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1623.9万吨(12324.8亿斤),比2015年减少520.1万吨(104.0亿斤),减少0.8%。在“去库存”的大背景下,粮食总产量终于止步于十二连增。专家分析,当下我国粮食领域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矛盾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
粮食问题从来都是国之大事。在饥饿的阴影笼罩之下,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从2004年开始,国家实行托市收购政策,对农民产粮进行托底收购,粮食生产进入“连增”模式。2007年以来,国内粮食产量连续9年突破5亿吨大关,2012年又开始出现市场低迷、库存高企的情况。
库存居高不下,不仅导致很多地区仓容紧张,以及随之而来巨大的财政压力和折损成本,传递到市场层面,也因为价格倒挂,而使得农民面临减收风险。以玉米为例,最近几年,价格连年下降,两年之内从1.2元降到0.6元。即使国家每年给农民总共一两千万元的补贴,但因为粮价回落,农民损失也相当巨大。
好政策没有获得好的市场表现,这是为什么?新的农技条件下,粮食单产大大增加从而导致供给增加是一个方面,再就是目前国际农产品正处于较低的价格周期,国产粮价格缺乏市场竞争力。而根本上恐怕还是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彻底的结果。一边是收购价格连年上涨,国产粮入国库;另一边则是市场并不认可国家定价,从而导致仓库充盈。
而且,这种库存高企也存在结构上的不平衡:区域不平衡,东北最严重,而中西部相对缓和;品种不平衡,普通品种积压,而优质品种基本不存在积压,陈粮积压,新粮情况则要好得多;种类不平衡,玉米最为严重,而小麦、水稻紧随其后。多重矛盾交织,新老问题叠加,从而使得“去库存”任务艰巨,农民减收风险骤然加大。这也表明,我国农业支持政策已经进入调整拐点,面临诸多新的挑战和风险,现行收储制度亟须加快改革完善。
从长远看,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首先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不妨调低最低收购价,取消托市粮的“顺价销售”规定。不可否认,最低保护价以及顺价销售曾为农产品筑起了一道防护墙,但无视国际国内的市场变化,依然坚守这样的补贴措施,并不符合实际,理应及时调整。将最低收购价能最终调到普通粮的市场价偏低一点的水平,应该是合理的。而调低托市粮的起拍价,与市场价同步接轨,也势在必行。
其次,要让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参与粮油购销的政策性贷款业务。据披露,一些地方银行惜贷,从而导致收购不畅。这也与市场的现实需求不相吻合。
还有,要继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鼓励农民种植优良品种,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提高粮食品质。必须看到,现阶段,随着消费习惯的变化,优质粮食普遍受到市场认可和接受。但由于最低收购价制度不体现优质优价,近年来优质粮的种植面积不断萎缩,这也加剧了高库存的内在矛盾。可见,粮食结构性矛盾的破解,前提仍然是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去年至今,国家大力推动粮食供给侧改革,这也是以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生产升级和优化。这一领域的改革,不仅符合国家利益,有助于粮食去库存,减小财政压力,也符合广大农民的利益。从“卖粮难”到“粮价低”,农民多年来一直处于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挤压之中,这种状况也唯有改革才有可能彻底破解。
说到底,在新的市场环境与社会发展阶段,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应该适应这种外部的变化,应该考虑如何去帮助市场形成一个良好的价格机制,而不是依然固守传统的治理办法。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县域经济报 2017-01-12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