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2025年5月3日 星期六

刘建国:垃圾分类若干问题剖析

[ 作者:刘建国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479 更新时间:2017-07-24 录入:王惠敏 ]

2016年1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第十四会议上作出了“普遍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的重要指示,深刻阐释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2017年3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文转发《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对垃圾分类做出了具体部署。垃圾分类成为近期全社会热议的公共话题。为什么我国部分城市试点推行垃圾分类收效甚微?推行垃圾分类是否可以替代垃圾焚烧?垃圾分类是否就意味着减量回收?我国垃圾分类何时才能取得成功?下文针对上述问题,进行简要剖析。

  一是垃圾分类与垃圾处理的关系。垃圾分类是垃圾处理发展到成熟阶段、高级阶段的必然结果和内在要求。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已经达到95%,绝大多数城市已经建成了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现代化垃圾处理设施,为推行垃圾分类提供了硬件保障。之前我国部分城市推行垃圾分类收效甚微,“先分后混”现象广受诟病,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尚未建成现代化的垃圾处理设施。不管是从理论层面分析还是从实践层面观察,一个地方只有具备了现代化的垃圾处理设施,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垃圾分类成效。离开现代化的垃圾处理设施去推行垃圾分类,只能是制造出一些漂亮的盆景,不可能建成园林,更不可能形成森林。

  二是垃圾分类与垃圾焚烧的关系。垃圾分类与垃圾焚烧之间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也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垃圾焚烧因其无害化彻底、减量化明显、能源回收效率高,是现代化垃圾处理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世界范围内看,越是垃圾分类先进国家,如日本、瑞士、德国,越是垃圾焚烧占比很高的国家;反之立法明确禁止垃圾焚烧的国家,如发达国家的希腊和发展中国家的菲律宾,垃圾分类和垃圾处理均乏善可陈。所以垃圾分类不可能替代焚烧,但是可以提高焚烧系统资源能源回收效率和二次污染控制水平,做到少烧、好烧。

  三是垃圾分类与减量回收的关系。垃圾分类不等于减量回收,但有助于减量回收。分类可以倒逼前端法律、法规、制度、规范的逐步完善,同时可以引导居民养成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的习惯,在生产、消费和生活环节减少垃圾的产生,即促进“产生前减量”。不产生、少产生垃圾,就是最好的垃圾分类和垃圾处理。但是,分类本身并不直接消灭和利用垃圾,只有分出的产物得到“妥善利用”才能算是减量回收。所谓“妥善利用”,就是要做到:质量合格,环保达标,成本可控。质量合格,就是不能生产残次伪劣产品;环保达标,就是不能以污染环境为代价攫取利润;成本可控,就是不能不计成本不惜代价。在当前供给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环保督查整治“小散乱污”企业背景下,提前做好谋篇布局,规划先行,谋定后动尤为重要。

  四是垃圾分类的进度与成效问题。垃圾分类实质上是一项社会治理工作,借用“木桶效应”理论做一个简要分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垃圾分类要“以法治为基础”,“法治”就是桶底。目前我国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水平还不太高,桶底还不够牢靠。长板在于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动员、资金保障下的设施建设、国际视野下的顶层设计、试点形成的基层创新等。但是我们最为突出的短板就是全民参与,即全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主动自觉参与。另外桶身与桶底之间、各板之间的衔接还不够紧密,还有不少裂缝。这样的木桶显然盛不了太多水,也就是说我们垃圾分类的整体成效在短期之内不可能很高,成效提高的进度也不可能太快,成效高低与进度快慢主要取决于我国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水平和全民参与的普遍程度。我国推行垃圾分类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循序渐进地推进。

  总之,垃圾分类是经济与社会高度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进步和生态文明的标志。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可谓水渐到渠渐成。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持之以恒,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钉钉子的精神投身其中,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为提升社会文明、改善环境质量做出贡献。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经济日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