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国的乡村高度多样化,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和景象来进行描述。比如,我们可能认为想象中最偏远落后的乡村,比如云南、贵州、青藏高原,离现代都市文明生活距离很远,但是,这些地方恰恰是保留青山绿水最原始、最圆满的地方。
2004年,我去海拔4700米青藏高原拍摄乡村的照片,你觉得谁笑得更自然、更健康?今天,城市的物质条件很好,但人们的精神状态焦虑紧张,我们照相的时候,一定要凭拼命地“茄子”“茄子”才能笑开,但有的地方虽然物质条件欠缺,可人们的心情和生活状态却很阳光。
所以,到底应该怎么来寻找这当中的平衡,我们又应该怎么去看待?
建设乡村 先要读懂乡村
我是来自农村的学者,20岁离开乡村。但是,我也不敢讲自己真的认识我们的乡村,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越深入,就越发现与古老文明相处的不足。
今天,很多人把眼光投向乡村,大家都在想着要改变乡村、建设乡村的时候,我觉得首先有一点是必须要做的,那就是要读懂乡村。
古人讲“知行统一”,在乡村问题上,我觉得“知”比“行”更重要。
在读乡村时,首先需要拓宽思维和视野。4000年前,舜、尧上位后首先任命了东、西、南、北四位官员,他们要干的分别是考察春、夏、秋、冬什么时候到。为什么要任命这四位官员?因为24个节气对于农耕文明的中国非常重要。
在建设城市时,最稀缺的资源就是空间。那么在乡村里,空间资源是什么分配的呢?
按照城市建设的思维,最适合居住、最移居的地方用来盖房子,便于享受。但是古代的乡村并非如此,它首先是非常重视教育,把最好的资源分配给书院用作私塾。公共资源分配完之后,剩下的首先考虑到的不是盖房子,而是要把最肥沃的土地让给耕地,村民则居住在不便于耕种的靠山的地方。
所以,中国5000年乡村文明的信仰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渗透在乡村布局的每一个空间中,使你感到自己不是孤独的,我们和祖先、天地、自然之间有一种隐约的联系,共同分享着小小山城有限的资源。
乡村是什么?
从不同的角度看乡村,我们会得到不同的答案。
当我们用今天盛行的物质条件来衡量时,会认为这是个愚昧落后的地方;用进步的眼光来衡量时,会认为这个地方没有技术;从生活的角度出发来衡量时,又会觉得它不能够满足现代化生活……
但是,“读懂乡村”需要的不是现代工业文明的那些刻板印象,而是我们的“智慧”。
去年,52岁的牛健,为了逃避城市的雾霾天气,在北京郊区搭建起一个理想中的“都市桃花源”,那是一个用集装箱、生态建筑物、生态材料组成的,可以实现蔬菜自给自足的农民四合院。这位牛大叔把图片传上网络之后,一年的点击量达到10万余次,前往参观的人多达5000余人。
如今,牛大叔的院子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小院,而是变成了一种共享生活的方式。几千人积极响应了这种生活方式,而且形成了一个由教授、房地产商、艺术家等200余人的组成的网上研究团队。大家一致认为:21世纪的房地产不应该是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样子,而是把乡村的田园生活搬到城市中来。这种田园观念已经在广州、上海等许多城市得到了实践,这种着眼乡村的消费观念,已经成为城市涌动的新潮。
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一位外国设计师将养猪场改造成了农家乐,住宿的价格是一张床位2000元!凭什么?
建筑本身很简单,它的价值来源,是青山绿水的乡村魅力。
乡村的魅力在哪里?
乡村虽然不是发展工业的地方,但它是一个最适宜绿色低碳生活,将幸福感最大化的地方。
说起幸福感,我觉得有一个衡量的标准,就是我们在从事一项工作的时候,能不能一边哼着小曲儿一边劳作,会不会因为工作太美好而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
从我的经历来看,能够一边工作一边唱歌的职业有几类:
第一类是牧民,拿着鞭子,一边唱歌一边工作;
第二类是农民,因为劳动过程中,农民不唱歌的话,他的精气神调动不起来。
所以几千年的文明历程中,最初的最多歌谣都是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如果我们不懂得乡村,就不能够读懂中国的过去和未来——我们需要什么?未来是什么?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思维,把今天主流社会里最正确的理念掂量出来,从对的方向去认识它:
工业文明的几千年历史是技术为王,未来的生态文明时代,文化才是主流。
人来了,乡村就活了!
尽管近代以来,我们追逐西方工业化的脚步没有停止,但我们真的可以离开乡村,仅仅依靠城市而走向现代化吗?社会发展的一个永恒规律就是“乡村兴,则文明兴”,乡村的复兴、乡村的振兴,最重要的不是大资本,而是人,人来了,乡村就活了!
上世纪80年代,考上大学的学生有120万,这120万人即将在未来3、5年进入退休年龄。这些大学生是中国最早一批的高质量人才,他们90%来自农村,其中一位美术教授,一个人就复活了一个小山村。
那是浙江松阳县离城镇120公里远的一个小山村,因为太过偏僻而被当地政府列为拆迁对象。但是,在这位美术教授眼里,这个秀丽古老的小山村恰巧是艺术家们最为难得的写生场所。于是她找到当地政府,把行将消亡的小乡村变成了写生基地,每年接待艺术家12000余人。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今天,城市里有2.7亿农民,未来五年,将有5000万农民工带着他们在城市的收入和工作经验,回到乡村去二次创业。甚至,乡村不仅仅是城市3亿中产阶级假期休闲的地方,还是2亿退休老人低成本养老的地方。
未来3、5年,将有大批有志之士走上回乡道路——每年毕业的600多万大学生中,有60%都是农民的孩子,还有6000万华侨同胞,他们也需要回乡寻根。
我希望,未来的乡村就是城市和乡村双向流动的新型的城市化,是诗意的乡村和温馨小镇,是城市、乡村、小镇三位一体的田园城市。
互动问答
城市扩张的边界已经到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镇化的进步,乡村会完全消失吗?
张孝德: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乡村一直在消失,特别是城市周边,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并不认为中国的乡村会全部消失,如果发生,那将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不幸。
城市的扩张终究有一个边界,如今,这个边界已经到来。
城市+乡村=共赢
网上流行一句话,叫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在乡村,如果不摆脱贫穷,最终限制的到底会是什么?
张孝德:首先,我们要解读,什么叫“贫穷”?这么多年,我走遍祖国的乡村,发现的一个规律就是,越是落后的乡村,恰恰拥有我们城市人最需要的所谓“奢侈”的东西。比如说,乡村没有污染的空气,没有污染的土地,没有稀缺的农产品,而且越到偏僻的乡村,真情也越发浓厚。
所以,我们所说的贫困是相对的,乡村并不绝对贫困和落后,城市也不绝对富有,各有其优势。我们需要把它们加起来,实现双赢的美好未来。
乡村是根,城市是冠
如何看待城乡之间的“地域黑”?
张孝德:这个问题的本质,其实是对于高度物质化的担心。追求物质享受,是时代的文明通病,它不止存在于中国,其他国家也都有类似的情况。所以,地域黑就是心和心不连通,要消除这种情况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沟通和彼此了解:城乡之墙要打通,要相互了解,当我们真的看懂和读懂中国农村时,这样的偏见就会自然而然地消弭。
严格来讲,城市和农村就像一棵大树,乡村是大树的根,城市是大树的冠,城市的繁荣离不开根的滋养,同样,如果落叶不能归根,那根的土壤养分从何而来?
知识解放劳动力
大学生如何进行乡村实践?
张孝德:农村发展太需要有知识、有情怀、各种跨越专业地域的大学生。
学生在大学的学习中,不能局限于书本和科学实验,一定要走到乡村去,因为乡村才是最好的实验室!真正的农村、农业发展的不是单一农业,有文创、合作社、市场营销、技术创新等各种内容,未来其实不需要年轻人真的再去挥舞锄头去过祖辈们的务农生活,而是更多地把知识用在如何让农村变得更为现代化、如何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里解放出来。
产业多样化发展
农业规模越来越大的话,会不会影响生态平衡?
张孝德:农业会受到大自然规律的制约,所以我们不能以工业化的思维来发展农村。在对待工业化时,我们会比谁飞得越高越好,越快越好,在农村不是这样的。
所以,单一的养殖规模过大,肯定会出现问题。所以乡村发展任何一个产业时都主张多样化、有限性,去改善产业的内部结构,以获取相应的利润。其实,青年返乡创业成功的人挺多,但是失败的人更多,对此,我觉得大家到乡村去有几个基本原则:第一,不要贪大,从小事做起;第二,要坚持,因为乡村产业与城市不同,一般在城市建厂,当年年底就有收益,乡村则是一个长周期,要有足够的坚持;第三,一定要记住,做乡村产品的时候,要和周边的村民、身边的同龄人做好交流。
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乡村新时代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