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会有人问,我们真的需要农业大数据吗?我的回答是,需要。对生产者来说,市场信息是命根子;对营销者来说,生意远非想象中的简单;对城市消费者来说,很多好东西不是没人买,而是买的人不了解。农业大数据不仅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品质,更有利于农民推销农产品,有利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农业大数据怎样才能建起来
用户量的多少是检验大数据能不能形成的关键。农产品的不可替代性、区域性特点以及行政推动力决定了只要针对农业经营主体以及后端链条延伸开展数据搜集,农业的大数据就可以形成。
目前,农产品已进入买方市场,农业就要围绕消费数据做文章。问题是,你的东西卖给谁、怎么卖、品控怎么把握?这些问题,比网约车要复杂得多。但即使难,也要破题。怎么破?
第一招,迎合市民对优质安全农产品的需求。农产品具有区域性和不可替代性的特征。尽管农产品总体已是买方市场,但优质安全的本地农产品还是卖方市场。浙江温州各县(市、区)多数农产品的主要销售区域在本地。相对固定的消费端和供应端建立起来了,第一批的大数据就产生了。这些数据是有生命力、有价值的。
第二招,把农药、化肥管控起来。随着新的农药管理条例的出台,农药销售以及使用的数据搜集会变得更为简单和便利。这部分数据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最有力支撑,可以与第一批数据相互验证、相互补充。最关键的是,几乎所有农户都要用到农药和化肥,这是真正的大数据。再加上种子经营、农机作业等方面的数据,就可以把农产品生产的前端信息全面反映出来。
第三招,请一家公司到田头去搜集数据,这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人人都是消费者,我们可以结合自身的消费需求去找农产品供应端。
政府要做哪些事
建立农业大数据,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要让农产品贴上标签,完善产品信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农民知道贴标签有什么好处。换句话说,就是要让优质农产品卖出好价钱。
第一步,把好的农产品卖到城里来。这其中,政府要更好地发挥作用,包括质量的把控、品种的选择、合作社的组织、物流配送以及必不可少的宣传。
第二步,提升组织水平,扩大品种范围。习惯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政府不仅要教农民把标签贴起来,还要告诉他们,要贴这个标签、打这个牌子,必须遵从规则,不该打药时绝对不能打。
然而,单靠政府是干不好这件事的,还要靠合作社,并对现有合作社进行重构。同时,行政管理服务体系的重构也势在必行。因为在互联网时代,当你下定决心为个性化需求提供服务时,会突然发现,现有的生产管理体系是难以适应的。
可以选择的几条路径
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所谓“动能”,笔者的理解是有能量把事情推动起来往前走。许多数据是静态的,眼下我们更需要做的,是掌握我们手里的有用资源究竟有多少。
总体看,建立农业大数据有以下几个路径:第一,来自农产品交易的信息和数据。第二,农药、种子等农资产品的购销以及使用信息和数据。第三,关于新动能的信息和数据。新动能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老的产能加上了新的元素和推力,形成新动能;另一种是新业态新科技带来的新动能。具体而言,可以把数据搜集的范围和内容分为农业龙头企业、农家乐、民宿、美丽乡村、畜牧、茶叶和水果等板块。第四,对于新技术新手段的运用,比如物联网、传感器,能产生海量而又便于处理和运用的数据。这方面,农业刚刚起步,但市场巨大,前景广阔,发展难以预期。
总而言之,农业大数据的搜集、分析和运用,有多种路径可以走,关键是要摒弃三个观点和做法:一是数据无用的观点。要用长远的眼光和开放的思维去看待、接受、应用新兴事物。二是数据管理部门各自为政、自顾自的做法。三是贪大求全的做法。要抓重点抓关键,数据的关键是运用,亦即“数据必须是活的”。
作者系浙江省温州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局局长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农民日报 2017年11月11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