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湖南乡村振兴十大案例乡镇|靖州县坳上镇:以不懈脚的劲头踏上乡村振兴新征程

[ 作者:坳上镇人民政府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09-20 录入:易永喆 ]

——怀化市靖州县坳上镇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样

WechatIMG20.jpeg

靖州县坳上镇党委、政府深知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实际工作中,坚决不能着急撇摊子、歇歇脚,而是要立足本地特色产业,着力巩固脱贫成果,守住“返防贫”底线,严格落实“四个不摘”,确保帮扶工作节奏不变,劲头不松,力度不减,标准不降,对全镇脱贫群众“扶上马、送一程”,踏上乡村振兴新征程。

一、基本情况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坳上镇位于县城西北部,距县城12公里,总面积191.15平方公里,耕地2.3万亩,辖7个行政村,总人口2万人,累计实现972户3539人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综合贫困发生率降0%。坳上镇区位优越。东接艮山口、南抵铺口乡、西至三锹乡、北靠会同县地灵乡,与贵州天柱县地湖乡、我县大堡子、太阳坪、飞山等八乡镇毗邻。209国道与S578公路(靖州—贵州锦屏县)穿镇而过,自古以来就是湘黔两省三县八乡镇接边地区的物资集散中心。坳上镇物产丰富。是被誉为“色冠群梅,味甲江南”的木洞杨梅原产地,是“中国杨梅之乡”的核心产区,杨梅种植面积3.6万亩,占地200亩的杨梅品种基地,有杨梅品种56种。盛产有“黑珍珠”之美称的高山葡萄,高山葡萄面积3000亩。有2个高标准的县级杨梅良种苗木基地,全镇杨梅良种苗木基地面积达1000余亩。坳上镇生态秀美。全境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境内山多林密,森林资源丰富,是传统的“广木之乡”。有林地面积24.0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3.76%,是靖州县的重要林产区和速生工业原料林基地,并拥有生态资源保存完好的九龙山自然保护区。坳上镇风情浓郁。境内苗、侗人口占总人口的84.39%,苗侗文化保存十分完整,独具特色,魅力迷人,全镇3座鼓楼、12座风雨桥、23座凉亭遍布各个村寨。“中国靖州杨梅生态博物馆”建筑群正在积极创建国家4A级景区。

WechatIMG21.jpeg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镇党委、政府按照“产业富镇、项目活镇、旅游兴镇”工作思路,紧扣县委“一带二镇三园四区”布局规划,以“一馆、二场、三业”建设为重点,突出杨梅生态博物馆建设,完善集镇、响水集贸市场各项配套功能设施,壮大杨梅、葡萄、中药材等规模特色种养基地,培育杨梅、黄牛、高山葡萄、中药材、花卉苗木、青钱柳等6大特色产业,基本形成“一村一亮点、一村一特色”的经济新模式。

WechatIMG24.jpeg

 2014年坳上镇被农业部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乡镇、2016年坳上镇荣获湖南省第一批产镇融合示范镇“杨梅小镇”称号、2019年,坳上镇荣获“湖南省首批十大特色农业小镇”称号、2020年坳上镇荣获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单位”、2021年坳上镇荣获“湖南省首批民族乡村振兴试点单位”、戈盈村荣获“湖南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响水村定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村”、木洞村定为“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

WechatIMG27.jpeg

二、主要做法及经验

聚焦“软实力”,在党建引领上持续用力。“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2020年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强调,健全和落实党组织领导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对标上级重要指示精神,在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我们始终坚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思想衔接打头。镇党委会定期研究有效衔接具体措施,镇党委理论中心组定期开展有关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专题学习,并积极利用“党员冬春训”专题培训,示范带动各级党组织深刻领会新时代、新担当、新使命、新要求,激发奋进乡村振兴使命担当。二是组织衔接固本。紧紧围绕“干中选,选中干”的目标,产生新一届村级班子成员44名,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43%;完成镇党委、纪委换届工作,选出“两委”成员15名,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66.6%;确定镇级党代表103名,县级党代表11名,为各村增派驻村工作队员14名,为进一步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基层队伍注入新活力。同时,以“抓支部、建制度、压责任”为目标,将村辅警和村待业的大中专生作为后备干部培养,各村入库后备干部共31人,为进一步完善村级后备干部管理库增添效力。三是政策衔接增收。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工作要求,坚持事前预防和跟进帮扶两手抓的工作原则,对照坳上镇《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方案》,实行“周统计、月研究”“分片区督导”等工作制度,强化常态化比对、动态化监测、精准化帮扶等应急响应和监测帮扶机制,在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的前提下,深入过细做好23户监测户、27户易迁户后续帮扶工作,持续加强对全镇建档立卡脱贫户、边缘户、低保户、分散供养五保户、大病户、重残户、突发困难户的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夯实“硬实力”,在产业发展上聚焦用力。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坚持精准发力,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多更好惠及农村农民。”一是打造加工园区,优化产业结构。在中国杨梅生态博物馆建设项目核心区响水村,为提升杨梅品牌价值,优化杨梅产业结构,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不断优化投资环境,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开展特色农业招商,主攻招商谋发展。2014年底,湖南佰诺酒业投资1.5亿元、占地面积为2.9万平方米的集杨梅生产、销售、加工为一体的木洞庄园项目正式落户杨梅产业园区。2018年以来,利用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契机,流转杨梅林500余亩,建设集杨梅标准化生产、大棚栽培、茯苓杨梅套种于一体的杨梅种植示范园,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强调技术引领,稳步推广种植合作化、规模化、机械化,全镇现有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68个,家庭农场33家。二是打造种植基地,增加产业收入。响水、木洞村是靖州杨梅的核心产区,杨梅种植面积达3.5万亩,占全县杨梅种植面积的40.6%。目前两村有党员示范基地面积2520亩,帮扶基地面积6200余亩,1个党员创业示范基地--杨梅品种园及杨梅红等15个成规模的农村经济组织。通过党员干部示范带动、结对帮扶等方式,整合集体林场、门面、冻库等资源,构建杨梅冷链物流系统,搭建喜乐购等电商平台,引进佰诺酒业、木洞庄园等杨梅加工企业,推进了杨梅文化与民族文化旅游,带动了镇里贫困群众建设杨梅基地,投身杨梅产业,如响水村与湘佰仕公司、木洞庄园合作建设杨梅基地,贫困户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这几年,得益于发展杨梅等特色产业,全镇累计实现972户3539人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综合贫困发生率降0%,为全面衔接推动我镇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三是打造科研中心,增强产业后劲。建成占地2218亩的杨梅品种园,集杨梅种质资源(基因库)、科研、生产、观光、采摘体验等多功能于一体,运用开梯整地、良种壮苗、整形修剪、测土配方、绿色控防等技术集成高标准品种园,其中展示园218亩,采摘体验园2000亩,引进收集了全国各地的56个杨梅品种,融植物园、博物园、观光园、产业园、文化园于一体,通过观光旅游、杨梅鲜果销售、技术服务咨询、品种科技研发示范等方式,带动周边3500余名群众创收,该园还荣获“怀化市党员创业示范基地”称号。四是打造现代物流,促进产业升级。认真研究国家、省市县有关政策,把新能源、新型产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深入推动电子商务进村,完成7个村级服务站建设。积极引进光伏发电项目,九龙、大开2个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可增加7万余元;同时为打响杨梅品牌,把果农的杨梅“卖得出去、卖得起价”,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实施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坳上镇党委、政府积极推动“互联网+杨梅”战略,通过电商渠道合作网上售梅,与物流企业合作杨梅冷链运输,截至目前,坳上镇已成立冷库及杨梅销售企业30余家,通过与湖南网上供销社以及惠农网、喜乐购等电商企业合作,充分利用“互联网+”、冷链物流等方式,构建了通达全国的农副产品营销网络,每年线上线下销售杨梅约25余万件(700余吨),坳上杨梅鲜果已红遍了北京、重庆、广州、长沙、南宁等大中城市,给梅农带来的直接收益达2000余万元。五是打造文化旅游,提升产业品质。为开发杨梅生态旅游,提升杨梅文化,带动杨梅产业进一步发展,提高村民收入“附加值”,中国杨梅生态博物馆项目工程在2014年完成投资2930万元,实施了杨梅节会活动主会场、杨梅采摘体验游步道、杨梅观景台、响水特色村寨、杨梅交易市场等建设,2015年投资7238.5万元,已完成杨梅特色村寨杨梅采摘循环道路与采摘园观光道路建设、杨梅文化展示、杨梅溪河道治理、响水栈道、停车场、杨梅品种园以及木洞庄园部分工程等30余个项目建设,该项目规划总投资4.8亿元。并以每年如期举办杨梅节为机遇,以梅为媒,以节促发展,每年节会期间吸引全国各地近10万名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日接待游客3000人以上,实现农村休闲观光旅游收入2000多万元。

WechatIMG22.jpeg

强化“托举力”,在乡村治理上精准用力。2021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妥善解决农村矛盾纠纷,维护好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新时代推进乡村治理,要坚持问题导向,持续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创新乡村治理方式,为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保障。一是健全基层法治,治出一方和谐。深入推进“一村一辅警”建设,深入开展“法律进乡村”等活动,平安乡村建设深入推进,呈现出“矛盾隐患得到及时排查化解,农村社会治安状况持续向好,公共安全管控不断增强,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显著提高”的良好态势。近年来,开展交通劝导80余次,协助开展安全生产检查120余次,组织义务巡逻队开展治安巡逻230余次,处理上级信访交办案件2件,新增12名社区服刑人员,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案件52余起,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二是加强基层德治,治出崇德尚礼。充分发挥各村法律讲堂、道德讲堂的教化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法治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当中。深入挖掘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精髓,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机关、进校园、进厂子、进村寨,为我镇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并在村民自治基础上积极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等评选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农村“好婆婆”“好媳妇”等选树活动,通过典型引导,榜样带动,积极传播正能量,努力在全村形成崇德尚礼的良好风尚。三是完善基层自治,治出村级活力。明确一个观念,就是确立好村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从机制上彻底改变原来行政化的大包大揽,推动替民作主向由民作主转变,激发居民群众善治能治的主人翁精神。2019年木洞村580多名村民共同修订木洞村《村规民约》,不仅有效推动解决违建处罚、生态保护等老大难问题,同时也涉及文化建设,杨梅销售,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等常态事宜,为真正实现村情民知、村事民议、村官民选、村策民决、村财民管、村务民督、村绩民评、村利民享奠定基础。现阶段我镇7个行政村都有相应的《村规民约》,并在运行中。

健全“基础力”,在人居环境上久久用力。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要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一是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在“镇、村想干”和“群众想干”中找到契合点,支持引导群众自觉参加到环境整治中来,打好宣传“主动仗”。制定《坳上镇环境整治方案》,下发放宣传资料1500余份,张贴横幅60条,努力营造环境整治人人皆知、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同时以团寨为单位,各村配齐尽职尽责保洁员,积极探索开展“村居公益人”活动,大力引导党员、组长、乡贤、乡绅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带动广大群众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行动,形成每月一次集中劳动、定期考核,村民满意的长效机制,并对各村(各组)环境卫生开展评比活动,及时通报工作情况,建立问题台账,实行挂牌督导、销号管理,确保守住“乡愁”,焕发“古韵”,展露“新颜”。二是抓机制健全,促规范管理。坳上镇始终围绕“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十三个字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探索建立了“党政牵头、村组主抓、保洁员联动、农户齐参与”的长效管理模式。并严格按照“一拆二改三清四化”及“六无一全”的工作要求,成立了坳上镇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密切结合怀化市党员“五个到户”工作责任体系,成立了镇、村、小组、党员、保洁员在内的五级环卫网格网,落实了村干部分片、组干部包组、党员联户制度,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全镇现有659名网格员深入分包网格,强力推进全领域、全覆盖、全方位整治行动。三是抓村庄风貌,促环境美化。严格落实《怀化市村庄规划和村民建房管理条例》《怀化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一方面,按照集体提升类村庄、城郊融合型村庄、特色保护类村庄和撤并搬迁型村庄四种类型,对全镇所有村庄进行分类。如,木洞村、九龙村以传统村落传承为主题,响水、大开等村以“人居环境改善”为主题。另一方面,全面开展村庄清洁、村庄绿化、村庄规划编制、“空心房”整治等行动,全面开展村庄清洁、村庄绿化、村庄规划编制、“空心房”整治等行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如,木洞村黄家团共拆除空心房20余处,整治路边违法建筑2处,收回公共空间1500余平方米,并投入资金140余万元对收回空间加强建设和管理,修建了具有木洞特色的黄家团湿地公园、文化长廊、八角亭及公共停车场所,确保木洞村在村庄规划建设中主题突出,特色突出。同时,围绕“十加十”为重点的美丽乡村全域创建行动,将属村原则与驻村原则相结合,每年拿出专项经费2万元,每季度对辖区内7个行政村进行卫生检查评比,纳入年底各村绩效评比内容,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2020年坳上镇荣获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镇、市级(县级)河长制工作“先进乡镇”。

三、主要特色

坚持党建引领,当好乡村振兴主心骨。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深入结合镇情,积极主动对接贯彻落实上级党代会精神,借助国家农业生态产业示范园和全省杨梅小镇金字招牌优势,大力推行“党建+产业振兴”“党建+生态振兴”“党建+人才振兴”等做法,主动融入乡村振兴工作、融入党员需求、融入群众关切,切实把党建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如,响水村按照“党建强村、杨梅富村、民主理村、法治治村”的发展思路,以杨梅产业为纽带,创新推行“支部+合作社(协会)+基地+贫困户”,全镇7个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上级保底收入标准5万元。

坚持发展为要,探索乡村振兴富民路。立足坳上镇特有的民族乡村资源禀赋,全力配合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按照“加工园区+种植基地+科研中心+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五位一体产业发展模式,和“把种植基地做成景区,把苗侗团寨做成客栈,把杨梅酒厂做成酒庄,把杨梅销售做成电商,把种植加工技术做成标准,把杨梅物产做成文化”的六个做成的发展思路,整合各类财政资金投入,引导带动社会投资,重点实施“125611”目标,即建设1个杨梅生态产业园,20家杨梅冷链物流企业,5大杨梅产业基地(1个杨梅产业开发基地、1个杨梅品种园基地、1个10亩杨梅种植基地、1个万亩杨梅绿化苗木基地、1千个杨梅良种苗繁育基地),6个杨梅酒庄,10个杨梅特色民族村寨,100个杨梅农家民族客栈,突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杨梅精品小镇。

WechatIMG26.jpeg

坚持生态优先,建设美丽宜居新乡村。始终围绕“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十三个字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把“河长制”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来抓,把“林长制”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常态工作来抓,扎实开展“五治”行动和“1+3”专项治理,在7个行政村共使用机械8台次,人工155人次,清理垃圾163吨,清理沟渠4.3公里,购置分类垃圾桶470个、垃圾清理车2台,拆除废旧房屋20余栋,粉刷宣传墙面350余平方,并以农村“双改”为抓手,坚持不懈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加快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努力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坳上新乡村。

坚持共治共享,构建幸福和谐新蓝图。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工作原则,精准实施“七大政策”与“九大工程”,共整合财政涉农资金3000余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类项目建设;投入资金400余万元,用于完成27户126人的易地搬迁工作,投入资金71.95万元,用于完成危房改造58户,全镇972户3537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出列,2020年顺利通过国家脱贫攻坚普查,2021年坳上镇戈盈村荣获“湖南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并以清洁生态美丽宜居为导向,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加强和创新乡村社会治理”的的乡村治理模式,将乡村振兴工作纳入到大综治工作格局中,营造“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美丽乡村新风气。

行动.jpg

(供稿单位:怀化市靖州县坳上镇人民政府;乡村发现转自:《湘村行动:湖南乡村振兴精选案例》,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