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湖南乡村振兴十大案例乡镇|涟源市古塘乡:小土地上谱写乡村振兴大文章

[ 作者:娄底市涟源市古塘乡人民政府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09-21 录入:曹倩 ]

——娄底市涟源市古塘乡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样本

微信图片_20220921091239.jpg

近年来,古塘乡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坚持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全要素生产率,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精心谋划、强力推进。如今产业项目遍地开花,有效促进了全乡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高农村产业发展水平,加快实现产业兴旺,壮大乡村经济,带动农民增产增收。

一、基本情况

古塘乡位于涟源市西北部,平均海拔686米,素有涟源的“青藏高原”之称,辖15个行政村,总人口2.4万人,总面积57平方公里。全乡共有水田11900亩、旱地19800亩、林地3.2万余亩,土层深厚,土壤肥沃,PH值4.5-6.5,常年日照1600h,年均降水量1400mm, 年平均气温16.5℃,10℃以上有效积温5500℃,常年无霜期287天左右,古塘气候环境得天独厚,区域小气候优势明显,特殊的气候环境孕育了古塘特色的农产品,金秋梨、中药材、枫木贡茶、熟食猪、土蜂蜜、富硒大米等特色农产品成为古塘乡的亮丽名片。枫木贡茶色泽翠绿,汤色通透清绿,嫩香拂面,清气宜人,2015年被湖南省农科院评定为“优质名茶”,2017年被娄底市特色餐饮茶文化竞赛组织委员会评选为娄底市十大名茶,2019年成功获得马德里标志。金秋梨品质上佳,脆嫩、汁多味甜,2020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涟源市备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生产“天耕崇源”系列无公害玉竹产品,远销东南亚。古塘乡早在2004年就荣获湖南省诗词之乡称号,诗词文化蔚然成风,农民诗人层出不穷。牛山棕编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被国家文化部认定为“中国民间艺术一绝”,产品已经远销香港、韩国和东南亚等国家。

二、主要成效

近年来,古塘乡党委政府立足优势,认清形势,以产业兴旺带动乡村振兴,打破老路子,发展新业态,开拓新渠道。针对农村劳动力外流、土地零散细碎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现状,古塘乡立足实际,盘活本乡土地资源,按照适度规模、综合配套、集约利用的原则抓土地整合整治,发展产业规模化经营,农业产业发展如火如荼。目前,古塘乡耕地共3.17万亩,开展土地整合占比率超80%,耕地整治面积超9000亩,土地流转面积超8000亩,为现代农业产业规模发展打下坚固基础。同时,我们按照“县市有特色、乡村有特品”的要求,科学谋划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调整方向,融入全市农业产业发展“一张图”,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古塘牌农品名片”。一是牢牢稳住农业基本盘。聚焦“标准化”,把基地做强。依靠宣传发动、党员干部带动、利益驱动、政策拉动四条轮子不断扩大金秋梨产业规模全力打造了6000亩金秋梨示范基地,依托“金秋梨”发展“大产业”,形成了 “产业群”,年产量达400多万斤,年产值收入2000余万元,已成功开发梨膏、梨片、梨子酒、果脯等系列产品,解决了1000余名农民工的用工问题。成功打造了1.1万亩的优质水稻示范区以及8000亩玉米试验区。全乡耕培育了120家种粮大户、12个家庭农场和15个农业合作社等新型种粮主体,每年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1.9万亩以上,省、市多次来我乡检查粮食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二是不断壮大特色种养业。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助推农业企业发展,枫木茶叶已发展到茶叶800余亩,枫木贡茶畅销省内外,年销售额达500万元以上,带动就业劳动力400余人。中药材已发展到1500亩的规模,涟源市备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生产“天耕崇源”系列无公害玉竹产品,远销东南亚。油茶种植800亩,带动就业劳动力100余人。现有养殖合作社12个,生猪存栏30000头,牛存栏1000余头,走山鸡20多万羽,带动全乡群众发展玉米、牧草等饲草1万余亩,形成种养结合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使养殖产业成为全乡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初见成效,逐步形成玉竹、金秋梨、黄金梨。翠冠梨、黄桃、西瓜、富硒稻米等种植业基地和稻香鱼、走山鸡、藏香猪、熟食猪、黄牛、黑山羊等养殖业基地。三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现代农业基地为依托,建成了牛山园1000余亩金秋梨基地,梨花旺季日游客接待量可达2.8万人次,年均游客接待量超过 5万人次,带动形成农家乐8家,周边就业300余人,极大的提升了我乡乡村旅游的工农产业融合。古仙界景区拥有帐篷基地、古仙洞、八卦图、名木公园等景点,古仙洞经勘探的景观长达八公里,洞内钟乳石形态各异、美轮美奂,八卦图景点拥有天然形似八卦阵的石林,分为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两处,名木公园则拥有一棵500年的金钱松和6棵100年的金丝楠木。古仙界已成为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养生、娱乐、民俗风情于一体的乡村旅游胜地,年均游客接待量超过 8万人次。我乡的牛山棕编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被国家文化部认定为“中国民间艺术一绝”,产品已经远销香港、韩国和东南亚等国家。

微信图片_20220921091245.png

三、基本做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只有深入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以“二十字”方针为指导,结合各地农村基层的实际情况,科学谋划,真抓实干,才能落实好中央部署,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关键,只有产业发展起来了,农民才能持续增收,农村才留得住人,乡村振兴战略才能有效推进,农民生活富裕才有保障,近年来,我乡在产业振兴方面做了有效的探索。

(一)高屋建瓴,强化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发展布局

立足资源,绘就乡村振兴“绿色画卷”。近年来,农村在发展好农业产业这个关键的基础上,又涌现了许多新产业、新业态,乡村产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存在产业链条较短、质量效益不高、同质化严重等问题。产业不能盲目发展,不能无序发展,无论是选取产业项目、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还是做好风险防控,都离不开合理的规划布局。如果没有科学规划作引领,产业就可能成为劳民伤财的瞎折腾,最终损害的还是农民利益。我们深知产业发展,必须在深入实地调查研究和论证基础上,因地制宜谋划适合本地发展的特色产业。为此,我们多次邀请湖南省社科院、涟源市农业局专家组来我乡实地调研,进行规划设计,编制综合体规划,谋划古塘产业发展蓝图,明确未来产业发展思路、方向重点、目标任务、空间布局和保障措施,并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保持定力、久久为功,才形成了产业欣欣向荣的局面。根据丘陵地貌、区位条件等,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南北向产业观光道路,串联牛山园、高峰水库、产业基地、古仙界景区,形成“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带”的乡域发展布局;按照“多业兴乡、一村一品”总体思路,高水平打造产业中心,做好“老树新枝”文章,继续发挥传统产业发展优势,大力发展金秋梨、中药材、枫木贡茶等传统产业。同时写好“插柳成荫”新篇章,探索立体循环种养殖模式,在牛山园金秋梨基地新增林下养鸡、养鸭项目,在申家村新建200亩稻田鱼、虾、泥鳅养殖基地,有效促进了农业绿色增效。

微信图片_20220921091249.png

(二)以党建为引领,助推产业发展

农村有句谚语“村看村,户看户,社员看干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要把千万农户发动起来,让他们切身感受到乡村振兴的美好前景,愿意自觉将资金、物力和人力投入乡村振兴大会战,才能掀起乡村振兴高潮,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因此,农村基层干部是乡村振兴具体的实施者,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具体的组织者,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村、组干部在乡村振兴中肩负有不可替代的重大责任和义务,是有效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鉴于当前农村大多数青壮年都外出务工的客观实际,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积极培育讲政治、有文化、懂市场、善管理、能吃苦、能和群众打成一片的农村基层干部显得尤为重要。要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培养优秀的农村党支部书记,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古塘乡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助推产业发展”的工作思路,认真落实村级党组织建设“一任务两要点三清单”,强化“支部+合作社+农户”工作模式,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采取组织引书记、书记引能人、党员带头示范、能人带动发展的“双引双带”工作措施,带动村民发展产业。

一是围绕“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能人聚在产业链上,农民富在产业链上”的工作思路,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深入推进“村社合一”,完成10个村注册登记,并取得资格证书,建立10个合作社产业党支部,切实保障农民、贫困户利益,充分发挥党支部在乡村振兴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我们集中精力、把握优势,打造了专业示范合作社—福林果业合作社 。

二是建强产业发展党员队伍,充分挖掘吴治凡、吴坚群等能人型、带富型党员的带头作用,培养一批“双带”党员。开展村两委分析研判和软弱涣散党组织排查,补选村常任干部12人,新发展党员8名,培养村级后备干部32人,力争把致富能手、优秀青年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后备村干部,汇聚“支部牵头、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强大合力,助推农业产业发展促脱贫增收。

三是深化“党建+振兴”工程。深入推进“抓党建·促振兴·谋发展”村企支部联建工作,通过组织联建、队伍联抓、发展联姻、服务联动、作风联促的方式,凝聚产业发展的工作合力。全镇每一个企业、专合社落实一位党委领导结对联系,将驻村干部、党员骨干等分成N个组,搭建一个服务平台,以实干落实作支撑,确定清单重务实。主动了解是否存在用地、资金、用工等方面的困难,共收集企业问题20余条,及时理清问题清单、落实责任清单、跟踪服务清单。

四是以“一抓四促”为抓手,强化党建引领思想作用,渗透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在产业发展中结合党建示范点打造,依托打造完成的塘边村、新新村、枫木村等一批党建客厅、思想堂屋,组建党员示范志愿服务队,到产业基地开展志愿服务,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壮大村集体经济。

(三)保驾护航,突出多元保障优环境

产业发展绝非一朝一夕,尤其是农业产业,需要长期、逐步、大量的投入才能见到效益。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和乡村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还有较多欠账,距离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为加强硬件保障,为产业发展打造优质环境,一方面,古塘乡要根据自身财力每年一定幅度增加农业支出,尤其是对乡村振兴战略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要积极对上汇报争取资金,特别是要整合涉农资金用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目前,古塘乡的所有通村、通组公路全部硬化,各村生产便道、便民路、微水池全面覆盖,电网、基站基本配齐,特别是古塘乡产业中除草、松土、病虫害防治机械化装备水平达到80%以上,各项基础设施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四)坚持合作化思维,培育壮大农村新型经营主体

大力培育合作社。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他们的先进市场思维,整合农村资源,帮助小农户对接市场,衔接上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抱团发展,组建产业化联合体,呈现村村联营新形态推动。聚焦产业富民,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分工合作为前提,以规模经营为依托,以利益联结为纽带组建一体化农业经营联盟。通过全程化服务、规范化管理、订单化采购,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积极帮助小农户提高生产水平、拓宽增收渠道,成功实现技术标准化、组织一体化、销售稳定化,有效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为解决散户种植茶叶品质参差不齐和乡茶企各自为战的问题,乡政府牵头成立了枫木贡茶专业合作社联合社,15个村集体领办创办的合作社加入联合社。联合社牵头与综合体内的品牌茶企建立茶园基地建设协议,采用“公司+联合社+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制定了《基地茶园管理细则》,以“五统一”的标准 (统一施肥、统一施药、统一采摘、统一加工、统一贮藏保鲜标准),强化基地管理,通过控参股、合同、订单、包销、返利等形式,合作茶企公司以不低于市场茶青100%的价格进行统购包销,最大限度保护茶农利益,让茶企与合作社形成了密切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了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现代农业生产格局。为减少市场风险,打造特色品牌,做强做大金秋梨产业项目,古塘乡党委政府牵头组建了福林果业联合协会,采用“股份经济联合社+公司+农户”经营模式,聘请科技人员为果农提供产前、产后系列化服务,由公司和基地对所有果农统一提供苗木、统一栽植、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包装销储,极大地调动了果农的种植积极性。

(五)坚持品牌化思维,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打好质量牌。始终坚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环节,编制推广茶林、金秋梨苗木选育、水肥管理、理沟排湿等多个个技术规范,《古塘乡茶叶、金秋梨生产技术规程》成为全市第一项地方标准,农业标准化生产全面推行、覆盖率达100%。同时不断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执法体系建设。目前,全乡无公害基地认证面积9000余亩,金秋梨、枫木贡茶已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认证。

打好科技牌。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理念,依托院社合作平台,千方百计培育新品种、研发新产品、推广新技术。2021年以来,先后与湖南大学、省农科院、省社科院等科研院校开展技术交流,培育了特色水果品种,研发了梨子酒、果脯、梨干、梨膏片等系列产品,掌握适用贮藏保鲜技术,解决了梨子储藏保鲜的技术难题。

打好名气牌。大力实施品牌培育计划,着力提升品牌知名度、美誉度。注册成立枫木林茶业公司,对枫木林田园综合体的茶叶、农产品进行统一对外销售、塑造区域品牌。邀请院士、专家学者到枫木林田园综合体考察,为古塘茶产业发展出谋划策。举办枫木贡茶推介会,将枫木贡茶品牌统一对外宣传推介。在稳固传统销售渠道的基础上,探索高端茶的电商模式,邀请知名电商企业家为枫木林茶业公司、家庭农场负责人培训。枫木贡茶色泽翠绿汤色通透清绿,嫩香拂面,清气宜人,2015年被湖南省农科院评定为“优质名茶”,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品味过枫木贡茶后欣然题词:枫木贡茶好!2017年被娄底市特色餐饮茶文化竞赛组织委员会评选为娄底市十大名茶,2019年成功获得马德里标志。为推介古塘金秋梨特色品牌,古塘乡党委政府成功组织梨花节和金秋梨采摘节,古塘金秋梨一度走红,供不应求。金秋梨品质上佳,脆嫩、汁多味甜,于2020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牛山棕编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被国家文化部认定为“中国民间艺术一绝”,产品已经远销香港、韩国和东南亚等国家。

(六)把好三大方向,延伸产业发展链条

    古塘乡着力打造新产业新业态,发挥加法效应和乘法效应,为乡村产业振兴培育新动能。培育产业深度融合的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实现农业产业发展的质变,从根本上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点。古塘乡依托产业集聚融合,打造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通过产业链延伸和新业态的涌现形成要素资源的协调发展,打破产业融合发展的壁垒,深化农村产业品牌建设,带动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发展。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加法效应和乘法效应,形成“农业+加工业”、“农业+旅游业”、“农业+文化”等产业联结和融合,形成要素整合的产业发展体系,激活乡村振兴“绿色引擎”,为农村发展、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以产业融合发展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一是推动金秋梨、玉竹等产品深加工。福林果业联合协会已成功开发梨膏、梨干片、梨子酒、果脯等一系列产品,涟源市备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生产“天耕崇源”系列无公害玉竹产品,远销东南亚。

二是推动产品营销。建成水果冷链集配中心1个,实现错峰销售,拉长销售周期。组建经营团队,通过网络+微商、电商、众筹、认养(订单农业)等途径全方位销售玉竹、金秋梨等农特产品。2021年,我们通过电商平台外销80万斤,实现产值400万元。

三是推动农旅文化融合。依托金秋梨产业优势,围绕环牛山产业园和古仙界帐篷基地,修建观光亭台、文化广场,打造户外运动、餐饮、民宿等产业基地;定期举办梨花节、金秋梨采摘节、帐篷节、诗词文化节、牛山棕编展览等活动,全力宣传古塘、推介古塘,吸引更多游客游览古塘。2021年全乡农家乐仅餐饮休闲一项的户均收入就达20余万元。

微信图片_20220921091258.png

(七)以科技为引擎,驱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古塘乡采取“科研+实践”方式,通过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建立健全了“专家工作站+综合试验基地+协会农技服务中心+科技示范户(乡土专家)”的科技服务支撑体系。一是积极开展科学种养殖技术培训,通过聘请湖南省农科院、湖南省社科院和涟源市农业农村局的种养殖专家为技术顾问,培养了15名本土技术指导员,充分发挥了科技引领作用,为后续发展做好技术人才储备,为种养殖一片、管好一片、见效一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20至2021年,举办各类种养业、加工业和新兴产业等技术培训班21期,开展科研技术和田间培训人数超过2800人,输送,22名青年农民到长沙等地高等院校系统学习种养新技术。二是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邀请相关的涉科涉农部门的专家、技术人员,有针对性开展好送科技下乡活动,农户足不出户即能享受到科技套餐的便捷服务。今年发放农村科技资料1200多册,接受农情科技咨询252人次。二是积极发展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组织。进一步完善农村科技服务协会,先后组建了金秋梨、茶叶、中药材、养殖等特色农产品村级产业科技协会,发展会员326人,依托协会以村组为单位,各各成立农情服务小分队,为广大农户在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及时便捷的综合性服务,共推广新技术6项,引进新品种5个。 

 四、主要经验 

要把握好实际情况与创新发展的关系。根据古塘乡辖区内实际的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区位交通等因素,以跳出古塘看古塘的站位、跳出农业看农业的思维,按照全域统筹、科学发展、规划先行的理念和市场主导的原则,谋划好产业布局,切实做到发展思路清晰、视野开阔。

要把握好基础配套与人文内涵的关系。全力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着力加强硬件设施配套、增强服务功能。同时积极挖掘历史、赋予文化内涵,推进产业“接二连三”,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协调发展。

微信图片_20220921091253.png

要把握好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的关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示范带头作用,以“一马当先”带动“万马奔腾”。尊重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引导群众自觉参与产业发展,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

重点打造产业示范窗口,把“点”做精。产业要发展,就要做出精品,树立学赶标杆,促进示范带动。古塘乡主要坚持“两个打造”。一方面,坚持打造集群优势产业。特色优势产业,特色是基础,是产业发展的根基;优势是根本,是产业发展的目标。围绕有实力打底、有潜力可挖、有活力做强、有能力培植的传统优势特色产业,实施特色产业集群发展行动,重点整合发展粮食、水果、药材、茶叶、熟食猪等种养产业,进行集群提升打造另一方面,坚持打造精品品牌。充分发挥古塘乡“绿色、生态”自然优势,推进“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选树、推介了玉竹、金秋梨、贡茶等一批省级、国家级品牌,通过树品牌、讲品牌实现了品牌带动产业发展。

突出抓好产业深度融合,把“线”拉长。一业兴百业旺。推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有效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的关键之举。我乡坚持“两个抓好”着力打通融合路,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一是抓好加工发展,提升价值促进融合。制定全乡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发展规划,启动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三年行动,培育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一批以地方特色农产品为主的加工产业带,完善以农产品加工业为引领的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二是抓好拓展功能,聚集要素促进融合。加快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科普、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推广“农旅结合”模式和农家乐等乡村旅游项目,全乡创建5个上等次休闲农庄和2个乡村旅游示范点,接待游客13万人次以上,休闲农业强乡格局初步形成。

深化合作强化产销,把“面”扩大。产业大不大,强不强,关键要看能不能走出去,产品能不能卖出去。着力在重点在深化对外开放合作,强化产销对接上做大做强乡村产业。一是通过强服务、搞活动、搭平台,促进农产品销售,二、实现互联网+现代农业“进村入户”。加强农村宽带网络建设,三年内实现行政村光纤通达率98%、4G网络覆盖率99%以上。促进城乡商品双向流通,加快快递企业进村挂牌设点,发展农村电商,为工业品、生产资料便捷下乡和农产品更快进城、更多增值创造条件。

潮涌催人进,风好正扬帆。如今的古塘乡,正以莫大的勇气和毅力,以涅槃的姿态,实现着自身的蜕变。走进这片充满活力的热土,处处都散发着撬动经济发展的美好图景,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振兴壮阔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微信图片_20220831090307.jpg

(供稿单位:娄底市涟源市古塘乡人民政府;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湘村行动:湖南乡村振兴精选案例》,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