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专题栏目 >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

陈锡文数据解读我国粮食现状和政策

[ 作者:陈锡文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1-29 录入:吴玲香 ]

路透社记者:

您刚刚提了库存的问题,玉米的库存现在好像特别高,是打破了纪录的,你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如果要卖的话,用什么价格?长期来说,你们会不会取消这个政策?我知道这个政策是为了保证农民的收入,但是也带来了很多问题,你们怎么解决?好像一号文件里没有说。

陈锡文:

其实一号文件中已经讲到了,今年要加快推进玉米的价格形成机制、补贴政策和收储制度。就像你刚才说的,我们到目前为止实行的玉米收储制度实际上是2007年制定的政策,一直运用到现在。当时提了一个政策,对玉米实行临时收储政策,为了保证农民能够有个比较好的收益,每年在玉米上市之后,政府制定一个玉米的临时收储价格,这个价格从2007年开始第一次实行,对农民的玉米由国有的粮食部门实行收储的办法,一直持续到2014年,每一年收储价格都有所提高,从最初的2007年时制定的是7毛钱一斤,到了2014年这个价格就变成1.12元每斤,每斤提高了42分钱,按现价相比,提了60%。这样保障农民的收入,也调动了农民生产玉米的积极性,所以这些年玉米的增产非常快,玉米也成为中国五个粮食品种中数量最大的一个品种。过去中国的粮食品种中稻谷是数量最大的,现在玉米是最大的了。

但是反过来,又出现了新问题,因为连续多年的提价,玉米价格高于了国际市场。不仅如此,从2012年底开始,国际市场的玉米价格大幅度下跌,一个上涨、一个下跌,就出现了中国国内价格高于国际市场的情况,因此就引起了国外玉米以及可以替代玉米的一些其他粮食品种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的局面,就产生了你刚才说的中国国内玉米产量不断增长,但是进口玉米和玉米的替代品也在不断增长,从价格上讲,中国自己生产的玉米没有价格竞争优势,所以不得不都进了仓库,就是你刚才说的,现在玉米的库存可能是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下一步怎么解决?这个文件当中也提到了原则思路,就是坚持实行玉米价格由市场决定,同时对玉米的价格形成机制和补贴制度进行改革,实行价格和补贴分离的办法。就像我刚才讲到,前些年玉米临时收储价格不断提高,实际上不仅仅是玉米供求关系形成的价格水平,而且还包含着政府对生产玉米的农民的补贴,所以价格就显得比市场高得多。现在的情况下,要把补贴从价格中剥离,要价格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回归到合理的水平。采取这种办法,非常重要的一点,农民会根据市场供求来决定他种多少、按什么价格卖,按照基本的规律进行测算。如果国内的玉米价格完全按照供求由市场决定,它将理性地回归到和国际市场价格相近的水平。如果中国国内的玉米价格回到和国际市场相近的水平,大规模进口的现象就会明显减弱,就会为中国国产玉米提供市场。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大规模进口减少之后,不仅现在生产的玉米找到了市场销路,库存的玉米也会逐步消化掉。

从前年开始,中央政府已经在一些重要的农产品上开始实行这种改革,比如2014年新疆的棉花以及东北和内蒙古的大豆实行了目标价格的改革制度,去年夏天又在长江流域实行了对油菜籽价格和收储制度的改革,去年9月份又明确提出了对玉米临时收储价格的调整,从前年的每斤1.12元下降到了每斤1元钱。虽然价格降低了,第一它还是高于国际市场,第二这个价格还是由政府定的。今年正在研究怎么让价格的形成回归市场。这里有个重大的问题,价格由市场决定,农民的利益,政府也必须合理的保障,让农民获得合理的收益。具体的办法,有关部门正在按照一号文件提出的要求认真地进行研究,我刚才讲的就是一个基本思路。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记者

刚才您提到了农民增收的问题,有没有更具体的新措施来保障农民的增收?比如说从土地的所有权或者农民的不动产方面,让他增加一些额外的收入?

陈锡文:

从去年的情况看,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在整个收入结构比重是非常低的,只占2.2%。我想,其实所有的国家,让老百姓增加收入,主要的精力都应该鼓励大家创业就业,发展经济、发展生产上,靠卖老祖宗的财产,这样的措施各个国家都不是太鼓励的。所以我们要强调对于农民的财产权利要有保障,要让他获得应该有的财产性收入。

刚才讲到下一步农民收入增长将是政策要攻破的一大难点,从现在提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重点还是这样几个方面,一个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要让更多的具备条件已经在城市长期居住和稳定就业的这部分农民工在城镇落户,这样实际上就可以不仅仅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开支,而且会给城市发展带来更多的消费性的支出,这是一个重要的政策,国务院前些日子已经在研究。二是在农业经营方式上进行创新,也就是更多地去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来提高农业的效益。三是政府要助力农民开展大规模农田水利等基本建设,大规模地推广先进适用的良种和各种各样的技术,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的效率。四是要在农村推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让农民不仅仅卖农产品,而且让农民能够通过介入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这样一个产业链条,来提升农业自身发展的价值链,让农民从中能够获得更多的收益。五是在进行的一系列农产品价格体制的改革中,注意保障农民的合理收益,通过其它的补贴方式,来保证农民的合理收益。六是加大基本公共服务城乡之间的均等化步伐,包括医疗、教育、养老、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措施,大家已经看到,这些年都有明显的提高。这样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去增加农民的收入。

你刚才讲到的关于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民财产性收入,显然也是政策必须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但是我想这里有一点是必须讲清楚的,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农民对集体资产的收益分配权必须维护。农民获得这些权利的依据是什么?获得这些权利的依据在于他是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依照法律,他也是本集体组织所有财产的所有者之一,所以他是依据他是本集体组织的成员、是资产和资源所有者的身份获得的这些权益。现在的改革包括试点在内,对于这些转让都还只是限制在成员的范围之内。因为这件事情不仅仅关系到农民个人的权利问题,而且关系到整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度的稳定问题。

通过这些改革,比如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入市等方式,可以让农民在土地上获得更多的收益。但是总的来看,中国要坚持农村集体经济所有制,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这个不会改变,所以这些改革都应该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或者在这样一个底线之上逐步推进。

中央电视台记者:

请问陈主任,在去年秋粮收购特别是玉米收购的时候引起了广大的社会关注,请问当前我们国家粮食的供求形势究竟是什么样的?有没有具体的数字说明?此外,您刚刚第一个问题时提到,接下来我们会形成更加合理的玉米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机制,主粮方面和其他粮食方面是否有同样的改变?怎么样确定这是否是个合理的机制呢?

陈锡文:

主粮主要是三大谷物——小麦、大米和玉米。小麦和大米是人们的口粮,这两个品种,中央已经多次在不同的文件中提到过,要坚持和完善践行的体制,所以这两个品种就目前来说,一个是按照最低价收购的政策不会改变,但是要进一步完善,也说明它有改进的地方。就像您刚才讲到的,这次对粮食问题在价格形成机制、补贴政策以及收储制度改革方面,最突出的是针对玉米,因为当前玉米的供求关系矛盾比较大。

你刚才问到总的供求是什么情况,我可以在这里跟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去年粮食产量是12400多亿斤,前年的粮食产量是12150亿斤。这个产量虽然是连续多年一直在增产,但是它和国内的实际需求相比还是有缺口的。我们根据各方面情况的基本判断,现在从数量来讲,大概国内的供求缺口在400500亿斤,也就是两千万吨到两千五百万吨,需求是大于供给的,所以从这个角度去讲,尽管我们年年丰收,但是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还存在供求的缺口,也就是说还必须通过国际市场进口一部分粮食。这是一个基本概念。

第二个问题,数量是一个方面,但是品种结构又是一个方面。比如说我们现在进口粮食,我刚才讲到,我们实际的缺口就是2000-2500万吨,但是去年我们进口的粮食包括大豆,实际进口超过了1.2亿吨,为什么进口量会比实际缺口大呢?我刚才讲到了两个原因,一品种结构。比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植物油的消耗、对畜产品的消耗越来越大,在加工食用植物油和提供给畜牧业的饲料方面,大豆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作物。因此,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过程中,对大豆的需求增长是非常快的。但是由于在中国大豆属于低产作物,而且它的经济收益也不太高,所以农民不大愿意种大豆,这边大豆的需求不断增长,但是供给这些年是不断下降,去年大豆总产量大概不到1200万吨,需求量远远超过了这个水平。去年进口的大豆超过了8000万吨,就是1600亿斤。你可以想象,缺口只有45百亿斤,但是光是一个大豆的进口就1600亿斤,说明我们的缺口里面只考虑数量是不行的,1600亿斤大豆的进口,实际上就意味着满足大豆需求之外,还有大豆以外的其他有些产品实际上供给的数量是没有需求的,因为大豆顶掉了一千多亿斤。所以下一步农村改革中,很重要的是通过供给侧的改革,引导农民优化农业的生产结构,对有需求的产品要增加产量,对没需求的产品要逐步调减。

除了大豆的进口远远超出我们供求缺口之外,还有一部分是品种调济所必需的,比如小麦和大米的有些品种,但是还有一些品种,实际上是用来替代玉米的,主要是什么品种呢?是大麦、高粱、玉米酒糟,就是玉米提取了乙醇之后的酒糟,还有木薯和木薯粉,根据海关的统计,这几个品种去年的进口量大概接近3500万吨,就是700亿斤。从这个角度去看,我们真正有需求的,除了大豆以外的需要进行品种调济的这些小麦和大米的话,大概就是三四百亿斤通过国际市场调济就可以了,就能满足。玉米的替代品之所以这么大规模进口,完全是由于价格,工业的玉米价格高于这些产品的价格,它就进来了。正如刚才讲到的,如果让玉米价格回归到按供需决定的市场价格水平,这样一些替代玉米的品种其实不需要进口。

你刚才讲到,怎么叫合理的市场价格水平,就是你生产出来有人买,愿意卖,买卖都是双方自愿的,这就是个合理的供求均衡价格。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到目前为止还在实行玉米的临时收储价,但是已经从2014年每吨2240元降到了现在每吨2000元钱。现在大体上从国外进口玉米,原则上到岸的价格加上1%关税,大概不会超过1600元,而替代品的价格可能还要略低一点点,1500多元每吨,这样的价格市场是接受的,饲料企业也好、加工企业也好,都愿意用这个价格。从目前的供求情况来看,从全球玉米和玉米替代品的供求情况来看,这个价格大概是一个比较合理的价格。当然以后随着供求的关系它还会波动。现在我们基本的考虑是,所谓市场定价,就是要由消费者和生产者共同来议定这个价格水平。这个改革的具体措施还在进一步研究,到底政府再出一个临时收储价,还是价格就由市场决定,然后政府根据市场价和农民合理收入之间的缺口再对农民进行适当的补贴,这些具体的办法还在研究之中。

中华儿女报刊社记者:

即将过去的2015是丰收的一年,也是令人振奋的一年,我国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充分说明了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化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因此,农民的收入得以增长,但是部分地区依旧有丰产不丰收的现象,如何能让土地增产、农民增收统一协调,中央和国务院有哪些措施?谢谢。

陈锡文:

基本的内容其实刚才都讲到了,据我们了解,增产不增收的情况确实是存在的,比如去年粮食增产了288亿斤,总产量提高了2.7%,当然它主要集中在一些粮食主产区。刚才讲到,大家比较关心的玉米,因为玉米现在是我们第一大产量,玉米的主产区主要在东北和内蒙古地区,其中吉林、黑龙江都是玉米最主要的产区,吉林作为提供商品玉米,由于去年价格下跌,所以农民在玉米上的收入不如原来想的那么好,产生了一定的收入增幅下降。

据我们现在了解,吉林省农民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增长的,大约增长百分之五点多,比今年全国农民收入增长7.5%要低。跟前几年相比,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年大概增长10%上下,他只增长百分之五点几,这个增幅也是下降的。所以,农民增收要通过很多办法,但是对这样主产区的情况来看,非常重要的就是要引导农民合理地调整生产结构,怎么去生产市场有需求的、能卖好价钱的这些产品。

还有,中央从去年就开始在吉林、在黑龙江、内蒙古一些地区进行试点,比如玉米现在主要是用做饲料的,如果把玉米一直到成熟以后收获玉米的籽粒,再把它加工成饲料,这中间其实物质和能量都有很大的浪费,能不能让玉米改成直接变成青贮饲料,不仅是籽粒可以作为饲料,它的秸秆也可以变成饲料,通过这样的方式调整结构,同时在考虑价格由市场形成之后,农民的投入、农民的成本等等因素,国家还会考虑对农民的合理收益给予一定的保障,通过这些途径,能让主产区的农民继续保持收入持续增长的态势。

当然,就整个农村来说,我刚才回答那位先生提的问题时讲到,包括一、二、三产业融合,包括在农村产业的创新、业态的创新,包括“互联网+”直接销售农产品等等,这些都会给农民带来新的收入机会。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光韵农业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