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李松:穷和文化不成正比 探寻乡村生活现代价值

[ 作者:李松 王双双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8-24 录入:王惠敏 ]

乡愁是什么?乡愁不是一种怀旧,也不仅是儿时的回忆,不是农家乐,也不是逃离城市后寻求的休闲地方,乡愁的真正意义,是它的自然和文化生态。可以说,乡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文化基因,而各地区、各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创造,蕴含着丰富的创造性源泉,是文化创新发展的源泉。

7月24日,由北京乡村文化保护与发展志愿者协会(RCRA)与国图讲坛联合主办,C太太的客厅、世界绿色设计组织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WRDC)和中国美丽乡村研究中心协办的系列讲座“乡村,诗意的栖居”第十三期在国家图书馆总馆举办。作为本期讲座的主讲嘉宾,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从“乡村生活的现代价值”的角度,分析乡村生活与现代价值两者间的辩证逻辑关系。李松说:“穷和文化不能成正比,穷未必就没文化”。

侗族大歌,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种文化的延续依靠的是什么?李松说,在侗族当地也有“声音歌”之说,包含两重意义,一是人与自然的合一,人类大量模仿自然的声音,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大家合坐在一起对声音。可以说,追求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这种文化价值观贯穿与侗族社区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不断完善并内化为一种民俗习惯,这正是侗族大歌在艺术上具有独特性、优秀性的文化基础。结合正在实施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委托项目《中国节日志》,李松列举了许多案例说明中国乡土文化的现代性价值。

这些案例无不呈现出在传统社会中,无论是社区的自我治理、强调共享的经济生活,还是婚姻家庭制度与实践,都有着自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针对传统伦理的现代性,李松指出,秩序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是以最低的管理成本有效的方式,管理不同的生产力单元,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调试以适应新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变迁,以维护共同体(群体性)利益最大化和成本的最优化为目标。在中国乡土社会,以习俗体系——文化之网——维系的社区组织和动员能力,构成了多样性的生存智慧。

“任何文化或文明体系如果失去了对自身文化传统的深刻了解和认知,就失去了具备优秀创新能力的基础,文化就成为了无根之苗,无源之水 。”

乡土保护与当地文化结合。谈到乡土价值的保护,李松强调,具有全局意义的乡土社会传统智慧不是城里人的纪念品,而是要全面伴随城乡现代化进程的精神财富。农村也不仅仅是城市的后花园和扩张空间的储备。乡土价值的低估和利益诉求的功利化、庸俗化、多元化,使得乡土文化保护的表面化、碎片化、商业化成为常态。而非自治的“传统”和“优秀”的选择权的异化,常常在逻辑起点上就失去了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的基础。“我不反对符号化的保护,但是保护要与当地文化结合,尤其是将群体性共同体文化的核心统一起来”。无论是社区的自我管理,还是丰富的民族节日,其实都是悠久的传统,是当地老百姓真实的景观和生活状态。如果将这种常态设计成旅游产品,被人不断的参观,是否符合当地民众的意愿?这就是在现代社会,如何关注乡土文化,农村民俗的进入和乡土社会是怎样的关系,都值得不断追问。 

乡土社会可持续3原则:文化尊重、公平发展、以人为本。首先,面对任何一种不同的文化,都应该平等尊重的对待。李松说:“文化要互相尊重,不断学习和理解。”以人类以何种动物作为获取蛋白质的来源为例,实质上,这是一个文化问题,多样性、差异性是主要的特征,就像某些地区有吃狗肉习俗,但换一个文化语境就会引起轩然大波,这是不同文化间传统的差异,其实,将很多动物置于不同的时空之中,文化间的不适应也多有存在。如果再进一步追问,将人类驯化各种动物的历史过程置于单一的文化语境之中,这个过程是否符合“狗道”或“牛道”也会成为问题,这说明全面的了解和理解或许是最好的融合剂,尊重基础上的相互学习交流将伴随人类发展的全过程。其次,在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在改变目前的博弈关系中寻找创新模式,真真意义的公平发展要以权力和利益的公平为基础,李松谈到,好的社区自主发展模式,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性条件。。最后,李松强调,乡村社会发展应以人为本,一个社会发展最终是人的发展,而不是简单的经济指标。 (文:王双双)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