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主编推荐

彭建强:坚决打赢新时期脱贫攻坚战

[ 作者:彭建强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0-19 录入:王惠敏 ]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唐山时发表重要讲话,对河北的改革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希望河北在脱贫攻坚、推进共享中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到实处,必须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要求,深入抓好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生态扶贫、移民搬迁扶贫、社会兜底扶贫,确保贫困人口如期稳定脱贫。

对我省来讲,扎实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是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全省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大举措,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重大任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河北的重要指示精神,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系统的举措,坚决打赢新时期脱贫攻坚战。

坚持扶贫与产业相结合,提升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在不断增加扶贫投入改善贫困地区和人口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发展生产、扶持产业、区域开发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大幅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使其彻底摆脱贫困陷阱,逐步走上自我积累、循环上升的发展轨道。

缺少产业支撑是贫困地区致贫的重要原因之一。我省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边远高寒、自然条件恶劣、资源匮乏、信息闭塞的坝上地区、燕山太行山深山区及黑龙港流域。这些地方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社会发育程度低,产业发展明显不足,农民缺少就业创收机会。产业扶贫正是针对这一特点,通过产业项目带动贫困农户增收致富,提升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能力。产业扶贫是开发式扶贫的核心内容,它不完全等同于产业发展,而是以产业为基础、以扶贫为目的的扶贫开发方式。

做好脱贫攻坚工作,要把发展脱贫富民产业作为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途径,建立脱贫产业体系,完善扶持政策,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做到特色产业项目和就业创业服务全覆盖,实现户户有增收渠道、人人有脱贫门路。一是要丰富产业扶贫业态。依托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推进现代农业扶贫、家庭手工业扶贫、旅游扶贫、光伏扶贫、山区综合开发扶贫、电商扶贫、金融扶贫等多种产业扶贫模式,充分激发贫困地区市场经济活力。二是要构建产业扶贫激励受益机制。引导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设立贫困地区产业投资基金,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吸引企业到贫困地区从事资源开发、产业园区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密切龙头企业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积极推广以股份合作为基础的权益增收机制,将每一个贫困农户纳入到产业链和收益链中来,保障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获取稳定收益。

坚持扶贫与社保相结合,守住贫困人口民生底线

做好扶贫与社会保障政策的有效衔接,不断扩大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临时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提升社会保障标准,编织起兜住贫困地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社会安全网,守住贫困人口民生底线。

经过开发扶贫和持续帮扶,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基本能够脱贫,剩下的主要是无劳动能力或能力低下的弱势人群,以及因病、因灾返贫人口。这些人口基本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对于这部分群体,需要发挥社会救助制度救急难、兜底线功能,通过社保兜底,保障农村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确保到2020年这些困难群众的生活水平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真正守住我省贫困人口民生底线,要进一步加大公共资源倾斜力度,大幅提升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覆盖范围和供给水平,让特殊困难人群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充分的人文关怀。一是实施政策性保障兜底。对我省建档立卡统计出的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强化低保线与贫困线两线合一,并随物价水平上涨及时调整,通过强化社会保障实现脱贫。进一步加强农村低保家庭经济状况核查,将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成员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二是实施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脱贫。积极推进健康扶贫,保障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政策要向贫困人口倾斜,门诊统筹要率先覆盖所有贫困地区,财政对贫困人口参保的个人缴费部分要给予补贴,尽快将所有贫困人口纳入特大疾病救助范围。

坚持扶贫与生态相结合,实现贫困地区绿色发展

立足贫困地区特有的生态地位和优势,大力实施生态扶贫,把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作为主攻方向,坚持资源永续利用、开发与保护并重,在保护生态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实现贫困地区绿色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我省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多是重要生态涵养区,生态地位极为重要,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一旦受到破坏,很难修复,不仅会动摇贫困地区发展根基,也会威胁京津冀区域生态安全。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必须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前提,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有机统一。

在脱贫攻坚中,要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理念,积极探索符合省情实际的生态扶贫新路子。一是坚决保住绿水青山。将天然林保护、太行山绿化、三北防护林建设、湿地保护与恢复、坡耕地综合整治、退牧还草、水生态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项目,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在张家口、承德坝上等生态特别重要和脆弱的地区,利用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使当地有劳动能力的部分贫困人口转为护林员或其他生态保护人员,带动当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地区及库区的农村贫困人口,加快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做到搬迁一户、脱贫一户。二是加快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推广林农间作、林药间作、林菌套种、林下养殖等多种模式,带动林果业和观光服务业发展,组织开发碳汇造林项目,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产业,让贫困人口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景观效益中获取多重收益。

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本投资,通过加大教育投入和强化职业培训,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基本素质和劳动技能,实现对脱贫主体的智慧开发,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人口素质相对不高、贫困家庭孩子辍学失学现象严重、劳动职业技能低是贫困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造成脱贫难的重要原因。此外,我省一些贫困地区等、靠、要思想严重,部分干部群众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的精神状态依然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脱贫工作的有效推进。大幅提高贫困人口的科技文化素质,不仅能够增强其就业创业能力和对扶贫政策接受转化能力,还可以拓宽其眼界、激发其志气,变要我脱贫我要脱贫

我省要注重发挥教育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中的根本作用,大幅提升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和综合素质。一是财政性教育经费要继续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倾斜。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中小学办学条件,落实好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在省内公办普通高中、中职学校、普通高校就读免学费、免住宿费、免教科书费、享受国家助学金等政策,制定出台优惠政策优先发展贫困地区各级各类教育。二是加大对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特岗计划、国培计划向贫困地区基层倾斜,全面落实国家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加快建立完善省级统筹乡村教师补充机制。

坚持扶贫与协作相结合,形成强大的攻坚合力

发挥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建立起以国家政策为支撑、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积极参与为主导、社会各界帮扶为依托的大扶贫开发格局,利用政府、市场、社会多方面力量,集中推动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向贫困地区流动,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心齐,泰山移。脱贫致富不仅仅是贫困地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打好脱贫攻坚战,要更加广泛、更加有效地动员和凝聚各方面力量。长期以来,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科学统筹不够,部门、单位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与协调,扶贫信息共享渠道不畅通,扶贫政策难以有效衔接等,影响了脱贫攻坚合力的有效形成,也影响了扶贫效率。下一步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整合各方面资源,形成强大合力。

要以综合协调的系统思维引领扶贫工作,进一步巩固全方位协作的大扶贫格局。一是加强区域帮扶。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加快启动京津两市的县(区)对口帮扶我省贫困县,建立科学完善的工作机制。二是加强部门帮扶。切实加强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扶贫工作,加大省内定点帮扶力度,坚持发挥单位、行业优势与立足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选派优秀干部,提高定点扶贫的精准度和有效性。三是加强社会帮扶。组织省、市、县、乡各级干部帮扶贫困户,实现一帮一全覆盖。开展企业帮扶行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设立扶贫公益基金、开展扶贫公益信托。积极引导社会组织扶贫,广泛动员公民个人扶贫,深入实施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贫困地区计划。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河北新闻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