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刘放生:湖南应编制农业农村现代化测评指标体系

[ 作者:刘放生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1-10 录入:吴玲香 ]

十九大振兴乡村战略提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以时间节点为坐标,把2020、2035、2050年三个阶段农业农村现代化各项规划变成可测评的指标体系,一年一测评,五年一小结,十五年一大结,环环相扣,节节取胜,才能按时保质保量全面实现。

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定义辩析

搞清定义才能说话。字词的定义方法,通常有词典或百科全书等工具书的定义法、特指法、反面定义或否定性定义法、举例定义法、词源或历史定义法等。在与现代化有关的包含着时间性的各种词语的定义中,一般既有词典式定义法,也有举例法,比如《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中,虽然没有对“农业现代化”给予词典式定义,而是以各项具体任务呈现的,也可归入举例定义法之列。由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三个基本词语还可以析出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等。

农业——利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活机能,通过人工培育以取得农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在中国,狭义指种植业(农作物栽培),广义则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渔业,甚至包括提供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加工、储运、销售等部门。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为人们提供粮食、副食品和工业原料。其特点有:土地是基本生产资料,作为劳动对象的生物,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生产周期长,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方性。(《辞海》第六版)

农村——农业生产者的居住地。多为人口聚居的村落,或是散居的田野。起源于人类由采集、渔猎进入农耕阶段开始定居的原始农业时期。生产水平逐步提高,社会分工开始以后,从事手工业和商业的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与城市产生差别。其特征是:人口密度低,居住较分散;大多数以农为主,家族聚居,成员间相互协作,多有血缘关系;工商业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相联系,经济文化水平较低,发展缓慢,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兼业农户日见增多,农村与城市的区别逐渐缩小。(《辞海》第六版)

现代农业——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相对,在古代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采用机器和现代科学技术为特征的农业。大约起自19世纪后期直至当代。亦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最新历史阶段,而把战前一段时间的农业称为近代农业。其特征是以各种机器为主要生产工具,代替人力和畜力进行作业,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大幅度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增加了商品性农产品产量。其内涵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如应用信息技术,及时了解市场经济动态,确定经营策略;实行农业标准化、改进生产条件,保证产品质量;吸收有机农业生产经验,实行生产专业化和多部门综合经营,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改善生活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等。”(《辞海》第六版)

现代化——指不发达社会成为发达社会的过程和目标。作为过程,其首要标志是用先进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生产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结构及政治意识形态也随之出现变化(其标志为政治民主、理性主义和科学精神、社会流动和现代化人格),作为目标,它一般指以当代发达社会为参照系的科学技术水平、先进生产力水平及消费水平。现代化潮流起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现代化并无统一模式。中国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中国特色。”(《辞海》第六版)

关于农业现代化的定义,目前还没有见到用词典或百科全书等工具书的定义法对其进行定义,一般以现代化理论为基础,结合农业的特点来定义。通常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结果。黄祖辉、林坚、张冬平等著《农业现代化:理论、进程与途径》一书认为,至今基本上是按过程和结果两方面定义。较为典型的定义有五种:⑴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有赖于农业迅速稳定的增长,而传统农业不具备迅速稳定增长的能力,出路在于把传统农业改造为现代农业,即实现农业现代化。⑵刘巽浩在《21世纪的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研究》1994第4期)一文中认为,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由传统的生产部门转变为现代产业的历史演进过程。⑶是用现代工业和现代科技发展的成果装备农业生产过程,实现传统农业生产向现代农业生产的转变⑷是从“粗放低效封闭的自给性传统农业转变为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经营管理武装的集约高效持续发展的开放式商品农业的过程。⑸农业现代化是商品化、技术化、产业化、社会化、生态化等多方面的变革的集合体等。以上几种定义,前面几种都是从农业现代化的过程理解,而最后一种是从结呆来理解农业现代化。其实不管是从结果还是从过程来理解农业现代化,关键要明确农业现代化要达到相应水平的农业状态、具体能展现的目标、现代化特征等。杨万江、徐明星在《农业现代化测评》一书中认为,农业现代化还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农业现代化仅指农业生产技术上的变革,而广义农业现代化包括协调发展的工农业关系,经济体制和组织管理的现代化,以及人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目的的统一,也是农业生产过程和国家战略的统一。

关于农村现代化,即使是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学会会长陆学艺(1933—2013)著《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研究》一书(列入国家“九五”图书出版重点选题),也没有采用词典或百科全书等工具书的定义法来定义,而是从中国传统社会的改造过程、现代化的进展、各发展阶段的目标、区域现代化、总体实施方略等方面来展示,实质上也不外乎举例法的定义。之所以如此,关键是农业农村现代化都是作为一个发展过程和目标来呈现的,其内容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动态过程,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只能分阶段来定义。

编制湖南农业农村现代化测评指标体系时不我待

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在我国经历了极不平凡、耐人寻味的过程,积累了雄厚物质基础和丰富的经验。

农业现代化进入中国的学术界,最早要追溯到“发展经济学之父”张培刚(1913—2011)的哈佛大学哲学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一书(英文版于1946年写成,获得1946—1947年度哈佛大学经济专业最佳论文奖和威尔士奖金后于1949年出版),但他在书中没有直接使用现代农业和农业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名曰“农业国家的工业化”。他说:“如果有了政治的独立和安定,有了必需的资源和资本,并且有了得到现代技术的机会,则一个农业国家,甚至一个政权内的农业区域,要使自已实现工业化,乃是一种普遍的趋势。”(张培刚著《农业与工业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版第223页)在这里,他把政治独立和安定、必需的资源和资本、现代技术列为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其目标是使农业实现工业化。

“现代农业”一词最早进入中国国家战略是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政府工作报告:“把我国建成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1975年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政府工作报告(由邓小平负责起草)由“现代农业”上升到“农业现代化”即“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农业、农业农村现代化也走过了一个U型的历程。此前近四十年,中央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决定和年度文件中,“现代农业”和“农业现代化”共出现270多次。1978年12月22日通过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要“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1979年9月28日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在本世纪内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伟大目标”,这个决定中,农业现代化出现过26次,成为第一次出现频率的高峰,但以后的三十多年内,或许因为农产品卖难、资源资产与技术缺乏、农村就业门路少、农民负担引发不安定、省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财政转移支付等政策无力跟进等,以至不提现代农业和农业现代化,或者强调的现代化内容较为单一,甚至只是延续一个概念而已,并无多少实际内容。直至十八大以后,才真正上升到国家战略,成为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中央关于农业农村年度工作部署的文件标题中,2013年首次使用“现代农业”一词,随后的四年,“农业现代化”连年进入标题,五个年度文件中现代农业和农业现代化出现过64次。这是实力的呈现,是党和人民信念和意志的呈现。这些,为测评指标体系的制订提供了强大物质基础。

江浙等沿海发达省区,较早就开启了农业现代化工程和采用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进行测评。2010年,江苏省委、省人民政府发出《关于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的意见》,并颁布《江苏农业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试行)》。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要求江苏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十九大刚闭幕,江苏省委常委、副省长杨岳就在10月27日的人民日报发表长文,表示要“努力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江苏等农业现代化先行省区的经验,对湖南等内地省区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制订和实施湖南农业农村现代化测评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和步骤

制订和实施农业农村现代化测评指标体系的内容,要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和国家、湖南省已制定的十三五规划纲要及农业现代化各项专业规划为依据,高起点、分阶段、分区域制订。高起点,就是要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起点,绝不能再搞那种低起点的来回折腾。分阶段,就是要订出2020年、2035年、2050年三个阶段要达到的指标化目标。分区域,就是要按山区、丘陵区和洞庭湖区分别制订指标体系。

制订农业现代化测评指标体系应由省一级发改委负责,各有关部门参加,以县(市区)为基本单位。各阶段的农业现代化测评指标体系通过评审以后,要依法由省、县(市区)人民政府颁布实施,由各县(市区)自我组织测评,及时查漏补缺,保质保量,按时实现。

主要参考文献

十九大文件

1978—2017年中共中央全会关于农业农村问题的决定和关于农业农村工作年度文件

《农业与工业化》,张培刚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版

《中国发展经济学》,何炼成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版

《当代世界农业》,刘振邦著,中原农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刘振邦 李成林编著,农业出版社,1980年第1版

《农业经济学前沿问题》,A.J雷纳 D.科尔曼著,唐忠、孔详智译,中国税务出版社,2001年第1版

《农业现代化测评》杨万江、徐星明著,社科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版

《农业现代化:理论、进程与途径》黄祖辉、林坚、张冬平等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第1版

《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研究》 陆学艺等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第1版

 (作者简介:刘放生,湖南省衡阳县委宣传部退休公务员,曾由国家外专局公派赴意大利、法国学习现代水利技术,参与江苏省水利厅起草的《中国农村水利现代化指标体系》的阶段性评审)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