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刘海涛: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 作者:刘海涛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6-26 录入:实习编辑 ]

  2017年一号文件指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度和灵活性,已成为“三农”工作的当务之急。

  2017年一号文件指出的这些新变化,正是湖南农业发展的现实写照。湖南是农业大省,农业资源丰富,自古便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近年来粮食年产量稳定在600亿斤左右,稻谷、苎麻、生猪、烤烟、油料、棉花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尽管湖南农业总量规模可观,但发展面临的矛盾也较为突出:部分农产品旺季滞销,淡季脱销,供求结构失衡;生产成本节节攀升,农业综合效益低位徘徊;农药化肥使用量不断增加,吸附率不到40%,农业面源污染日益加重;种植一粮独大,养殖一猪独强,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趋同;农产品区域品牌“散、小、弱”,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广不快。

  湖南农业所面临的困境,究其根源,问题主要出在供给侧。新常态下的湖南农业,亟需一场深刻变革。2016年11月,湖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着力打造以精细农业为特色的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这一决策部署为湖南破解农业发展难题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也为湖南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找准了着力点。

  以精细农业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开启湖南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新篇章。湖南务必要把握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新机遇,以三个“百千万工程”为抓手,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壮大精细农业发展主力军,着力推进优质化、品牌化、多样化、市场化建设,以“精细化”+“四化”,打造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精细化”+“优质化”。从产地到餐桌各个环节进行精细化管控,确保农产品优质化。大力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农业产地环境,对耕地进行系统修复、提升质量。改变过去依赖大肥、大药、大水的粗放方式,推广良种良法良技,将标准化贯穿生产经营全过程,提升农产品优质率。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和信用体系,构建从产地到餐桌全程监管新机制。 

  “精细化”+“品牌化”。在内强品质的基础上,重点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品牌、地方特色经作品牌、畜禽水产地理标志品牌,培育整合优势粮食品牌。扶持和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创品牌,以品牌统揽农业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资源要素向优势品牌集聚。加大“湘字号”农产品品牌推广,全力推动“湘”字号农副产品出湘。

  “精细化”+“多样化”。在稳定粮食产量基础上,大力发展高档优质稻,推进高粱、马铃薯、豆类等优质旱粮生产,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经作产业突出“特色化”,精细布局优势特色产业基地,重点打造蔬菜、柑橘、茶叶、棉花、特色水果、蚕桑、中药材、花卉产业链;养殖发展迈向“三元化”,加快牛羊肉、地方特色家禽、名特优水产发展,构建粮饲兼顾、农牧结合、良性循环的“三元”种养结构;休闲农业主攻“融合化”,通过景观创意、文化创意、生态涵养,推进农业与文化生态休闲旅游融合发展。

  “精细化”+“市场化”。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纽带作用,发展市场导向型农业,构建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产业体系。积极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加快信息进村入户,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把“湘字号”农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着力打造以精细农业为特色的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湖南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全省各级各部门要统一思想认识,顺应新形势新要求,全力推动我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进展,加快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作者系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区域经济处主任科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月刊《研究与决策》2017年第3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