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六产业概念的提出和发展
六次产业的概念首次提出,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日本。日本提出发展“六次产业”的初衷,是为了将更多的增值收益保留在农业,促进农户收入提高。日本农协综合研究所所长今村奈良臣认为,要提高农民的收入必须采取产业链整合的方式。1994年他首先提出农业“六次产业”的概念,认为农业不仅是农畜产品生产,还包括与农业相关联的第二产业(农畜产品加工和食品制造)和第三产业(流通、销售、信息服务和农业旅游),即六次产业:第一产业X第二产业X第三产业。只有各产业间的合作、联合与整合,才能获得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效益的倍增。这个是六次产业理论的雏形。
理论已经发展到今天,依然还有许多经济学专家这样解读第六产业:1+2+3=6, 1*2*3=6,认为这种简单的叠加就是第六产业。甚至多位“985”高校的专家和教授都会这样讲,其实对六产的这种解读是过时的,也是庸俗的,实践起来是有害的。
二、什么是真正的六次产业?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六次产业呢?笔者有幸于2015年8月、2016年6月两次在北京现场聆听科技部副部长、复旦大学一级教授、北京大学教授张来武博士关于六次产业划分的专题讲座,耳目一新、受益良多。张来武副部长是北京大学数学系的博士,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经济学的博士。不仅是个双博士,还是全国凤毛麟角的经济学家兼数学家,是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的主要创造者和六次产业理论的重要发起人。
要认识六次产业划分,必须先了解“杨凌共识”。“杨凌共识”是理解六次产业划分理论的一个重要基础。为研讨中国社会和三农发展的出路,2015年中国39家知名高校,在杨凌成立了一个新农村研究院发展创新联盟,起草了一个《杨凌共识》,致力于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第六产业,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协同打造新创天地。创新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大学推广模式和政产学研用合作模式,系统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开创创新驱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途径,这就是“杨凌共识”的宗旨。张来武教授是《杨凌共识》的主要起草人。《杨凌共识》从某种意义上是中国73万科技特派员创造的共识,是杨凌改编历史创造的经验的共识,是全国创新联盟,园区战略联盟积累的共识,是39家大学校长提炼出来的共识。这个共识的特点在于:突破性地提出了六次产业划分,明确提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模式,这个共识是科技特派员十多年的创业的经验和经济学理论突破的结晶。
传统的经济学三产划分,一般认为农业是第一产业,工业是第二产业,服务业是第三产业。这个三产划分是有其局限性的,因为它把农村跟城市划分成二元结构,农业也就是一产它基本不赚钱(如果没有政府补贴或者项目支持,很难做起来也更难做下去),二产、三产是受益产业。这种划分理论,造成中国和全世界城乡二元结构:中国的广大农村和城市差距大,美国和日本的职业农民尽管收入可以超过城市一般“精英”,依然存在事实上的社会心理歧视现象。中国的改革开放走了三十多年,经济学理论按照三产划分作指导,经济增长上倚重于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净出口。三家马车拉中国经济,越来越吃力,越搞越糟糕,可以说就是因为理论的桎梏所致。可见时至今日,三次产业划分理论已经成为一个落后的经济学理论,成为今日社会经济的危机的一个理论指导痼疾所在。
一种理论时过境迁,自然只能被批判。但是永远不能用批判解决问题,方法才能够达成目的。
六次产业划分重要的本质是一、二、三产的融合,就是说这个第六产不是简单的一产、二产相加,也不是打成粉混合在一起。如果仅仅是一产、二产、三产简单相加或者相乘巧合等于六,不是第六产。国内某IT巨头和通讯巨头**集团和**公司都在做一二三产“融合”,虽然他们号称在做“六产”,但是只是形式上的一、二、三产叠加,并没有真正融合。因为它们有巨额的主营业务利润支撑,烧得起钱,他们这种形式上的“融合”才可以搞下去。如果一般的农业经营者这样搞下去,必然是死路一条。
六次产业划分,不是一二三产的“拼盘”,因为拼盘里面的东西不产生新的利润。里面的黄瓜条、圣女果、毛豆、豆腐干、花生米,并没有因为拼盘了就产生一个新功能,拼盘的标价并不高于一个个分散的小碟——拼盘的身价并没有显著的提高。如果您是一名经营者,搞简单的三产叠加,扣除行业本身的利润,您的利润几乎为零——这就是三产简单叠加的后果。
因此,毫不客气地说,用三次产业手段和思维搞六产,只有死路一条!
六次产业,不但是要在三产的基础上产生额外的新利润的,而且其新利润甚至要高出一二三产原有的利润之和。比如波音飞机,零部件在全球生产,如果只是简单的拼盘,把引擎、玻璃、座椅、机壳、甚至一颗颗螺丝钉的利润都给了供货商,那么波音公司总部凭什么获得利润呢?波音公司的存在,就是因为它是在对人的精神需求不断深入挖掘的基础上进行组合,在融合引擎、玻璃、座椅、机壳、甚至一颗颗螺丝钉这些个零部件的同时,新的功能和人们的精神需求满足点出现了,新的功能和效用产生了新的利润。波音飞机这个融合的产品,其利润的存在基础是其新的价值,已经不再是原来的一个个部件或者零件所具备的了。某型号苹果手机也是如此,中国完成所有组装,留在国内的净利润6美元,而乔布斯创立的公司则获得120美元的利润,反差非常显著。
所以系统经营理念相当重要。好的产品并不是一点点商品或者服务,当您抓住了人们的精神需求,有系统经营的理念时,您所在产业的力量才会加强,才可能获取超额利润。
三、第六产业的划分
六次产业划分,大致如下:
1、农业(农林牧渔) :第一产业
2、制造业:第二产业
3、服务业(观光旅游、农家乐等等):第三产业
4、互联网+:第四产业
5、文化创意+第五产业
6、在一二三产融合的基础上(当然要借鉴互联网+、文化创业等等),形成第六产业。
一切与互联网+相关的产业都属于第四产业,它使得商品(包含服务)的边际成本趋于零,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利润率。而最近广为报道的阿尔法围棋(AlphaGo),则属于人工智能范畴,属于第五产业。从大数据中寻找规律并善于通过强化学习提高自己,是当今时代成功致胜的捷径,因为人工智能远胜于人脑,它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和规律的分析能力是人脑无法企及的。α电脑战胜人类是永久的,这种战胜的差距还将一天天扩大,人工智能必然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三产融合的精妙之处是在于互联网+的零边际成本优势,在于很多第四产业拉动了你的电商、拉动了你的物联网,拉动了你的质量、拉动了你的知识记录等等,拉入东西很多。还有第五产帮助你积极的谋划,你的品牌,谋划了你精神需求转化成市场定价等等
四、第六产业基地的6个标准
目前,六次产业基地的建设也是一个比较时髦红火的项目,有许多市、县、区为此奔波,以为还是传统的项目:只要书记、市长、县长亲自挂帅,跑步进京,精诚所至就可以成功。其实用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去指导建立六次产业基地,其出发点已经就落后了,是错误的。
六次产业基地应该同时满足六个标准(六项标准之间是“和”的关系,不是“或”的关系):一是归属一个国家级的科技园区,这样可以最大的降低地方政府朝令夕改的政策风险,享受到相关的优惠政策;二是因为需要投资,为保障经营者权益,所以土地必须确权,明确归经营者所有而非园区或者政府所有;三是建设主体必须是企业(联盟)而非政府或者事业单位;四是建设主体必须承认第三方检测诚信联盟,保障产品的安全,这个联盟的权威性(检测结论和约束力)得到国际广为认可。“依法”进行的现有质检结论不具备举世公认的公信力和足够的权威性;五是基于互联网+的电商,这个电商不是随欲而为的电商,必须是建立在前面第四条基础之上的——也就是安全检测基础之上的电商,是品质有保障的电商;第六就是品牌价值的选育,要么选择世界级的大品牌跟你合作做,要么你自己要选择自己那个品牌培育起来,品牌选育的关键考虑因素有两点:一是六次产业基地要有中长期的升值空间,值得投入,二是在可接受的时间内(一般5-10年内),可以产生稳定的现金流,不要让投资人觉得遥遥无期。
同时符合以上六项标准的三产融合,才是真正的融合,否则只是形式主义。
五、第六产业基地要想做起来的三个步骤:
1、必须有一个好的投资方案,引起投资人的兴趣并注入资金。投资方案让人满意了,你自然不缺钱,有人给你钱,你这个项目才能够登堂入室。
2、必须有一个好的制度,把六次产业中一、二、三产融合的这个投资经营模式确定下来。因为六产要融入一二三产,方案中给你设计了好几个企业、设计了好几家共同做。如果一开始不把利益分配做好,不把一个模式谈好,以后会产生利益纠纷,六产一定做不起来。
3、必须对项目和品牌做重新设计。原来有的项目,可能因为技术水平不高,市场力量不强,或者是说你这个品牌不怎么亮,设计得不是很好。需要重新设计和规划。新的项目设计和规划过程中,还要针对各个项目的轻重缓急,和对整个基地建设的拉动程度,进行新的定位和排序。
综上所述:六次产业的基础是三产、互联网是工具、智慧和创意是灵魂,精准定位是其关键,优势项目产业联盟是主要途径。六次产业理论,是要在瞅准项目,诚信经营、做好做精三产的基础上,借助互联网+的魔力,从尊重人、不断发掘和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出发,集成人脑和人工智能的智慧和创意,打造一个全新的产业,促进社会进步、人的素质全面提升和社会治理更上一个新台阶。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今日头条(头条号/大农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