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产业兴旺是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是当前发展的基础,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加快构建新的动力机制,为乡村振兴注入“活水”。向家村作为曾经的特困村,经过多年乡村振兴的实践,建立起了政府为主导、村民集体为主体、社会力量为主力的产业发展动力机制,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多元融合特色之路,形成了农民、政府、社会共同发展的多赢局面。
关键词:向家村 乡村振兴 乡村产业 多元投入机制
一、向家村基本概况
向家村隶属于隆回县岩口镇,面积6.9平方公里,距隆回县城30公里。向家村曾是隆回的一个特困村,贫困发生率达22%,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8年多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向家村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多元要素,构建起了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主力的有效衔接新机制,形成了“政府、农民、社会”多重力量协同推进乡村振兴的合力。向家村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农业的转型升级、农村的持续发展和农民的全面进步,并于2016年底提前脱贫,成为隆回第一个整体脱贫村。村民人均年收入由2013年的不足2000元提高到2021年的1.8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63万元。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乡村旅游重点村”“休闲农业集聚发展示范村”等荣誉。向家村的典型事迹先后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网等主流媒体和海外华文媒体宣传推介,向家村乡村振兴的实践,让曾经贫苦的村庄实现了最美丽“蝶变”,绘就了乡村振兴的新画。
二、开创新局面:向家村产业发展多元投入的主要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产业兴则百业兴,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工程,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基础。向家村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进程中,以农旅融合为主要抓手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构建起了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和社会主力的多元投入机制,形成了农民、政府、社会共同发展的多赢局面。
(一)农民生活呈现新气象:收入渠道增加,精神风貌提升
在乡村在振兴发展过程中,不论是农村宜居宜业,还是农业高质高效,其实都紧紧围绕农民这一主体的富裕富足,向家村的发展无疑极大地增进了民生福祉。一是农民收入增加。经过多年乡村振兴的实践,向家村打造了集旅游产业、种养产业、现代农业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发展区,并通过整合农业、旅游业、种养殖业的生产生态功能,推动各项产业的的交叉融合,高品质打造了“农业+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的带动下,农民从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到销售,再到提供餐饮农家乐,都能获得可观的收益,一些不便于外出就业的村民在本村解决了就业问题,实现了村民就近就地就业。据统计,向家村先后发展了23 户种养专业户,开发了12个旅游项目,解决了140多名村民的就业问题,村民人均年收入由2013年的不足2000院提高到2021年的1.8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63万元。二是农民精神风貌提升。向家村的发展不仅使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无形之中也助推了农民精神富裕。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大批就业岗位,农民通过岗位技能培训和实践锻炼,不仅增长了知识和本领,眼界也得到了拓宽,实现从“传统农民”到“新型职业农民”的跨越。归与书院、村史馆、文化长廊等文化旅游景点的开发,生动展示了古今名人优良的家风家教故事,以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当地村民认识到了历史文化的价值,在所见所闻所感中弘扬了向好向善的正能量。向家村通过打造系列文化旅游景点,为村民创建了的一个欣欣向荣精神家园。
(二)政府工作谱出新篇章:民生福祉持续增进,社会经济稳步发展
政府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导力量,以推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及保障当地居民增收致富为主要利益追求。向家村的发展深刻贯彻落实了地方政府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社会经济增长的发展要求。一是拓展了民生福祉。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了向家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加速发展,向家村6.8公里的环村大道已全部拓宽成6米宽的油砂路,新修环山观光游步道3公里、通组公路10.6公里,新修高标准水渠8公里,铺设污水管道8000多米。实现了水、电、路“三通”,文教、文娱、文体“三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幅度提高,民生福祉达到了新水平。二是发展了社会经济。向家村不仅以自身发展优势吸引了众多本地游客,成为隆回县最具人气的旅游景点,还通过举办各种大型活动,如全国“魏源杯”演讲比赛、湖南(夏季)乡村文化旅游节、新时代文明实践和乡村振兴高端论坛、23家海外华文媒体“追梦中华·幸福湖南”调研活动等等,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关联带动了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拉动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
(三)社会发展绘就新画卷:要素合理流动,打造城乡双赢局面
随着工业化、科技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迅速,人们的收入显著上升,居民消费结构逐渐升级。向家村结合本地的自然风光和地理环境,将产业振兴与生态振兴相结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传统农业、现代农业三大产业,打造了集游乐、观光、采摘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村落,满足了广大城市人民的多元化旅游需求。并通过“大农业”和“大旅游”的有效结合,加快了城乡经济一体化和一二三产业的联动发展。不仅扩大了城市居民在农村的消费,满足了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同时也加快了城市的信息、资本和技术资源向农村的流动,切实改善了城乡要素流动、居民收入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问题。打造了城市和农村的双赢局面,有利于破除城乡二元壁垒,实现城市和乡村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等方面的相互融合,推进城乡融合的高质量发展,拉紧城乡融合发展的共同纽带。
三、激活新动力:向家村产业发展的多元投入机制研究
脱贫攻坚任务完成以后,我国进入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阶段。无论是实现农村产业兴旺的需要,还是转变农村发展动能的要求,都必须构建新的产业发展动力机制。向家村经过多年乡村振兴实践,构建起了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社会力为主力的乡村振兴战略机制,通过发挥三者的协同作用,全面激活了政策、主体、社会力量等要素,为推进向家村的乡村振兴工作激活了新的动力。
(一)以政府为主导的政策引领推进机制
政府是乡村振兴治理协调的主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从政府角度看,乡村振兴的外在推力体现在完善农村制度政策保障、优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因此,政府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需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做好优化顶层设计、推进政策创新的工作。隆回县立足县情,积极探索乡村振兴工作新模式,着力打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蓝图,为向家村的乡村振兴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首先,健全体制机制,强化顶层设计。隆回县立足县情,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抓手,健全各项体制机制,为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蓄力、蓄能、蓄势。一是实施产业链长制。推进农业三个“百千万”工程、实施“六大强农”行动,推进产业链链长制,实行“一名链长、一个工作专班、一个产业规划、一个年度计划、一套政策措施”工作机制,并印发了《隆回县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二是实施特色产业发展战略。按照“一县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基本思路,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实施特色产业发展战略,并投入3.33亿元发展特色产业。三是创新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一二三四”法,通过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以实现农民增收。隆回县通过出台多项政策不断完善顶层设计,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其次,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强化产业振兴的资金保障。政府财政在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干预和支持作用,为稳定脱贫的成效,隆回县不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为发展产业和拓展民生需求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主要突出在四个方面。一是从涉农整合资金中专项安排5.2亿元支持扶贫产业项目;二是县本级财政从2015年开始,每年安排产业发展专项资金5000万元以上;三是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资金3.6亿元,县财政金额贴息,支持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四是争取国家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湖南省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项目、资本市场县域工程试点县、“三个百千万”工程等产业支持资金1.6亿元,以支持龙头企业做大规模、做响品牌、延伸产业链条。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财政政策的支撑和保障作用。隆回县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地推动落实各项财政政策,不断提高财政政策的治理效能和基础保障作用,为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
最后,打造专业人才队伍,激活农村示范“引擎”。人力资本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隆回县为打造一支乡村振兴的强大工作队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出台“魏源人才行动计划”及四项配套措施,组建隆回县人才发展服务中心。制定《“智汇潇湘(隆回)·高校共行”校地合作工作方案》,明确9个板块22条具体任务清单,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年。为隆回县引进专业人才、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提供了有力的制度和资金保障。二是设立“五大振兴”和“七大专项行动”工作专班,明确从县委书记到帮扶责任人自上而下九个层面的工作职责,配齐乡村工作班子和干部班子的振兴力量。三是派驻村级乡村振兴工作队,实现有脱贫人口的村派驻工作队、第一书记和结对联系帮扶全覆盖。四是与湖南大学、县委党校、归与书院、华兴公司联合打造特色培训实践基地,创办县级乡村振兴学校,致力培养乡村振兴专业人才。隆回县大力实施乡村振兴人才行动计划,在人才引进、培养和管理上下功夫,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以村民利益共同体为主体的内生动力机制
农民是农村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文化传承的主体,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农民是实践主体,也是动力来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尊重广大农民意愿,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向家村通过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在村民之间构建起了利益联合机制,以利益共同体的构建激发了村民参与集体事务的热情和主动性,在建设村庄的同时促进了农民的共同富裕。
向家村山多地少、土地贫瘠,曾经是典型的特困村和集体经济收入“空壳村”。2021年9月,湖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意见》,隆回县委、县政府积极响应上级政府号召,将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发力点,实行“一二三四”法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积极整合资源要素,以成立村级建筑劳务服务有限公司为突破口,探索出一条发展壮大农级集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在政府的指导和湖南华兴实业有限公司的帮扶下,向家村于2021年12月成立村级建筑劳务服务有限公司,全面盘活资产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通过土地流转模式,建成了彩虹滑道、农家乐、儿童游乐场、卡丁车、5D战车等十余个旅游景点,可获得租赁收入55万元,新建月亮湖、阿里山、凤凰台3个项目,预计可获得租赁收入25万元,通过土地入股的模式,建成向家村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园,实现经济收入117.8万元。
通过发展集体经济,向家村把有限的土地资源充分盘活和利用了起来,实现了集体经济的大幅增收,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享受到村集体经济发展红利之后,村民之间的利益联合体逐步构建起来,参与村庄治理和建设的积极性逐渐提高,最终实现村民主体力量的最大化。
(三)以社会力量为主力的资源配置机制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发布,指出要发挥财政投入引领作用,支持以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振兴基金,撬动金融资本、社会力量参与,重点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社会力量参与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机制,向家村乡村振兴的路程同样离不开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帮助。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提出了“精准扶贫”的号召,从而打响了脱贫攻坚战。2015年10月17日,全国工商联、国务院扶贫办、中国光彩会正式发起“万企帮万村”行动,湖南省华兴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积极响应号召,将向家村作为华兴公司的对口帮扶对象,以多种方式助力向家村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一是资金帮扶。为支持向家村的乡村振兴工作,华兴公司已陆续投入1.5亿资金,涵盖设计旅游开发,扶持种养专业户等多项乡村振兴工程,为向家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二是人力帮扶。为提高向家村景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华兴公司派出专业团队和人员来协助向家村的各类旅游项目的经营管理,并帮助进一步扩大集体经济,为向家村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三是就业帮扶。通过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村民到华兴公司或者景区就业,不仅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也让村民能够实现“家门口”就业。八年来的乡村振兴实践,在华兴公司的大力帮扶下,向家村探索总结出了一套“乡贤任村官、企业做后盾、村企同携手、全力保脱贫”的“华兴模式”,得到了省市及国务院扶贫办的充分肯定,探索出了一条“党建引领、村企携手、共同富裕”的发展之路。
四、锁定新目标:向家村产业振兴的发展方向
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向家村要进一步做好乡村振兴工作,必须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巩固和提升脱贫成效的可持续性,进一步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创新动力,并在结合自身优势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寻找到自己的立足点。
(一)提升发展质量,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新时期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农业农村发展的现实需要。在新的历史阶段,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要以打造特色品牌实现差异化发展、利用数字经济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作为着力点,激发产业发展的动力活力。
1.深挖特色底蕴,打造“地标”产品
地域品牌是提升市场价值的重要抓手,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和航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因村制宜,精准施策,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个地区都有着其不同的地域特色,这些特色使得每个乡村都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充分挖掘这些地域资源的能够有效避免乡村开发建设中千篇一律、粗制滥造等问题。因此,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充分整合地域、文化、产业等各种乡村资源的差异性特征,以突出特色为核心实施差异化战略,打造特色“地标”产品。着力提升品质品牌品味,以差异化、特色化取胜。
2.利用数字经济,发展现代产业
农业现代化主要是农业作为特定产业的现代化,其核心在于生产方式的转化,关键在于依靠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来改善农业物质生产条件,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水平。调研发现,向家村农业产业虽然得到了比较好发展,但产业发展依然存在产业链条不长、产品销售难等问题,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成为推动向家村产业结构变迁的重要契机。数字乡村的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能够发挥二者的多样化功能推动乡村发展,不断提升产业的投入和产出效率以及发展效益。要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在提高生产能力和优化生产经营体系方面的重要作用,以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如在农产品的销售问题上,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农业产销模式,在依靠农产品批发市场作用和当地旅游带动农产品销量的同时,推动农村电商、直播电商等现代科技带动向家村农产品的销售,带动农产品品牌宣传,促进农业的品牌化发展。并通过技术渗透、产品交叉等建立多产融合机制,打破地域壁垒,实现生产要素的扩散,让城乡共享数字化发展红利。
(二)“外引内培”,汇聚人才力量
乡村五大振兴,哪个振兴也离不开人,推动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离不开人这一主体性因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强调:“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乡村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资源的充分挖掘和利用,要坚持“外引”和“内培”齐发力,为农村可持续发展汇聚人才力量。
1.夯实乡村基础,吸引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
在长期的城乡二元分割局面下,完善的城市功能使得在进城务工人口对农村的制度建设、产业发展、乡村治理、乡风文明、基础设施建设等抱有更高的要求。乡村产业的发展潜力、基础设施水平和相关政策决定了在外务工农民是否愿意回乡创业或者愿意长久地在农村就业。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吸引在外人员返乡创业最关键的在于重视人才需求,充实发挥农业从业人员主体性作用的条件和权力,当地政府也要对村落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技术支持,制定更为灵活的金融信贷政策,使返乡群体能够拥有更加自由便捷的创业空间和更加完善的政策支持。
2.孵化本土人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针对农村缺少适用人才的问题,要善于自身挖潜,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在当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和产业升级日趋加快,新业态和新生产的发展对农业从业者在素养和技能方面的要求日益提高。在人才振兴问题上,一方面要盯着外面的世界,吸引高素质人才返乡,另一方面也要善于从脚上的土地挖掘和培育本土农民。要加强对本土农民的现代教育,提升农民的素质与技能,从自身挖潜。培训课程要注重针对性,为农民提供与其需求相适应的技术培训,解决农民在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并加强对农民的职业培训,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三)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寻找自己的立足点
新发展阶段要求要达到更高阶段的城乡融合,最关键的就是破除资源要素单向流向城市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城市和乡村资源双向流动,把城市的辐射力带入乡村。这就要求农村在发展过程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并形成新的发展格局。
1.面向市场需求,推动农业产业升级
针对当前居民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农业产业应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和城乡区域比较优势,立足于农村资源禀赋发展特有产业经济。“走质量兴农之路,突出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推动普通农村产业向精品产业转型,建立标准化、特色化的的产业基地,并进行质量认证,以满足城市居民日趋绿色、高端、个性的消费需求,进而吸收资金、市场、技术等城市资源向农村流动,逐渐夯实农村产业的发展基础,进而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
2.培育多元产业,吸引工商资本下乡
随着城市生产经营成本的不断提高,产业在城乡间重新分布使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依据资源禀赋打造优质化与特色化的产业之外,还需进一步推进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培育具有吸引力的产业项目。同时要注重经济方面的合理性,以维护农民利益为前提,选择能够辐射带动农村传统产业发展、拓宽农民受益面、能够协助农民学习掌握产业经营知识的工商资本下乡,为后期农村居民长期可持续性的经营创造基础。如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农村康养产业、现代种养业、农产品流通业等,逐渐在城乡区域之间形成优势互补、资源要素合理流动的发展格局,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参考文献
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
习近平:《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农村工作通讯》2019年第12期。
高强、曾恒源、殷婧钰:《新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动力机制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
陈文胜: 《破解南方难题是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年第3期。
陈文胜:《为乡村振兴提供内在动力》,《人民日报》,2019年5月13日第9版。
陈文胜:《论乡村振兴与产业扶贫》,《农村经济》2019年第9期。
杨春柏:《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制约研究》,《农业经济》2022年第1期。
隋筱童:《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研究及其新时代启示》,《兰州学刊》2020年第10期。
【作者简介:凌力群,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乡村治理。陈文胜,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村经济、城乡关系、乡村治理。来源:《乡村振兴蓝皮书:湖南乡村振兴报告(2023)》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3年11月出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