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布了《中国“三农”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6)》,这是中国首部“三农”互联网金融行业蓝皮书。
《蓝皮书》显示,在中国农村地区,金融是农民难以言说的“痛”:16.8%的人认为需要钱,56.8%的人表示资金很紧张,农户认为农村贷款不便利的占到69.6%;而“三农”金融有效供给却严重不足:2014年“三农”领域的贷款投入需求约8.45万亿,其中金融缺口达3.05万亿。
通常情况下,尤其是在镇域、县域经济还未取得明显发展的时候,传统金融行业对农村市场是整体排斥的,与农民对金融机构的自我剥离叠加在一起,导致农村地区的金融排斥困境越发突出。
所谓的金融排斥,是指社会中的某些群体没有能力进入金融体系,没有能力以恰当的形式获得必要的金融服务。农村地区整体面临的金融排斥困境,与农民与传统金融机构之间的不良互动是彼此纠葛的。金融机构在供给上倾向于城市,农村地区供血严重不足;而有些农民缺乏基础的金融知识和起码的契约精神,借钱不还,农村信用体系难以形成;基于把控风险的考虑,金融机构提高借贷门槛,如要求多名公务员担保、贷款年基准利率偏高、需要抵押物等等,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蓝皮书》指出,农村互联网金融将迎来大批拓荒者——以网络借贷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将成为缓解中国“三农”领域的金融供给短缺问题的主要出路。如蚂蚁金服、京东金融这类的互联网巨头,今年初便开始布局这片新蓝海。此外,阿里、苏宁、宜信、1号钱庄等也都开始在农村金融领域“跑马圈地”。
互联网金融破题的“命门”在哪里呢?根据《蓝皮书》可知,一是,互联网金融凭借技术优势可以消解“地理排斥”,积极吸引城市富余资金回流农村;二是,可以有效甄别具备潜在偿还能力的借款农民,将信用进行资本化,建立农户信用记录,消解“评估排斥”“条件排斥”;三是,移动互联网加速发展,人人都是“低头族”,可以快速降低金融营运成本,“营销排斥”和“自我排斥”可解。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南海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