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与城乡建设高质量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最显著的成就之一就是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中国的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8%到2017年的58.5%,创造了世界举世瞩目成就。更有深刻的社会变革意义的是,有5—6亿农民走进城市成为市民,中国由此进入了城市社会发展阶段。然而,根据世界城市化的发展规律和经验——近代以来全球城市化频率周期为25年,美国、德国、瑞士等发达国家农业人口占比仅为10%,法国社会学家孟德拉斯在《农民的终结》一书中这样总结道:农民站在工业社会的入口处——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之时,中国要想总体完成城市化,首先面临的就是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的问题。
1、城乡高质量发展观念创新:从思想解放到生产方式的解放
首先,要树立“创新的土壤比创新本身更重要”和“发展方式比发展本身更重要”的理念,寻求更广泛的优化发展方式和国际化空间。创造适应网络智慧时代和后工业时代发展的工作方式、思维方式和创新发展方式,认识当代“全球新文化产业分工”的现实特点和发展趋势,即任何单位和个体、任何城市和村庄,甚至是每个个体都可参与全球新文化产业分工。其次,从城乡融合的角度认识城乡高品质发展的模式和动力。目前,中国虽然仍处于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之中,但是乡村社会发展已经类型化、多层次化、差异化,甚至形成两极化模式。要推行有针对性的、有利于地方特色发展的政策,并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完成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必须对标全球一体化发展的需要,科学地借鉴“田园城市理论”“精明增长理论”“紧缩城市理论”等经典理论来规划、改造、建设乡村。再次,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必须以创造充分就业和创业机制为己任,这是社会稳定和高质量发展的前提。通过产城融合、城乡融合、文旅融合的路径和“文化+”“智慧+”等方式,凸显乡村与城市的各自特色,创造地域特色鲜明的城乡融合成长机制。
准确把握世界前沿层出不穷的经济模式和蓬勃增长的新兴产业,特别是要关注并驾驭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社会发展方式和发展动力体系的经济、技术发展变化规律。在诸多的革命性的变化当中,新的思维方法、创新经济模式和智慧产业的通用性变化最具本质性与新价值增长性。城市和乡村的文化自觉与自为,是城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要素,就是让城乡居民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为再到文化自强,创造“世界城市身份的识别性和文化认同性”。强化中国文化根柢的建构与创新,既要参与全球分工,融入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潮流,又要创造本土化的城乡空间与经济形态,突显民族文化的时代价值。因此,在探索找寻乡村振兴的思维方式时,我们必须摆脱传统落后的发展框架,绝不能让传统落后的乡村生活模式和现代城市生活方式对立起来。
2、乡村振兴方式与路径创新:从乡村文化自觉到城市文化自觉
乡村振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把现代乡村变成传统的乡村;一种是把乡村变成有契约精神的市民社会,仍保留田园风光的景观原貌。当今社会,城乡问题不仅多且很深刻,社会发展深陷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非平衡经济发展之中。有些偏远乡村仍然存在“愚、穷、弱、私”四大病症,城市化质量不高。从全国层面上看,江苏的乡村振兴走在了全国前列,创造出多类型的乡村振兴和特色乡村发展模式,如历史遗产型、产品密集型、生态发展型、智慧创新型、文艺复兴型、主题游乐型、乡村民宿型、特产文化型、文化主题型等,新兴特色村镇如雨后春笋般成长。然而,在全省经济薄弱地区,仍存在相当数量的空心村,导致人口过度分散、基础设施不到位等一系列社会发展问题。
为全国发展探路是党中央对江苏的一贯要求与期望。追求高质量发展,江苏需对标国际一流地区,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也不外如是。美国以600万农业工人和农业白领,经营全国200多万个大小不等的农场,创造了世界第一的农业经济;瑞士以4%的农业人口创造了新型“全球化乡村”;法国甚至已经没有了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其中,用活用好现代科技,是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经验。面对世界农业经济和农业科技的革命性变革,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思维方式,改变以往落后地区搞农业、发达地区搞工业的分工,高起点地创造“精准农业”“智慧农业”“观光农业”“循环农业”“旅居农业”等;必须明确城市化本质上是城市生活方式的普及,是新文化与契约精神的普及。眼下正如火如荼规划、推进中的乡村振兴应是有科学理性的、有技术的、有模式的、有方向和多元化的,而不是以复制的方式构成建设性破坏。
3、城乡融合发展方式创新:从国际视野到全球城市价值链的高端介入
城乡融合发展主要是城市生活方式引领、普及和融合创新。城乡融合的第一步应该是培养相对完善的现代文化人格,即让农民从生活方式和思想上进行转化,成为一个有理想和有“利他主义倾向”的人。让尊重和被尊重成为一种义务,让“集体良知”成为城乡社会空间中无差别的文化伦理遵循,在法治社会的意义上,建构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生活品质。
从“社区如家”到“城市如家”是城乡高质量的基础,从学习型城市到“哲学型城市”,再到“独有的城市哲学”是城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精神文化品质。从生活空间到公共空间高质量建设,再到城乡一体的“三生融合”是一种文化价值表达。正如美国学者南·艾琳所描述的,徒步穿越城市,所见的“街道、拱廊、广场、院落、小区、柱廊、大街、林荫道、中心、核心区、聚集点、放射点、节点……”,都构成了这座城市“清晰、易懂的主题”。把城乡居住环境当作艺术品来打造,用生活和环境细节来体现品质和现代化程度,才称得上花园城市。
城乡融合发展创新,在本质上就是“城乡等值化”再建构。所谓“城乡等值化”就是农民获得和市民一样的生活感知,在教育、医疗、就业、创业等保障和条件上,创造机会平等和合理的公平。一手抓乡村发展。经济要振兴,关键是发展现代农业确保粮食安全;生态要宜居,城乡“三生融合”凸显经济、文化和环境特色;治理要有效,创新村民自治和法治关系,通过多种经济形式如股份制合作经济,让农民全员参与;乡风要文明,强化乡土文化、集体记忆的保存与挖掘,培育农民的文化自觉与自为;生活要富裕,创造充分就业和创业机制,建构乡村发展的造血机制;人才要培育,扶植“新乡绅”,培育新农民的知识、伦理和技术的成长;资本运作要创新,盘活集体各类资产和资源,分类整合乡村经济与文化资本,集体资产资本股份化;地方文化要创新,规划要先行,注重地域特色,体现风土风情,精准保护和精准开发传统村落。另一手探索城市发展新逻辑,让城市重归自然,创造“为民谋幸福”的城乡大服务体系。让城镇构建“大于现有大城市的‘引力’”,形成不同类型的“独立区域核”;实现以就业为中心的创业、生产、就业、流通、消费、娱乐一体化城、镇、村的“区域核”节点;通过特色发展,使小村小镇小城能具有某种对大城市的“反磁力中心”作用,汇集城市的优点和乡村的优点,打造田园城市。这种把城市和乡村的优点结合起来的城乡发展新逻辑,是城乡高品质发展的真正实现路径和切入点,可以迸发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新的文明”。
从本地智慧资本到全球城市价值链的高端介入,是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愿景之一。重视从“全球化指数”建构到全球化指标的建构,中国很多城市都在对标全球城市的指标体系,这是全球城市价值链的高端环节介入的必要方式。全球化指数主要内容包括:“国际化的资本流动”“全球性的文化价值集成性”“国际贸易开放程度”“全球化的科技与创意交流”“劳动力的国际流动”等。在参照一般性指数的同时,以特色发展增强竞争力,培育特色竞争力,建构新的全球化指标,更是城市面对全球一体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中国目前有3200个淘宝村的崛起,就是乡村和国际化城市以不同的方式、以各自的特色参与到全球分工中去。
创造新经济政策和优化营商环境是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放大“区域资本再生产的能力”,提升省域范围的政策、空间、人才、策略、服务能力的资本再生产能级。特别是建构国际化的人才集聚与流动高地,降低创业门槛,使城市和乡村均具有宜居性。充分创造和融合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特色文化竞争力,形成“三力结构”的合力,进而使城乡融合和城乡高质量发展具有强可持续动力。
作者系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江苏城市智库理事长,江苏城市经济学会会长,江苏城市现代化研究基地主任、首席专家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群众》·大众学堂 2018年12月 第6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