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朱跃武:搞乡村旅游,农民不能沦为看客

[ 作者:朱跃武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08-08 录入:朱烨 ]

牧青旅论:本文主要观点是:既然是乡村旅游当然离不开农业,农业是乡村旅游的产业载体和基础产业,是一、二、三产融合的基本点。牧青附议:除了农业,当然还有农村与农民,“三农”是一个整体,农村是其空间,乡土景观和田园环境虽在中心城市周边是相似的,但对于城市就是带有乡土气息的活景观。进一步讲,乡俗、乡情、乡音、乡礼、乡物、乡风、乡貌都离不开乡人,农民是乡村旅游生活和生产体验的主体,有农民的参与,乡村旅游才是完整的、有味道的。搞乡村旅游,空间在农村,农业是蕴含着农耕文化乃至渔樵耕读传统文化的基础产业,农民不能沦为看客。

旅游并不适合所有乡村,话虽如此,但通过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已有相当共识。再者,近年发端于浙江临安的乡村运营,更是将文旅化村庄运营助力共同富裕,推向高潮,南北乡村,奔浙取经,归来探索,多元尝试。

实践中,确实亮点不少:大小活动,催动村庄;百姓卖货,居家小赚;乡村名气,日盛一日。此番乡里,似有振兴之势,惹得青年回村,创业织梦;乡贤荣归,投资乡旅。如此种种,不可谓不好。然而细究其中,乡村旅游也好,乡村运营也罢,乡村主场,“农业”存在感略显微弱。乡村旅游似有城市产品和业态借乡村环境,异地重现之感。弱了农业,农民则难以系统化参与乡村旅游和乡村运营,沦为看客,收益边缘化。长此以往,这般乡村旅游将不再“乡村”,乡村也就难以振兴,或者说,振兴的未必是乡村。

那是因为:于国,无农不稳。农业是安定国本的根基,食品安全更是健康社会的最后保险,还有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农业文化,农业的弱化,农业文化处安放,更遑论传承。于民,无农不活。民以食为天,古往今来,食物是百姓的忧心之物,即使当下,疫情封控,食物危机立刻显现。于村,无农不存。农业造就了农村,塑造了农民,形成了农俗,生发了乡愁,换言之农业弱,则乡村危。因此,乡村旅游,乡村运营必须重视农业的价值,贴合时代转化农业的价值。

首先,结合乡村旅游,发展种养殖业,安全生产,安全食材,方可安享健康。在兴办乡村休闲餐饮的同时,借助乡村运营力量开通线上销售平台,迎合时下的购物时尚喜好,减少销售瓶颈,提升农业效益。

其次,鼓励乡村传统产业的创新和创业,联合运营团队支持年轻人下乡当时尚农民,创新农场、农庄之类的生产形式,实施农产品品牌化,推动定制化生产,强化农产品创意设计包装,重视并助力年轻群体对农业和乡村的传播分享,也是增强乡村运营的动力。

再次,除了常规的农家乐、民宿等乡村旅游产品外,利用农田山林、溪流等空间,植入农业元素,发展户外体验。此外举办各种类型、各种场景、各种创意的乡村市集、后备箱市集也是很好的。

最后,盘点村里各种农业类资源,梳理推介,进行农业类招商,将纯农业生产和旅游农业结合,通过乡村运营提升村庄产业兴旺的能力。当然,少量村庄可以淡化农业,植入新产业内容,但是总体上乡村振兴必须以农业为基础内容。


(作者系)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