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张宁:河南旱涝叠加是天灾还是人祸?

[ 作者:张宁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5-09-14 录入:王惠敏 ]

 

自今年6月起,河南省多数地区降水持续偏少且空间分布不均,部分气象站点甚至出现超过一个月无有效降雨的情况。以周口市为例,高温少雨导致气象干旱快速发展,机井水位平均下降3米,多个县区达到特旱等级。然而旱情尚未缓解,强降雨天气又紧随而来。自9月10日起,河南多地遭遇持续强降雨,笔者所在的太康县单日降水量高达179毫米。这种旱涝急转、双重灾害叠加的极端气候,使太康这个夏粮播种面积近170万亩、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1.7万元的农业大县,遭受严重冲击。

一、高温炙烤下的农业生产危机

豫东平原土壤条件优越,广阔的耕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太康县位于这片平原之上,农业基础十分稳固,全县耕地面积达190万亩,其中基本农田171万亩,已连续13年保持“全国超级产粮大县”的地位。在太康县,农业不仅是当地经济结构的核心组成部分,还与全县农民的生活福祉紧密相连,成为支撑县域稳定发展的“压舱石”。

但今年夏季,河南省遭遇极端高温天气,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3.2摄氏度,创下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纪录。持续的高温对农作物生长构成严重威胁,为确保作物正常存活,当地农田普遍需要进行三次及以上灌溉,若灌溉不及时,作物将面临全部绝收的风险。更为严峻的是,这场大旱不仅暴露了当地水利设施薄弱的短板,还进一步增加了农民保收与自救的成本,同时也使得政策响应与落地实施过程中的深层问题逐渐显现。

图片1.png

(图1 受旱灾影响干枯的玉米)

二、旱涝急转下的秋粮减产风险

从古代农耕时期开始,人们通过长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总结出“久旱必有大涝”的规律,并在民间代代相传。这一古老经验在今年的河南省得到了充分印证,旱涝急转现象的突然出现,为当地粮食保收工作增添了又一重大难题。

旱涝急转指的是在同一季节内,区域气候出现干旱与洪涝快速交替的现象,表现为短期内降水呈现剧烈波动且分布极度失衡,具体可分为旱转涝和涝转旱两种情况。以太康县为例,当地气象台先是在今年7月25日发布干旱橙色预警信号,随后又在9月11日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旱涝交替的速度十分急促。而秋粮的生长周期恰好覆盖端午节至国庆节期间,全程处于这一轮极端天气影响范围内。即便前期抗旱工作开展得十分扎实,此次暴雨依然导致玉米大面积倒伏、发芽,农民不得不面临大幅减产的困境。正如农民在网上的吐槽:“浇了四遍的玉米,终于淹死了”。

图片2.png

(图2 受水灾影响倒伏和发霉的玉米)

三、田野观察下天灾与人祸的交织

河南省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具有显著特征。一方面降水集中性强,雨季期间降水高度集中;另一方面降水变率大,丰水年份与枯水年份的降水量差异明显。这种先天的气候条件,再加上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高度依赖,双重因素共同作用下,“良田不丰产”的现象在当地时有发生。

从发展趋势来看,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已难以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而“旱涝保收”目标的实现,更需要依靠现代化手段推动农业生产模式迭代升级。在马克思看来,人源于自然、依赖自然,亦能改造自然,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深化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重要工具,正是帮助人们有效规避或减轻自然灾害影响的关键。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拥有大片优质耕地的豫东平原,尚未完成科技赋能下的农业转型升级。尽管机械化种植与收割技术已在该区域普及,但要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农田基础设施已成为最突出的短板。

而水利设施的完善程度,是抵御旱涝灾害的关键因素。以太康县为例,当地仅有涡河一条大河贯穿境内,过去依靠小坑塘与河沟交织形成的天然水网,曾为农业灌溉提供了基础保障。但随着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实施,为满足城镇化需求,田间河沟被陆续填平成为增加所需要的耕地,再加上偏高的路面阻断了水流汇入大河的通道,最终导致“地里一片海,河里没水存”的困境出现,多少农民在苦苦挣扎。

从横向对比来看,湖南省山多田少,但即便在小块农田中也广泛配备了高效节水设施,水泥硬化的水道与渠道能够充分保障农田基础用水需求,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当地粮食安全构建了有效保障。反观以河南太康县为代表的平原地区,虽然拥有湖南无法比拟的辽阔优质良田,却仍然是传统的经营方式和治理方式,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巨大损失,特别是对农民带来无处诉说的生存之苦。在这种不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的基层治理模式下,当地所遭遇的不仅是旱涝交替的“天灾”,还叠加了基层治理的“人祸”,形成“天灾与人祸”的双重冲击。

事实上,农业现代化的核心不仅在于提高粮食产量,更在于构建稳定可靠的粮食生产保障体系。如何实现农业领域的有效治理,正是河南省在经历此次旱涝灾害后,亟待深入反思的时代课题。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