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的老龄化问题早已举世瞩目,而两国底层青年的“下流化”也越来越趋同了。这里的所谓“下流”,泛指亚裔文化圈“农二代”青年的欲望屡创新低。最近办公室里一度掀起关于90后生活状态的大讨论:有同事说他在乡下的90后表弟既佛系又丧气,对家庭事业都没有大的追求,只要觉得能混日子就行。提到找女朋友结婚,表弟直言“没必要结,也没打算!”虽然让我唏嘘,但很多90甚至80后表示很正常:难道就不能是这种态度吗?活得那么累值得吗?
一、亚裔文化圈:“下流社会”、低欲望社会与极简主义
我由此联想到曾看过的日本畅销书《下流社会》、《低欲望社会》与《极简主义者的崛起》,此类作品一经面世就获得了亚裔文化圈的广泛关注,累计销量数以亿计(册)。此处的“下流社会”与上流社会相对,主要是指中产阶层下游的对全盘人生热情递减的年轻人。他们其实并不贫困,但收入偏低,在生活能力、工作热情、消费欲望等方面越来越缺少激情,“下流”主要是指欲望低下。
目前尽管亚裔文化圈还对“下流社会”这个词存有异议,但与之相关的“佛系青年”、“丧文化”、“极简主义生活”却受到亚裔文化圈绝大多数年轻人的青睐。“下流社会”的主要特征是:自己舒适最重要,没有太大追求,也不愿接
受挑战。我的一个乡下侄子的父母老拿他与其他同龄人比较,最后他竟然总结了一条万能回怼金句:“输给别人算什么,自己开心更重要!”这句话一度流行于他的朋友圈。“下流社会”青年其实都算不上贫困,但收入不高,丧丧的死宅死宅,常吃外卖,没什么热情,也不怎么愤怒,日复一日甘当沉默的大多数。
与“下流社会”联系紧密的是低欲望,比如好友稀少、联系甚寡、不会撩骚、晚婚晚育、较少超前消费,擅长以最快方式解决问题,不扯犊子,口头禅是“好麻烦,好烦,说重点……”最近家装家居行业盛行的极简主义、断舍离、旧物改良等甚至也被认为是“下流社会”的一种表征,实践者绝大多数是90后。
大前研一眼里的低欲望社会是这样的:1.无论物价如何降低,消费都无法得到刺激;2.经济没有明显增长,银行信贷利率一再调低,而30岁前购房人数依然逐年下降;3.年轻人丧失物欲和成功欲,对于车和奢侈品嗤之以鼻;4.“宅”文化盛行,一日三餐因陋就简。他哀叹:“日本年轻人没有欲望、没有梦想、没有干劲,日本已陷入低欲望社会”,日本正在走向“胸无大志的时代”。
三浦展眼里的极简主义者则整合了“下流社会”的具体现象:1.低收入人群占比上升;2.不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消费够用就好;3.不组建家庭也没有子女,30岁后仍与父母同住;4.强调按照自己的方式快乐生活,开心最重要……
以日本为例,1998年在日本年收入600万到1000万日元(约35-60万人民币)才算中产阶层,而2004年78%的人低于600万日元(约35万人民币),这里面将近一半人月薪低于人民币6000元。日本有学者预测,2050年之后日本的汽车加油站、驾照、信号灯、停车场等传统汽车社会的主要特点将会消失。到那时,你的欲望再高也无处可用。1933年开业的日本桥高岛屋最近转型为购物中心,新馆拿出40%做餐饮,服饰砍去30%。这次耗资150亿日元“去百货化”的再开张就是低欲望社会中百货行业的极简主义。被称为“日本趋势预测大师”的三浦展则预测,中国未来的农村将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日本很相似。
日本自民党总部在2018年9月20日举行总裁选举投计票,据东京《中文导报》记者张石撰文称,记者进入选举现场时没有安检,仅凭一张名片就能进去拍照采访。这就是世界上最安全的31个国家而日本排名第9的效应,如果这样的国家是下流的、低欲望的,那么亚裔文化圈都有必要学习这样的社会。
亚裔文化圈的“农二代”,就职难,好不容易有了工作,加班又成为家常便饭,苦不堪言。为了维系自己的中产身份(其实很多人也只是原生家庭具有中产条件而已),不得不学习、不得不参加高等考试,多麻烦!所以,即便从中产跌落也罢,只要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弹吉他、做手工艺、开小店也不是太坏。
曾获得芥川奖的《便利店人间》小说堪称“下流社会”、低欲望与极简主义的写照:古仓惠子一直抱着不婚不育不换工作的心态,在便利店足足做了18年。其间的生活日复一日,她觉得每天简简单单地活下去就够了。这就是现在绝大多数日本年轻人的状态,此书一出就卖了100多万册,很快火遍亚裔文化圈。
二、中国版“垮掉的一代”:新一代“下流社会”暗流汹涌
中国越来越多的90后“农二代”其实从小就有了“中产”水平的生活条件,成长环境衣食无忧。他们不想再随大流努力找高薪工作、过白领生活,而是更想去实现自己的想法,追求新的可能性。他们截至目前至少已有了8个共识:
1.工作目标的转变:输给别人怕什么,自己开心更重要;2.婚恋观消极化:晚婚、少子、过了30岁依旧跟爸妈同住;3.消费单元变小:“一人吃饱全家不饿”;4.消费习惯的转变:拒绝信用卡;5.日常生活用品的极简:断舍离、旧物改良;6.穿衣打扮的简单化:二手衣、古着、每天穿同款;7.共享观念的风行:共享办公室、共享墓地……8.地方化:回到家乡,小地方也活得惬意……
见证过《奇葩说》、《向往的生活》等火爆综艺节目的中国年轻人越来越喜欢李诞的“滞销书”,他的丧气生活与丧气语录一度受到很多人的追捧。别人都起早干活,李诞能安心睡到自然醒,然后说“我很懒,活就让别人去干吧。承认吧,尽管生活中会有一点困难,但我们还是喜欢这种生活方式的。”中国更是有类似民调显示,80后“农二代”过半数早就陷入或走向“下流社会”了。
我的一个“农二代”同事直言不讳:平凡的人生已够悲惨,为什么非要贡献大部分的时间生命给婚姻与孩子?尽管到了30+的年龄,面对七大姑八大姨的催婚,他的态度永远是“敬谢不敏”,反正谁爱结谁结,跟自己没什么关系!
“农二代”网评拾零:@半猫少女: 三年前,自己在北京郊区租了大间农房,与男朋友在一起平时就种种花草,水果蔬菜满足日常需求,在网上接一些设计私活挣些外快,生活很自足。比起北京的车水马龙,忙碌奔波,自己更喜欢这样的悠闲舒适。朋友们都说好羡慕我们的生活。@搞程序的猿:现在越来越喜欢简单的生活,简单的人际关系,简单的穿衣搭配的,我的衣服永远只有那么几件,穿烂了直接扔掉,这样省去了力气与时间去搭配,平时我的日常消费基本在交通花费住宿吃饭上,很少有欲望去买其他东西。平时的乐趣就是打游戏,逛二手市场,淘一些必需品等,反正我觉得生活越简单越好。@妞妞的妞:生活能力低下?是我!人际能力低下?是我!工作热情、学习意愿、消费欲望低下?是我!我是个宅,是个nerd,是个家里蹲,我活得有滋有味,物欲淡薄,超凡脱俗……
文首提到的那个“90后表弟”曾对我的同事说:“花了20年时间,终于接受了自我的不完美,学会了对抗整个社会对‘上进’的标准。谁说上进一定是追求稳定高薪,房车妻孩?不买车,不买房,我只是个能力有限,精力也有限,却想过得轻松点儿的庸人。我觉得自己过得开心就好,有什么大不了的?”
较之于日本的年轻人,中国的“下流社会”或低欲望社会的伪极简主义更可怕。最近复旦大学某文学教授为“下流社会”的年青一代列了一个“不必读”的书单,什么绝大多数的中国古典小说、绝大多数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绝大多数西方通俗小说、很多经典的哲学著作、所有名著续书、所有成功学心灵学鸡汤阴谋论,等等。一个知名教授不好好做学问在微信凑什么热闹?俗话说“曾经沧海难为水”,看不上“水”是因为你“曾经沧海”,但绝大多数没经历沧海的年轻人还是绕不过“水”的历练的。就像马云曾说“我对钱一点不在乎”,你信吗?有一篇以《人民日报》名义宣扬的“极简主义生活方式”,说什么欲望极简、精神极简、物质极简、信息极简、表达极简、生活极简……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建国初的物质极度贫乏、文g十年的思想混乱与改g开放后一度甚嚣尘上的物欲横流与信仰缺失,为了矫枉过正,我们提倡一定程度的极简主义当然会有其现实意义或精神诉求,但我们千万不可误读甚至曲解,此处的“极简”绝非人生之初那种极其单纯的“简”,而同样应是历经沧海之后的“水”与除却巫山回来的“云”。说的再高大上一点就是:任何人功成名就后皆应返朴归真。这对于“农二代”来说不该是什么人生导向,任何正常社会的年轻人的主题都永远应是砥砺前行。
“下流社会”或低欲望社会本来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到一定阶段的必然恶果,因为资源与资本越来越被少数人垄断。无权无势没有家族背景的“农二代”再奋斗也走不进上升通道,除非有奇迹发生。日本如此,其他西方国家也差不多。好在中国不是日本,但如今也在逼近临界边缘。中国政f及时放开二胎,虽然晚了点,毕竟也在出台相应配套政策。大病医保也正在走进百姓家,让很多家有四老稍稍心宽,但房子和教育问题始终是百姓挥之不去的心头之痛。多数一线城市居民住着一千万的房子过着紧巴巴的日子,号称中产杀手的学区房能轻松掏空中产家庭的钱包,严重的焦虑感让越来越多的“农二代”戒掉了昔日的梦想。
中国学者姜建强却认为,现在的中国暂时还谈不上“低欲望社会”,因为“日本是在经济高度发展之后,经过20年到30年的变化,才逐渐形成这样的社会状态。这种状态,来自人们内心对一种全新生活方式的真正认可,也是水到渠成的。”中国则没有经历如此长时间的经济繁荣,城乡差异也很大。“国内一线城市部分市民是享受到了名牌,但二、三线城市还没有享受到这些,叫他们现在就‘低欲望’,他们是不愿意的,也是不可能的。”姜建强认为,中国年轻人身上的志向和干劲并未丧失,这种志向和干劲主要来自他们急于改善生活现状的动力。眼下绝大多数中国年轻人还不得不面对买房、买车的问题,中国的“农二代”更不像对低利率买房无动于衷的日本年轻人,他们的所谓“佛系”也只是一种态度的表达,其中还有很多“装”的成分。可供佐证的或许是人们对“双11”持续不断的购买热情,虽然也有不少人喊太累了不想买了,但数字透露了真相。2018年11月11日零点仅过21秒,仅天猫一家的成交额就过了10亿,总成交额2135亿元继续刷新历史纪录,比去年多了453亿。虽然现在的中国年轻人并未“丧失干劲”,但《低欲望社会》中提到的问题依然值得警惕。“低欲望社会正在慢慢向我们逼近,你不重视它、无视它都没用。这就是在不知不觉间,慢慢走向你的事实。而不管在什么样的社会,人的志向还是应该树立起来,这是关键。”
三、如何证明自己是不是正在陷入或走向“下流社会”
《下流社会》一书中有个关于“下流指数”的小测试,在以下12项中只要是符合6条以上的中国“农二代”,截至目前皆可列为“下流阶层”的一员。
1、年收入不足自己年龄的 0.6倍(按“万元人民币”计);2、不考虑将来的事,快快活活地过好每一天;3、觉得人应活出自己的色彩;4、期望做自己喜
欢的事,而不想违心地虚度此生;5、事事嫌麻烦、不修边幅、生活不规整;6、喜欢自己一个人独处;7、生性朴实,不喜欢标显、不出众;8、服饰不追逐流行而是展现自我风格;9、觉得做饭吃饭是一件很麻烦的事;10、常吃零食与快餐;11、待在家中玩一整天电脑游戏或上网而不会厌倦;12、未婚(男性33岁以上、女性30岁以上,有上述心态而“未老先衰”的年轻人也可放宽年龄限制)
三浦展围绕这12项做的调查发现,现在日本的绝大多数年轻人的年薪不足自己年龄的10倍,喜欢z由职业,更喜欢自己一个人独处。对于男性来说,有5个P是很重要的,就是个人电脑、手机、掌上游戏机、瓶装饮料还有薯片;女性喜欢对亚文化的项目感兴趣,比如说去唱K、画插画、跳跳舞或吃一顿。
再以号称“中国最年轻、最有活力的年轻城市”深圳为例,除了繁华之外,城中村里还有不为人知的一面。市中心向北的10公里以外有个三和人才市场,那里的人不上班,不结婚,不买房,整天什么也不做,最多出门晒晒太阳聊聊天,享受着他们所谓的“z由”,做着他们想做的自己,他们自称“三和大神”。千万不要以为这些“三和大神”年龄很大,他们绝大多数只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二代”。他们厌倦朝九晚五的生活,奉承z由而来钱快、轻松、月结的工作。工作完后,他们通常拿着钱就去网吧打游戏或去赌钱,否则就是宅在屋里。
与中国的“三和大神”殊途同归,在日本也有一群不工作、不上学、不出门的人。与“三和大神”不同,他们绝大多数属于日本社会的中产阶层,还有不少有硕士文凭。他们认为上班上学没意思,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才最重要。然而,有这一类想法的人在日本人数越来越多,导致日本“下流社会”水涨船高。
“下流”未必指那种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过了今天不知道明天的弱势群体,而是日本社会学家三浦展指的中产阶层的下层,这些人虽然衣食无忧,但对比中产阶层的上层缺少一种对于生活的欲望。他们觉得生活没意思,既不想工作也不想学习,连买买买也觉得麻烦,对全盘人生保持一种低温的态度。亚裔文化圈“下流社会”的“农二代”好不容易有了工作,但时间又经常被加班占据。还有婚姻、职业竞争的压力,想想都让人头大。这种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可谓一直都看不到尽头,与其辛辛苦苦,庸庸碌碌,倒不如什么都不要了。他们反倒觉得工作不在于金钱,而在于z由自在,凭自己的兴趣。对于他们来说,结婚毫无指望,一来收入少,二来对于未来没有信心。现在敢于结婚的少数年轻人都是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人,但也有意外奉子成婚的。收入一般的“农二代”早已对收入的稳步增长不抱希望,也对所谓的必经阶段结婚生育完全打消了“从长计议”的想法。
三浦展的《下流社会》一书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资料,选择从消费市场切入展示日本各阶层的价值观与消费观念,全方位揭示亚裔文化圈的“下流社会”现象。三浦展长期专注在世代、家庭、消费、城市问题上作出研究,这些研究也为日本的社会提供了不少可行性建议。三浦展曾在市场营销信息杂志《穿越》当主编,随后到三菱综合研究所工作,最后因为太喜欢文化研究了,索性自己设立了一个文化研究所。中国的“农二代”又应如何破解“下流社会”的低欲望?
四、终结阶层固化:改良z度、重视教育、缩小代际贫富差距
现在的亚裔文化圈“农二代”正在分化出两大类:一种是对将来收入增多怀有期望的,而绝大多数对将来收入增多毫无期望。即使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但只有未来还有希望将这个差距逐步缩小,期望值差距就不会扩大;如果给人的感觉是收入差距已无法缩小,那么他们心中对未来的期望差距也会不断扩大。亚裔文化圈“下流社会”的年轻人疲疲踏踏地走路、松松垮垮地生活的越来越多,因为这样的生活态度毕竟来得轻松。他们喜欢z由散漫,对未来的生活没信心,因
为没保障。年轻人从“中流”坠入“下流”都是这种情况恶化后的产物:中流的坚持逐渐破灭,更多的人选择了更为节俭的生活,即更低的消费与更少的欲望。毋庸讳言,这种倾向终将不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如期兑现。
面对亚裔文化圈“下流社会”的低欲望,三浦展的看法主要有8点。1. 自称要z由生活的年轻人其实更应在规则的束缚里生存,越是强调z由反而越得不到,比如说你是公务员,那你是不可能获得z由的……2. 真正有能力且真正适合z由发展的年轻人自然会逐渐出现,你没有才能却整天喊着要z由地生活,那是非常愚蠢的事,还不如好好学习,好好学数学、学英语,好好地做一个一本正经的成年人;3. 与中国相比,日本看上去悠闲安定,其实不然,中国的变化比日本激烈,但日本早已停滞不前了;4. 任何社会都是由20%的人在拉扯着进步的,总还是有人想着要努力;5. 我希望成功人士能有更多不同的生活选择,如果成功人士的追求都是住在六本木的高层公寓里、开着宝马,那我觉得还挺土的;6. 我之前大部分的预测现在都实现了,还挺高兴,但现在这个社会已很难观察到什么,因为大家都沉浸在手机的世界;7. 以后可能人工智能就能满足一切需求了,与AI结婚,与机器人交朋友……平常你在家里做点事总是会惹妻子生气,机器人能读懂你的表情,根据你的表情作出恰当的反应;8. 简单的来说,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关心自己了,更在乎个人感受,新时代必然这样变化。
“下流社会”的低欲望难免导致社会阶层分化:有钱人很有钱,穷人很穷,能挣钱的人挣得一地都是,普通人挣得钱只能勉强维持自己的生活。社会阶层分化加上学习机会与能力的不平等,社会阶层的流动性越来越差,人们对阶层的向上流动便得不抱期望,社会阶层的分化形成固化倾向,最终催生了一个新的“下流阶层”。社会阶层固化导致年轻一代逐渐失去对将来的信心,现在30岁上下的一代由于少年时期的物质生活过于丰富,出来工作之后对于自己的时间与金钱不断减少感到不安,倘若将来还要结婚生孩子,金钱与时间就更少了。他们对将来的消费生活仍能保持不变甚至不断提高根本没有信心,因而阶层意识一气而落。中国的待机收入差距的扩大化的进程究竟能被人们冷静地接受到什么程度?而那些没有取得显著成果因而收入在不断减少却身负养育子女、住房还贷等巨大压力的中生代中产人群,他们的生活将何去何从?而这一问题也势必越来越引起关注,如果得不到解决,日本的未婚化、少子化问题必将日益恶化。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结婚、生育维持的普通的中流生活在未来会变得越来越难。
根据三浦展的《阶层是会遗传的》,为了防止“农二代”走向固化,有什么事是政f必须马上就去做的呢?有人提出要实现机会的完全均等,完全的均等意味着父母的财力、职业、地域等等所有一切的外在因素都不会影响到自己,而真正能影响到自己的就是自己的智力与能力,如果成绩不好,那就是因为他脑子不好,如果工作做不好,就是因为他能力差,这种完全强调优生的想法很危险。三浦展认为,实现均等的最佳方案是改良z度设计,放开各种管制欲望的条条框框,给欲望更多可能实现的渠道。比如,开放公务员对学历的要求与企业对学历的要求,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与就业机会。三浦展从教育方面给出5条建议:
1、穿靴式入学考试。如果父母所属的阶层很低,孩子从小的家庭环境与学习能力一般,那么可以让这些孩子在入学考试时分数可以低一点,或提高高阶层的孩子的分数线。如果实在不行的话,可以将优秀的教师送到素质较差的中学里面去。2、大学实行学费免除。将公认的一流大学实行学费减免,或学费降低,避免下流家庭的孩子因为学费而放弃要进入一流大学的想法,一旦他们努力起来,最后还能进入大企业或政f机构工作,提升阶层。此外,减免学费有助于年轻人独立生活,避免沦为家庭生活寄生虫,一定程度上帮助年轻人自立。3、大学教育网络化。一流大学的课程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进行传送,这样大家都可以受到最好的教育。尤其是对于一些下流家庭的孩子来说,哪怕学费减少,但生活费很多的话,他们也是会放弃进入好的大学的。实施了网络教学后,即使学费较高,但不需要再额外支付高昂的生活费用,对于贫困地区的贫困家庭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4、从地方到东京求学的资金援助。就算普及了网络教学,但从提升个人阶层角度来说,还是在大城市生活更好。这样东京的生活费就变得重要了。地方政f选拔优秀的人才来补贴他们在东京的生活,也可以在他们毕业之后回到地方工作时候,再支付他们的学费。5、上流阶层要承担相应的义务。除了对下流阶层的帮助之外,上流阶层也应承担一定的义务。不少人认为他们已在税金上付出太多,但同时也不知道钱用到哪里去了。三浦展建议上流阶层可以用捐赠的形式,将一部分财富回馈给社会。因为捐赠是透明化的,捐赠者可以清楚知道自己的财富捐给了什么团体或个人,开展了什么样的公益活动。这不仅能体现出捐赠者的个性,同时也能因为得到了社会的承认而换得不同程度的成就感。
三浦展在《下流社会》中指出,为了防止社会进一步下流,应从教育方面重点着手,从精神与物质上给年轻一代提供保障,让他们对将来恢复信心。他一再强调,“下流社会”低欲望的时代并没有什么褒贬的成分,而仅仅是体现年轻人的有个性的生活。中国“农二代”的“下流社会”则可从以下6个方面改良:1. 调高目标 2. 寻求挑战 3. 慎重择友 4. 正视危机 5. 敢于犯错 6. 迎接恐惧。
“农二代”的社会上升通道越来越窄,下沉的拉力却愈来愈大,经济高速成长期出生的所谓中产阶层,但由中流上升为上流的实属凤毛麟角,而由中流跌入下流的却大有人在。这不只是十几年前日本的状况,同样是中国将要面对的状况。中国的中产阶层似乎正源源不断地加入“下流社会”,不少人自嘲自己为“佛系”“随缘”。但他们不是没有欲望,只是在房价飞涨、医药费高昂、子女教育成本上升、就业竞争压力面前感到焦虑。为了防止“佛系”进一步扩大,亚裔文化圈有关机构应尽快出台更公平的政策,让中产阶层看到开放的阶层上升渠道。
十年前中国政f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此后却越来越倒向“以人民币为本”的拜金主义发展观,但“一部分先富起来”的50后、60后、70后垄断了一切社会资源,不是“先富带动后富”,而是“先富压榨后富”,所以80后、90后、00后“农二代”越来越颓废。缩小代际贫富差距,尤其是扳倒住房、医疗、教育等“新三座大山”,中国的“农二代”才会重新振作起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