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德国“农二代”在传承中致富

[ 作者:沈忠浩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3-02 录入:吴玲香 ]

德国能在战后崛起为欧洲最大经济体,恐怕离不开实干和传承精神。这在德国工商业最显而易见。众多家族企业构筑起德国制造的品质和形象,成为全球探究中小企业成长路径的样本。相对而言,德国农业规模较小,从业人口约100万,年产值500亿欧元左右,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7%。但这并不影响一批农二代从父辈手中接过人类最接地气的职业,把父辈的经验与高新科技结合起来,在广袤的土地上挥洒热情与汗水,书写新的财富故事。

立志源于兴趣

现年30岁的斯特凡是一个农二代,种植了约50公顷苹果。笔者在德国西南部城市拉芬斯堡郊外见到他时,他正在果园里忙碌着。

身高超过18的斯特凡穿着一件黑色夹克,虽然外套上沾染了大片土渍,但依然显得精神干练。

说起如何与种苹果结缘,斯特凡表示,我的父亲就是种苹果的。为了获得零花钱,我小时候常跟着父亲在果园劳动。不过,他立志当农民是在高中毕业时。

斯特凡说:我在以农科见长的霍恩海姆大学学习三年,大学毕业后就租了地,把种苹果当成了职业,还成立了公司。

斯特凡有3个兄妹,哥哥是警察,两个妹妹分别从事记者和图形设计师工作。问及他是否被父母定向培养成农民时,斯特凡连连摇头说:不,这完全是我的自由选择。不可否认与成长的家庭环境有关系,但归根到底还是出于兴趣。

种苹果的生活让我很快乐,每天都能接触自然,况且收入也足够负担家庭开支。斯特凡说。

致富因为勤劳

谈及种苹果的收入,身为三个孩子父亲的斯特凡显得颇为自信。相对可观的收入是斯特凡坚持当农民的重要原因,尽管他需要为此付出多于常人的劳动。

斯特凡给笔者算了一笔账:目前50公顷土地年产苹果约1700吨至1800吨,按今年价格,销售收入70万欧元左右。不过,因为要雇临时工,比如夏天一般雇15人,收获季节增加到30人,每年劳动力成本约25万欧元。还有防治病虫害成本8万至10万欧元,以及租金、偿还债务、农业机械等其他成本。

斯特凡向笔者描述的劳动生活颇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意味——夏天6点钟开始劳动,除午休外,一直在果园忙到天黑,通常只有星期天家庭日可以休息一整天。

斯特凡说,种苹果的工作节奏比较灵活,与天气和季节关系较大,若出现病虫害等紧急情况,则需要连夜作战。如果不勤劳,我不可能挣到那么多钱,他说。

经验结合创新

笔者在斯特凡的果园看到,一排排苹果树排列十分规整。苹果树排与排的间距固定为3米,每排相邻两棵树的间距固定为1米,斯特凡介绍说。

斯特凡说,这样的间距设置是15年实践得出的经验。我和父亲尝试过各种不同的间距,之后发现这个间距最理想。

虽然我在学校学过农业,但很多种植方法和技巧主要来源于长期的实践,尤其是家庭经验的传授,斯特凡说。

不过,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农二代,斯特凡并不满足于父辈的经验,而是在实践中推陈出新。他告诉记者,为应对冰雹、干旱、病虫害等自然风险,他采取了相应的科学措施。今年还投资了一些新设备,种植了新品种,明年的利润率有望提高到50%

斯特凡还说,一棵苹果树的寿命通常为15年,50公顷土地一般每年需要替换1万到1.5万棵树。出于经济效益等原因,一些苹果树会被提前淘汰。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可持续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往往需要果断抉择,这有赖于长期实践,包括对种植方法和市场规律的理解。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斯特凡不仅是一个职业农民、一个创业者,也是一个传承者。他的择业观、劳动致富观令人印象深刻,也是德国实干和传承精神的集中体现。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东方城乡报2016-02-23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