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主编推荐

欧廷君:强化六要素资源整合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 作者:欧廷君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2-01 录入:王惠敏 ]

十九大报告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补足农业农村发展短板,破解“三农”难题。建设美丽、文明、富强的乡村,让六亿农民共亨改革成果,生活更加富裕幸福。笔者认为,着力强化“六要素”资源整合,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

一、加强县、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新时代现代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需要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爱民、亲民、懂经济、懂产业发展、善于管理、能真抓实干、乐于奉献的人才队伍建设农村、扎根农村、服务农村、造福农村。因此,要着力在人才培养、引进与利用上下真功夫。对有志于县、乡村基层工作的优秀人才,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为民服务机会与实施乡村振兴事业的舞台,确保农村“精准扶贫”顺利实现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推进。

二、完善城乡配套改革措施。乡村振兴应走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深度融合与可持续发展之路。深化城乡体制机制改革,尤其是建立和完善城乡深度融合发展与“乡村优先发展”政策体系。推进城乡户籍、公共服务等方面制度改革,加大对农业农村各项硬件设施投入力度,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补足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形成城乡深度融合与工农互惠的新型城乡关系。让广袤的中国乡村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舞台,为乡村振兴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三、整合文化资源,打造乡村品牌特色。要加大对各县、乡村历史文化收录编辑工作,切实把乡村优秀的人文地貌特色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为深入发掘乡村文化与繁衍乡村特色产品、特色品牌提供有力支撑。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凸现具有各地域特色的价值理念,完善乡村文化、网络、广电等一系列惠民设施建设,丰富乡村群众文化生活,推动乡风地貌文化传播,为打造本乡本土地貌特色与塑造自身特色产业、特色品牌厚植良好的人文环境。

四、加快产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有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村产业转型升级。以“绿色生态”为核心,坚持以“宜粮则粮、宜养则养、宜林则林、宜旅则旅、宜聚则聚、宜迁则迁”为原则。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积极培育新型产业与新型经营主体,引导各地乡村能人带头组建乡村农庄或专业合作社。以“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有力推进农村产业规模化、组织化、品牌化建设。形成“产地生态、产业融合、产出高效”的现代农业、农村发展新格局。

五、立足地貌特色,建设美丽乡村。遵照“原始”与“现代”完美结合的“生态宜居”要求,强化乡村“生态文明+地貌特色”建设,积极推进农业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绿色生态化。结合自身县、乡村特点,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特色经济”、打造“特色品牌”。建设具有各乡村地貌特色的田园综合体、村落风景区,着力培育与打造一批具有乡村地域人文特色、风貌特色的小镇,建设美丽乡村。

六、提高农村现代化治理水平。十九大报告提出,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按“三治结合”要求,探索与完善乡村治理模式和新的工作方式是当今各县、乡村“三级”工作的重心。充分发挥“三级”党组织核心作用,强化村民自治与法制教育,推进乡村“双文明”建设。夯实农村基层执政能力与执政基础。构建具有现代乡村治理模式,形成“治理有效”共建共享的县乡村文明新秩序,确保乡村社会繁荣稳定,实现乡村振兴。

作者单位:亚洲经营智库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宣讲家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