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主编推荐

唐亚林:我们究竟要的是什么样的乡村生活

[ 作者:唐亚林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2-04 录入:王惠敏 ]

    题记:坐时间超长的高铁(从虹桥火车站到泉州,要六个小时),路上一边看小说,一边构思《我就在路边等你》的小说。翻看08年尝试写作的《家声》的开篇内容,看到当时在博客上所写文章,感觉有点意思:我们追求以制度为标识的现代性,却将千百年来凝聚中国人心的人情给弄丢了。一个社会的良治,如果没有良心的支撑,其意义又在哪?想起了我母亲以前经常唠叨的“天干无露水,人老无人情”。中国社会真的成了不要人情、不讲人情的社会了么?

对农村生活的描写,贾著(贾平凹《秦腔》)更多地将笔墨铺陈于土地对农村人的天然亲和力、日益衰败的乡村家族、农村社会的空心化(指劳动力出外打工)、乡村社会的社会冲突与治理、乡村社会的爱情变奏等永恒的主题,尤其是秦腔这一地域文化的兴衰印证了社会价值观的急剧变迁。贾著在日常生活的叙事中折射出生命的意义、亲情的无奈和历史的无情,而这一切又将给乡村带来什么?是毁灭还是新生?无以回答。

这就是我们的乡村和乡村生活?我不以为然。乡村社会的金钱化、商业化、疏离化、空心化、衰败化只是乡村生活的一个面向,解构的不仅是“鸡犬相闻、守望相助”的默默温情面纱之传统价值观,而且还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原子化的精神状态,替之以一种新型的以资本化、契约化、非人格化、理性化、法治化为核心的社会关系与秩序规则,这些以现代文明形态而兴盛的生活方式对乡村社会意味着什么?传统乡村社会的秩序规则经历国家权力的全面侵入至全面退出乃至尝试重新进入之震荡后,其维系的组织形态如今又靠什么?它背后隐藏的人性关怀这一核心主题又靠什么来体现?乡村生活为什么不能提供安身立命之价值?难道只是作为一种城市生活的补充而存在?等等。

暑假回老家,尽管老家的基层领导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全家,但内心深处一再嗟叹基层领导与农民早就不是一类人了,他们经常换来换去,属于“走读干部”,只能认识几个村干部,既不懂民情,又不愿了解民意,更不会主动到百姓家随意拉呱,也不懂农村的工作方法,他们与百姓完全隔绝了。

即使我们构建起契约化、理性化、法治化的社会关系和秩序规则,那隐藏在背后的人性又靠什么作支撑呢?难道在农村又要重建一个钢筋水泥般、冷酷无情式的城市?!这就是我们期待已久的农村生活和城市生活吗?!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唐家弄潮儿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