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资金监管工作、管好乡镇“钱袋子”是一项常年系统的工程,非一朝一夕能做好的,要不断在监管实践中寻求着力点和突破口,不断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特点和规律,努力推进乡镇财政资金监管日常化、常态化。
推行乡镇财政监管员制度,是值得探索的一条新路。各地可结合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实际,大力推行建立乡镇财政监管员制度切实可行。乡镇财政监管员职能是对所属乡镇各类财政资金的申报、拨付使用情况进行全程监控,并建立健全资金监管工作台账。对项目的真实性、可行性进行实地察看,并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和单位反馈意见和提出建议。定期或不定期对乡镇各类财政资金的公开、公示情况,工程实施进展情况进行抽查巡查,并将抽查、巡查结果及时在监管系统发布。对监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以书面材料形式反馈至负责项目管理的主管单位和财政部门。
监管员还要负责所属乡镇监管系统中各类资金的基础信息维护与更新,确保各类财政资金数据的真实完整。负责所属乡镇各类财政资金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确保财政资金档案资料的完整、真实、齐全。
建立资金监管台账,是管好“钱袋子”的重要保障。各地应按照资金监管的要求,对所有财政性资金进行清理,分类整理,分别建立资金监管台账,明确台账登记工作职责,确定财政所长总负责制,详细记录乡镇资金运行过程、每项资金的收入、拨付、使用等情况,对每项资金的“收、拨、用”实行严格的动态管理。
健全信息畅通机制,是管好乡镇“钱袋子”的信息工作基础。乡镇财政资金信息通达,是指乡镇财政资金信息在乡镇财政所与上级财政部门和其它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双向传递。乡镇财政资金信息,包括各部门安排用于乡镇及以下的各类财政资金的政策文件、管理办法、资金指标文件等。县级财政部门各业务股室和乡镇财政所配备专人任信息联络员,负责归集整理乡镇财政资金相关信息及传递工作。县财政部门和同级其他部门用于乡镇及以下的财政资金信息,由信息联络员在规定的工作日内将文件复印件及电子文档传递给乡财局,然后由乡财局将信息整理分类,传递给财政所。财政所根据以上信息对各类专项资金的使用实施监督检查和跟踪问效,及时将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项目实施效果等信息,通过内网向县财政局相关股室及通过电话向项目主管单位反馈收到指标和传达监管意见,彻底改变乡镇财政专项资金“来源不明、用途不清、支出混乱”的现象。
创建乡镇财政集体稽核制度,为“钱袋子”加把锁。乡镇财政资金规模大,项目多,各账务会计之间各管各账,各做各事,缺乏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环境支持,往往很难发现各自财务处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建立乡镇财政集体稽查核查制度,使各主管会计轮流交叉稽核账务,对发现的问题和疑问由全体会计逐项进行集体讨论认定,形成各套账务之间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有效工作机制,变被动监督为主动制约,发现的问题和限期整改意见要上报上级财政部门。集体稽核工作采用定期,不定期两种方式,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县级财政监督部门要将乡镇财政集体稽核工作作为年度重要工作认真布置组织,为乡镇财政资金的安全高效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健全监管巡查监督机制,形成对“钱袋子”使用状况的情况掌握。镇财政所要认真梳理各类乡镇财政资金,明确监管的重点环节,提高监管效率。要对乡镇财政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抽查、巡查。抽查、巡查工作可采取集中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员,分片区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也可进行交叉检查,最大限度地减少县乡两级监督力量薄弱的问题,充分发挥乡镇财政监管就近、就地优势,使乡镇财政资金在管理使用运行过程中始终处在财政监管范围内,确保乡镇财政资金管理使用安全、高效。
提升财政网络平台支撑,充分利用电子网络平台和办公设备,编制财政信息网,提升和完善财政内外网络构架,不断提供安全可靠的网络信息运行平台,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信息通达、情况反馈提供快捷、便利的电子网络环境。通过财政外网、农联网等网络平台,构建县乡村一体化的财政监管网络体系,将信息化技术更多地运用到乡镇财政资金管理使用中,努力实现对乡镇财政资金的全覆盖、全过程监管。同时通过网络平台不断地宣传党和国家“三农”政策,使国家的惠民政策及时有效地通过网络传达到广大老百姓的心中,提升老百姓对国家政策知情度和满意度,增强社会监督参与率,促进乡镇财政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
中国乡村发现转自:中国县域经济报 2017-01-03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