔鼓、腰鼓、舞龙狮以及民间传说、民间歌舞、民间小调、诗文绘画、猜灯迷、划龙舟等,都含有浓郁的汉寿乡土味、地道的民间风情。汉寿是中华诗词之乡,“古今明月沧浪水,新旧桃花西竺山”这幅名联看起来描绘的是汉寿美丽的山水,实际上是高扬博大精深湖湘文化。

    三、打造沧浪文化品牌的几点建议

    1、合理规划

    沧浪文化作为汉寿的一种地域文化,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寿作为沧浪文化的发祥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究竟怎样打造好沧浪文化品牌,首先是政府文化旅游部门要合理规划,拿出务实地,具有前瞻性地实施方案,绘制出沧浪文化发展蓝图,这样才能为沧浪文化的发展提供可操作性的蓝本。

    2、精心设计

    沧浪文化是湖湘文化的命脉,发展沧浪文化对于提高汉寿整体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沧浪文化的景点建设上要精心设计,今年县委、县政府提出的龙株太一体化战略,文化旅游事业基础设施建设要融入其中。整体规划、整体设计,对龙株太范围内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要加大力度,政府要加大投入,建设好一批时代色彩强烈,具有标志性建筑的文化设施项目。

    3、强化建设

    沧浪文化是汉寿的一面旗帜、一个品牌,一种精神。打造沧浪文化即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景点特色,首先是资金的扶持,汉寿县各级人民政府要立足发展沧浪文化的高起点,本着建设沧浪文化的高理念,对沧浪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足够的经济保障,其次是硬件建设,沧浪文化究竟如何传承和发展,除了人们对沧浪文化的探讨和研究外,更主要是党和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从硬件的建设上加大投入,一年一个新景点,一年一个新变化。按照发展规划分步实施,首先是激活沧浪水、恢复沧浪水系的历史原貌。二是逐步规划和建设好与屈原有关的历史遗迹;三是保护和修复好沧浪水系两边的历史文化遗产,着力建设好汉寿博物馆、汉寿大剧院以及詹乐贫、易君左、帅孟奇等历史名人的纪念馆和故居,加强对沧浪水系的地方歌舞、曲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

    4、打造品牌

    品牌的力量是无穷的,沧浪文化作为汉寿先进文化的支撑,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县政府及职能部门要从文化发展的战略高度统筹规划,合理安排,精心打造。让沧浪文化真正成为汉寿品牌,成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综上所述,沧浪文化是汉寿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汉寿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发展沧浪文化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我们作为沧浪人,作为湖湘文化的继承者,有责任也有能力担当起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继承和展沧浪文化,发扬和打造沧浪文化品牌,我们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