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付伟: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产业与家庭经营

[ 作者:付伟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3-14 录入:王惠敏 ]

——以S市域调研为例

提要:长期以来,我国乡村产业对于吸纳乡村人口就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家庭经营是乡村产业的微观经营基础,在家庭“半工半耕”的基础上,乡村产业依托既有城镇节点、历史传统、自然资源、劳动力以及社会关系,形成了一个多元、分散、灵活的就业体系。新时期乡村产业的新发展,繁荣了乡村业态,也进一步丰富了家庭“半工半耕”的内涵。家庭在兼营农业的同时,在本地非农就业与外出务工之间灵活选择,形成了一个基于家庭生命周期的“外出—回流”机制。乡村产业也进一步改变了城乡格局,为“就地城镇化”提供了基础。本文进一步指出了乡村产业与本地城镇化之间的复杂机制,尤其是在家庭决策基础之上形成的“代际流动”的城镇化。

关键词:乡村产业 城镇化 家庭经营 就地城镇化

一、导言

中国城镇化进程有着特殊的路径,尤其是产业与城镇化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新中国成立以后,工业化虽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却没有出现与之同步的城市化,而是呈现出所谓的社会主义国家“低度城市化”现象。在既有的城乡二元理论框架下看待城镇化,忽视了乡村社会的内生型发展逻辑。在城市现代工业吸纳人口有限的情况下,长期以来中国乡村对于涵养过剩人口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也形成了独特的乡村转型路径。近代以后,乡村社会发展了一个复杂多元的产业体系,“包括了农、工、商、运输、服务等部门,自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改革开放以后“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可以看作乡村产业的历史延续与发展。近年来,中西部乡村产业取得了新发展,为“就地城镇化”、“就近城镇化”提供了条件。虽然存在着大量因人口外流而出现的空心村、空壳村,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仍然有大量因为特色产业而繁荣的村庄。这个复杂、多元而又自成一体的产业体系,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

如何认识和评价乡村产业,是认识我国城乡转型的关键。我国乡村社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较为稳定的社会结构,乡村产业便是植根于乡土社会的“经济生态系统”。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之上,乡村产业依托乡村的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以及既有的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与既有的集市、乡镇和县城这些城镇化节点紧密结合,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本文基于实地调研的材料,讨论乡村产业的发展与城乡格局的变化

二、乡村产业与家庭经营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沿海地区快速工业化和“世界工厂”的形成,中西部农村过剩劳动力开始普遍外出打工,中西部劳动力到东部地区、大中城市打工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导模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外流有着特殊的逻辑,表现为在城乡之间“钟摆式”运动和“兼业式”季节性外出务工。由此形成了中国特殊的城镇化模式——“半城市化”,即大量转移劳动力无法到城镇落地,一直处于流动的模式,从而处于一个回归农村与彻底城市化之间的状态。“半城市化”的劳动力流动模式导致了外出打工的劳动力并没有完全脱离乡村社会,而是打工家庭在空间上的分离。

在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异地”打工的背景下,乡村依然延续了“农工相辅”的家庭经营模式。一方面,家庭普遍占有并经营土地,但在另一方面非农收入尤其是外出打工收入在家庭收入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中西部地区农村,一部分农民外出务工、经商或兼业,一部分农民在家务农,形成“半工半耕”的职业格局和收入结构。

值得注意的是,在“异地务工”的背景下,乡村虽然普遍遭受了人口外流的冲击,但是依然有活跃的乡村产业。家庭因素正是促使农民工返乡的主要动力。人口的“往返流动”有着鲜明的年龄和代际特征,结婚前以远程单向流动为主、以服务业为主要就业行业;结婚生子后以往返流动为主、以制造业为主要就业行业;孩子长大后以频繁返乡流动为主、以建筑业为主要就业行业。不断“返乡”的劳动力,以及随之带回的资金和技术,使得乡村产业依然保持了活力。

由于不同历史、地理条件和资源禀赋,中西部乡村地区也产生了分化,在一部分村庄“空心化”的同时,也有相当多的村庄依托于历史传统与特色资源,发展了丰富多元的非农就业体系,成为“就地城镇化”的重要基础。城乡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也为乡村业态的繁荣提供了条件。首先,乡村交通条件的改善和汽车保留率大幅度提升,扩大了劳动力的活动半径,使得“回流”更加普遍。其次,互联网和物流体系进入乡村,为乡村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新机会。再次,随着打工收入增加和农村生活条件、生活方式的改变,乡村兴起了更多的商贸服务需求。

乡村非农产业的兴起与繁荣,与农业经营进一步密切配合,形成了一个复杂多元的乡村经济生态系统。这个经济生态系统丰富了乡村业态,也使得“半工半耕”的家庭经营呈现新的内容。一方面,由于乡村产业的存在,劳动力可以根据家庭生命周期灵活地在本地与外地之间“往返”。同时,乡村产业的发展导致了“半工半耕”模式进一步演化,出现了本地农业与本地非农就业的结合,形成了本文所谓的“双顾模式”,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特殊的城乡融合道路。

2017年7月,笔者所在的研究团队对S市下辖的四个县市进行了实地调研,涉及9个乡镇18个村。本次调研分别在乡镇、村以及村民小组等不同层级展开了访谈。在乡镇政府,我们访谈了分管城建、工业和农业的乡镇领导。在每个村,我们对村支书或村主任进行了访谈。每个村还选取了三个至四个村民小组长进行访谈。此处对小组长访谈要做说明的是:村民小组是村民生产生活的重要共同体,小组长对共同体成员的基本情况十分了解,通过对村民小组长的详细访谈,我们能够了解全组农户的农业经营、非农就业、买房以及迁移情况。

三、乡村产业的延续与变革

进入2000年以后,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成为乡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乡村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导模式。但是中西部乡村地区依然存在着复杂多样的产业形态,形成了一个根植于乡村社会的经济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包括农业和非农就业——尤其是应该看到,乡村社会有着灵活、多元和分散的非农就业体系。下面分别从农业、非农产业的经营情况介绍这个经济生态体系的特征。

在农村家户普遍承包、经营耕地的情况下,农业依然是农村的重要产业,但是农业经营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S市周边地区的农业经营可以分为两种模式:粮食种植和经济作物种植。但不论是粮食种植还是经济作物种植,都是以家庭经营为主,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不占主导地位。虽然存在着少量的土地流转,也基本上是亲戚朋友之间的流转,或者是从村集体承包集体果园。在调研的村庄,即使有零星的土地流转,流转费用也十分低。

首先来看粮食种植。S地区的粮食作物主要是轮作玉米和小麦。其次,在粮食种植变革的同时,S地区许多村庄兴起了经济作物种植。经济作物种植也是以家庭经营为主,而非“规模经营”。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农户的经营策略是尽可能的减少雇用,尽可能地使用自家劳动力,以期获得最大的收益。因此我们看到在果树种植过程中很少出现规模经营。第一,规模经营意味着所有工作都靠雇工,成本高就挣不到钱了。第二,大规模承包需要大量资金,并且也意味着风险增高。第三,如果大量的环节雇用,也很难对劳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

S地区农业经营只是乡村经济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应该看到S地区还有发达的非农产业,带动了一个“灵活、分散、多元”的就业体系,并与农业经营紧密配合,也使得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结构呈现出更为复杂的情形。

综上,乡村产业作为一个经济生态系统,我们总结有如下特征:

第一,农业和非农就业紧密结合。一方面,在人口外流的情况下,“打工+种地”依然是村庄的普遍经营模式。但是在一些资源和地理条件有优势的地区,发展起来了丰富多元的乡村产业体系,乡村工副业成为带动乡村发展的重要动力,也在一定程度带动了特色农业发展。非农化带动乡村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并非通过“人口离乡”、“土地流转集中”的方式实现。从实地调研的经验来看,乡村非农化与乡村特色农业的发展并行不悖。

第二,家庭经营。家庭是重要的经营基础,也是理解乡村产业体系的重要视角。乡村产业形成一个农工配合的体系,这个体系运行的关键是“半工半耕”的家庭经营模式的延续与创新。由于乡村产业有着极为复杂的业态,家庭经营也呈现不同形式:“粮食+外地打工”、“农业产业+本地打工”、“本地农业产业化”和“粮食种植+本地非农就业”。

第三,乡村产业更是一个城乡融合的体系。其一,城镇节点在乡村产业兴起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反过来乡村产业又激发了其发展。其二,随着乡村非农就业的发展,出现了一种“通勤打工”的本地非农就业模式,这种非农就业模式与“离土不离乡”的乡镇企业就业模式有着一定相似性,固化了既有的村庄社会结构,当然也使得其产生了巨大的转变。

四、乡村非农就业

乡村非农就业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农业产业化、乡村商贸服务业、乡村工业。乡村非农就业是一个多元、复杂的生态系统。

(一)农业产业化。粮食种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雇用市场创造了许多乡村就业机会。而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更是提供了大量的农业雇用机会。经济作物的种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工,一般以家庭自有劳动力辅以季节性的雇工经营完成。农忙季节的农业雇工,已经成为乡村劳动力打零工的重要途径。进一步,围绕着特色农产品形成了种植养殖、收购、加工、贸易的多个环节,成为乡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典型的是Z县的梨树产业链条,围绕梨果生产形成的一系列轻工企业。

(二)乡村商贸服务业。乡村社会既有的集镇体系为乡村提供生活、生产和其他公共服务,在乡村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一直以来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乡村集市体系发展起来的商贸服务业也是乡村产业的一种重要业态,为乡村灵活就业提供了平台。

(三)乡村工业。乡村社会的工业就业主要有两种途径:乡村工业与园区工业。但是从实地调研来看,园区工业吸纳的就业人口很少,主要是由于园区工业一般都是资本密集型企业,需要的工人不多。带动就业比较多的恰恰是分散在乡村社会中的各种乡村工业,这些工业规模小,与乡村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除了“可以识别”的非农就业,还有大量更为分散、隐蔽的就业机会。

乡村非农就业体系是植根于乡村社会的体系,而且这套体系也必须依托乡村社会才能存在。由于农业产业、乡村商贸服务业本身就是乡村社会的一部分,此处重点论述乡村工业的特点。与城市工业不同,乡村产业的重要特征是:与家庭生活紧密结合;与农业生产紧密配合。乡村工业一般有以下特征:第一,乡村工业有着悠久的历史。第二,乡村工业生产形式复杂多样。第三,用工形式灵活,普遍的非正式雇用。第四,乡村工业“淤积”在乡村,这与乡村工业的土地来源有关。

五、乡村产业与城乡融合

(一)乡村产业与村庄变迁

由于乡村产业的发展,使得所谓的“半城市化”呈现出新特征,形成了基于家庭生命周期的“回流”模式。乡村产业与外地务工处于一个城乡融合体系中,两者对于处于不同生命历程的劳动力来说有不同的意义。通过劳动力的“往返流动”,实现了城乡的融合。在此基础之上,也形成了“外出打工、返乡买房”的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进一步,随着乡村产业的发展,一些村庄迅速改变了乡村面貌,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具体来看,有以下几种模式:第一,农业产业化带动型。第二,工业带动型。第三,商贸带动型。

由此,我们看到村庄的产业发展有着不同的带动模式,但是无论哪种形式都依然与乡村土地保持了联系,其微观经营基础仍然是家庭经营。绝大部分家庭都同时经营农业和参与非农就业。只是部分村庄由于本地非农就业机会较多,家庭可以在本地短线打工与外出长线打工之间做出选择,形成了更为复杂的“半工半耕”形式。发达的乡村产业使得农村劳动力可以在通勤范围内非农就业。乡村产业进一步固化了家庭经营。乡村形成了“家里有人种地,有人打工”的本地“双顾模式”,并且这种双顾模式有着明显的年龄和代际分工。

(二)乡村社会分化与城镇化

根植于乡村社会的产业体系,极大改变了乡村社会面貌,成为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的重要基础。但是乡村产业与就近城镇化之间有着极为复杂的内在机制。

城镇化已经成为一种重要趋势,进城买房已经成为一股潮流,然而城镇化有着极强的“层级分流”特点,呈现出“分层沉淀”的模式。少数较高收入的群体会举家迁移到东部城市“落地”;中等收入的群体则会在家乡城镇、县城买房;低收入群体则会在家乡村庄翻盖新房。

S市乡村地区的“就地城镇化”呈现如下三个特征:

第一,产业与城镇化的关系。乡村产业的兴起繁荣了乡村经济,为农户进城买房提供了基础,但是在县城购房的群体呈现出明显的“职住分离”的特征。第二,社会性因素买房。教育资源在城乡的分布情况,极大地影响了人口流动、迁移趋势。农村学生向县城集中,导致了县城的学位紧张,许多地方出台了必须买房才能在相应小学上学的政策。由此,“进城上学”成为“进城买房”的重要因素。第三,居住方式呈现出明显的代际差别。虽然一定比例的农户在县城买房并搬离农村,但是家里老人一般会选择居住在农村。即使XD村通过购买新民居实现“就地城镇化”的农户来说,居住方式也呈现出代际差异。村里的年轻人全部都住进了楼房,但是老人依然住在村中,只有冬天才会上楼享受集中供暖。

六、总结与讨论

中国乡村社会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长期保持着较为稳定的社会结构,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明显的自主发展与转型逻辑。乡村产业作为一个经济生态系统,与乡村社会的历史传统、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是在这个基础之上,有学者强调乡村产业对于城乡发展的积极意义,提出了“三元结构”理论,以区别既有“二元结构”的社会转型道路。鹤见和子提出了“内发型发展”,尤其关心乡村既有社会结构对于发展与转型的影响。

乡村产业和乡村社会的“内发型”发展,其基础是家庭经营的强韧性。近代以后,“半工半农”的家庭经营模式一直延续下来。传统时期由于城市吸纳不了过剩劳动力,导致了家庭经营基础上“非农化”、“过密化”。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西部地区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半城市化”的流动,形成了农村粮食作物种植与外出打工的结合。新时期,乡村产业的新发展导致了“半工半耕”进一步变化,本地农业与本地非农就业的结合形成了本文所谓的“双顾模式”。

乡村产业的繁荣为“就地城镇化”提供了基础,但是产业与城镇化之间有着复杂的机制。城镇化的微观基础是家庭的决策过程。家庭决策综合考虑了家庭的收入水平,家庭成员的未来预期,更为重要的是与家庭关键成员的生命阶段紧密相关。家庭作为重要的经营单位有着丰富得多内涵,一是体现为家庭成员农业和非农业的分工。二是体现为代际分工,即家内不同代际的成员处于不同的生产模式中。三是家庭代际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与生活诉求,但一般而言,子代的结婚和孙代的教育,是压倒一切的家庭核心任务,这也是导致家庭在不同时间节点流动、购房的重要因素。四是在买房这个问题上,也呈现出财富的往下传递,上一代供下一代买房。

从生产活动来看,乡村两代人处于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从城镇化过程来看,其典型特征也是代际流动的城镇化,老人住在农村,而年轻人进城住楼房。将来老年人过世以后农村是否会凋敝,尚取决于目前的年轻人将来是否能够在城市立足。此外,只有深入理解家庭内部关系和家庭伦理,才可以进一步理解就地城镇化的发生机制。

参考文献:(略)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社会发展研究》2018年第1期(有删减)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