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已经四十年了,自从城乡之间那道闸门打开之后,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的脚步就一直没有停止过,而且累积的人数越来越多,2017年底我国农民工的数量已经上升至2.8亿人。四十年前进城打工的那代人与如今进城打工的那代人,在很多方面甚至不能同用“农民工”一词来标识,因为他们之间的差别实在太大。有学者比较了两代农民工的不同,认为农二代与农一代相比:文化水平高了,种田技能低了;喜欢城市了,不想回村了;花钱舍得了,寄钱变少了;进城拖家带口了,家里没有留守了;学会城里的生活了,不再土得掉渣了;回村开小车住宾馆了,不太待见乡土村民了......因此,我们“别指望农二代再回农村,也不能把他们当城市局外人”,“如果他们被迫回到自己的村庄,那将是中国转型的失败”(刘守英,2018)。道理上说,这个判断是正确的,毕竟我们的改革目标就是要消除城乡隔阂,实现共同富裕,当然不能再把已经习惯了城市生活的农二代赶回农村!
不过话说回来,不让农二代被迫返乡和农二代是否会返乡不是一回事。在我看来,不要让农二代“被迫返乡”是对的,但不能说不要再指望农二代会“返乡”,毕竟现在农二代返乡也不在少数。就现实情况来看,农二代是否返乡取决于两方面的条件:一是农二代进城后能否得到安生;二是农二代返乡是否有发展前途。如果农二代在城里很难安生,而返乡后可以寻找到发展机会,那么他们返乡就不是“被迫”,而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农二代进城后能否得到安生?目前看来是困难重重。正如我们所经历的那样,上世纪80年代开始,农民工陆陆续续进城务工,目的是寻求比农村更好的工资性收入。那时的制度设计,也是聚焦于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增加农民收入来源。由于一开始制度设计上没有考虑到让农民工进城之后留在城市,因此户籍制度一直没有放开,城乡户籍隔离制度打消了农民工留在城市的念想。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放开那时候的城市户籍,让农民工随城市户籍制度放开而来的小孩在城市受教育没有障碍,或许会有不少农民工能够在城市里买房扎根,今天留在城市的农民工就会大大增加。可惜我们一直没有那样做,户籍制度以及与之捆绑在一起的教育、医疗、养老等等一系列保障的长期缺失,让我们在城市房价相对比较低的阶段,错过了促进农民工留城的最佳时机。
现如今,尽管专家们呼吁的“农民工入城权”、“就业权”、“子女教育权”等等,在制度上有所改善,但农民工进城却已面临两道难以逾越的门槛:一是城市住房价格与农民工收入差距太大。大家都知道,这些年涨得最快的就是房价。在农民工的主要流入地即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比如长三角、珠三角,三四线城市的房价都已经越过每平方米1万元的高峰。对于依靠双手干活挣钱的农民工来说,就是天天省吃俭用,靠工资在城市买个能够安置一家大小的房子,哪怕付个首付,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好在“农一代”们早年在外打工赚的钱,由于没有留城念想,非常及时地在农村老家建起了房子,为今天的“农二代”提供了很好的栖身之所。二是城市工作与农民工越来越不匹配。尽管农二代比农一代体现在学历上的文化水平要高,但我们知道,经过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大学扩招,如今仅有初中、高中文化的农二代,与以大学生为主的城市劳动力相比,在文化水平上的差距其实是进一步扩大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上大学那年,全国高考录取人数不到60万人,还是包括绝大多数的中专生,九十年代后,中专生的招生录取工作搬到了学校门口的马路边,几乎是随报随读。农二代的初中高中学历在现在还谈得上是提高吗?另外,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升级,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不断向知识密集型转变,以初中高中学历为主的农二代,与城市工业要求的知识技能越差越远。因此,如今的农二代在城市的就业压力,不但没有因为制度放松而减轻,相反是由于产业转型升级而变得越来越大。我们看到,以往城市里主要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现在的工作几乎被自动化的机械臂所替代,《2017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的数据也显示,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比重处在持续下降当中。另一方面,由于时代的进步,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如今的农二代又不像农一代那样能够吃苦耐劳,生活观念日益城市化。农二代的知识能力与城市产业发展的需求不匹配,加上吃苦精神的缺失,使他们在城市找到一份合意工作的可能性越来越低。这就是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的情形:一边是制造业等实体经济领域招工找不到人,一边却是许多农二代找不到工作!
所以,即便我们十分努力地在制度上避免农二代“被迫”返乡,但基于房价攀升之后的城市生活成本,以及基于工业化推进的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使农二代的留城道路并没有变得通畅多少。高昂的房价让农二代在城里没有办法找到安心的住所,产业结构调整让农二代找不到一个安稳的饭碗,住所和饭碗都不安稳的农二代,在城里如何待得下去?所以返乡仍然是他们的一个选项,而且有可能是一个重要的选项。从现实情况来看,原来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工大量涌进东部地区,现在慢慢呈现出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在省内流动的数量持续上升,尤其在西部地区,省内流动的农民工数量已经超过了半数,这从侧面说明了农二代留城的不易及返乡的可能。现在的问题是,既然农二代返乡是正在发生的事实,那么,如果我们不能让他们“被迫返乡”,那就应该创造条件让他们“主动返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乡村基础设施服务建设,便捷联系村庄与城镇。的确,农二代早已经习惯了城市的生活, 生疏了农业劳动,因此哪怕回到家乡,也很难让他们像父辈那样走进农田干农活。对他们来说,能够在城镇找到一份工作,像当初在城里一样拿到一份工资收入,那是最为理想的,城镇的生活不仅成本相对较低,还能经常回家看看。显然,乡村的基础设施服务等条件对他们的返乡决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家乡交通不便,没有WIFI,水电不通,对如今的农二代来说生活就如同地狱。这些年有许多农二代愿意主动返回家乡,在家乡城镇就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如今从城镇到乡村通了水泥路,有了互联网,能用电视冰箱,洗澡也有太阳能,甚至还能在村里的体育文化设施,如阅览室,棋牌室里活动活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的改善,实现城镇与乡村的便捷联系,使农二代感觉到回到乡下也能跟城里人过的生活大差不离。他们平时在县城或乡镇上班,闲时骑个电动车、摩托车甚至开个小汽车,风风光光回到村里,还能吃到城里没有的土鸡土鸭,享受一家人团聚的天伦之乐,这样的返乡对他们来说,还是乐意的!简单设想一下,如果从城镇回到乡村,要路没有路,要灯没有灯,洗澡没热水,手机没WIFI,农二代们还有勇气返乡吗?从客观上说,农二代主动返乡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他们给城镇产业发展带来了希望,也给农村的消费带来了活力,从而把乡村与城镇有效联系起来,打破了村庄的封闭,既缓解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也解决了农村产业发展缺乏人力资本的矛盾,有效推动着乡村振兴。因此,农村基础设施与服务条件的改善,让农村能够像城市一样享受到现代文明,成为农二代返乡变“被迫”为“主动”的重要基础。
二是完善农村医疗养老社会保障,解除就业养老后顾之忧。作为经过城市市场风浪洗礼的农二代,哪怕城市再艰苦也愿意卷缩在城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自然是就业与养老风险的规避。我们常说的城乡差别,对于一个劳动力来说,集中体现在就业过程与退休之后是否有充足的保障上。在就业过程中,比如出现伤病情况,在以前的农村就只能躺在家里,依赖家人的照料,能不能恢复劳动,就看病的重轻和家里钱的多少。所以农村人最怕年纪轻轻遇到病,不仅拖垮自己,更是连累家庭。城市就不同了,在任何一个企业上班,按照国家的规定,企业与个人共同努力,必须购买相关的医疗失业保险,给自己的就业不确定性安了一把放心锁。再有就是养老,人都有老的一天,在以前的农村,老了就得依靠子女,现如今子女一个比一个忙,一个比一个对生活的追求更高,如果老人完全需要由子女养老,一要看子女是否有孝心,二要看子女是否有能力。在市场经济价值观的导向下,这两个条件带来的不确定性都在增加。城市里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大大降低了这种不确定性,因此成为人们的向往。如果现在要农二代能够主动返乡,显然要给他们在农村构建起完善的就业与养老保障,能够让他们在家乡就业由战战兢兢变得安安心心。现在农村开始有了合作医疗制度,60岁以上老人有最低社会保障,尽管水平不高,但毕竟开始尝试,而且逐步健全,这让农二代看到了希望,让他们返乡有了信心。
三是构建农村草根创业支持体系,实现创业圆梦人生理想。人人都有梦,大小各不同。农二代尽管是草根,但草根也有草根的梦。当初闯荡城市江湖,也有不少农二代是抱着“城市机会多,没准能成事”的理想去的,只是后来城市里的机会,越来越多地给予了那些文化学历比自己高的人群,比如“海归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高科技创业园”等等,这些“园”的围墙很高,对于只有初中、高中学历的农二代来说,没有办法翻越过去,所以城市里的机会对他们来说是越来越少。农二代中一些不甘心平庸的人,开始把目光转向自己的家乡。因为他们知道,产业发展是有梯度的,如今城市里产业正在不断向高阶梯攀登,原来那些农二代们比较集中的低阶梯产业在城市里不断被驱离,导致农二代在城里找工作越来越难。但是,人类的生活又不能完全没有这些低阶梯产业,正是农二代的家乡农村,慢慢承接了这些低阶梯产业,维持了社会产业生态圈的平衡。对于农二代来说,这样的产业梯度转移,不正是自己机会的来临吗?返乡创业正是农二代继续自己梦想的最佳选择。所以,农村创业支持体系构建得如何,对农二代是否选择返乡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家乡在创业融资、企业用地、交易公平、市场公正、信息服务、技术支持、工商税收等等诸多方面有完善的创业支撑体系,无疑会大大增加他们的返乡意愿。如今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正需要这些农二代返乡,让他们在农村传统农业里捣鼓出新的业态,给农村活的生机。所谓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如果农村草根创业支撑体系的东风能够吹起,农二代返乡施展创业才华的局面是可以预期的。
我十分赞成不能让农二代“被迫返乡”的观点,但是否不能再指望“农二代返乡”倒是值得商榷的话题。乡村振兴为农二代返乡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如果我们在农村基础设施与服务、就业养老社会保障、草根创业环境建设等方面有足够的进步,农二代们“主动返乡”未尝不是一个可以期待的潮流。让城市接纳“农二代”尽管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但让农二代有条件“返回家乡”也是我们的努力方向,因为这才符合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基本法则,否则,我们就只能是在无法打破的“乡-城”要素单向流动的陷阱里打转!
作者系江苏大学教授,博导,镇江市政协委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三农庄园 微信公众号(原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