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特色小镇挽救族群撕裂

[ 作者:邱斐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8-08 录入:王惠敏 ]

昨天,小编从产城融合角度,向大家解读了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三部委推进特色小镇发展的缘由,这也是破解“鬼城”僵局的药方之一。今天,小编再从农民工市民化角度,解读一下特色小镇战略更为丰富的内涵。

发展特色小镇的实质是什么?实现就地城镇化。我们提到城镇化,往往会认为只有把农村人口集中到城市、甚至是大城市之中才算是实现了城镇化,这种认知我们称之为异地城镇化。但实际上城镇化的核心并非农村人口在地域空间上的转移,而是就业的非农化。

以发展已有城市、引入农村人口为核心的异地城镇化理念一直主导着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造就了一大批“巨无霸”城市,吸纳了大量农村人口,但也带来了族群撕裂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事实证明,以城为本的异地城镇化并非城镇化唯一道路,过度发展的异地城镇化日渐成为中国城镇化继续发展的阻碍,进入城镇化下半场,以人为本的就地城镇化应当受到更多重视。

以城为本的异地城镇化

异地城镇化是一种以城为本的理念,只有发展足够大的城市,才能装进足够多的人,人要为城市发展服务,这是其底层逻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城市的发展一直如火如荼,规模急剧膨胀,人口快速涌入。我国目前有6个千万人口以上的城市,500万以上的21个,100万以上的134个;而美国3.6亿人口,百万人口规模城市只有9个。异地城镇化理念指导下的中国大城市的确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那么,沿着这条发展轨道,中国的城镇化进程进展如何?表面亮丽光鲜,实则另有隐情。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6.1%,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37.5%。这意味着什么?虽然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平均每年增长1个百分点以上,由改革开放前的“十亿人口、八亿农民”变为了城镇人口超过一半,但城镇人口中的三分之一实际处于“人在根不在”状态,这个56.1%可谓“饱含水分”。

为何有如此大量的人口在城市工作却难以真正留下?这两亿多人口大多数是农民工及其亲属,他们在城市长期居住务工却没有城市户籍。显性限制是户籍制度,但深层次原因则是大城市在以城为本理念下生发出的自私心态。

大城市对他们的普遍态度是“欢迎打工,拒绝落户”,由于大城市资源有限,难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同时,大城市维持正常运转又需要大量从事基础工作的劳动力。因此,大城市一方面敞开大门欢迎农民进城务工,从事城市居民不愿承担、又不可或缺的脏、苦、累的工作,如建筑、环卫、保姆、餐饮、搬运等;另一方面却又往往对农民工平等享受“市民化”权利等诉求选择性漠视。大城市实质上是在牺牲农民工群体利益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农民工的角色是城市服务者而非主人。他们为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却始终不能被真正接纳,站在他们的角度观察,这种异地城镇化其实是“伪城镇化”。事实上,异地城镇化不仅引发了诸多城市问题,对农村生态也是一种撕裂。

异地城镇化对农村的撕裂

就业是城镇化的核心内容,而异地城镇化迫使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外出务工、远离家人,剧烈地改变了农村地区的生态和文化。

异地城镇化导致了“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等突出现象。历次普查数据表明,农村年轻人口比重不断下降。2039岁年龄人口从2000年到2010年下降了4.5个百分点,019岁下降了7个百分点,4049岁人口比重上升,50岁以上比重上升。“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地区没有成年男性在家的家庭户达到了26.48%,而只有老人、儿童在家的情况,也达到了14.37%5000万留守儿童多处于成长发育关键时期,父母言传身教的缺失极易导致其心理发生畸变,形成错误价值观。近6000万农村留守妇女,头顶劳动强度高、精神负担重、生活压力大“三座大山”,年纪轻轻就被迫进入“活守寡”的生活状态。而对于老人而言,本身中国极其强调孝道,“父母在,不远游”,现如今子女却不得不为了生计而远走他乡,留下双亲孤独终老。异地城镇化下,阖家团圆竟成了一种奢望,农村地区的家庭和睦与稳定收到巨大冲击。

村落“空心化”也日渐突出。近年来农民工整体外出的比例在不断上升。现在的很多农村地区,村镇中留下的尽是老弱妇孺,基础设施破败不堪,农业生产勉力支撑,年轻人在这里找不到机会,没有任何娱乐,早早地选择外出打工,暮气沉沉成为这些地区的真实写照。而发达国家的经验早已表明,城镇化过程中乡村社区的衰败会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长此以往,很多村落会就此消亡,变成一片荒芜,而散落于其中的一些历史悠久的特色建筑、历史古迹也会随之而湮没。

乡土文化渐趋衰亡。费孝通老先生的《乡土中国》广为人知,中国传统文化根源就在农村。农民家门口贴着的花样剪纸、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各地别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一不体现着中国数千年沉淀下来的传统文化。然而,随着农村地区的日益衰败,这些文化遗产岌岌可危。家族观念、风俗礼仪这些维系国人情感寄托的乡土观念,也在异地城镇化带来的剧烈变化中被渐渐淡忘。“乡土中国”很可能在不久之后成为一种记忆。

以人为本的就地城镇化

推进城镇化的目的是什么?不在于建造多少恢弘壮丽的城市,而在于让更多人真正享受到现代城市给人的生活带来的便捷,让人在城市化生活方式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简言之,城镇化要以人为本。而“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进厂不进城、就地市民化”的就地城镇化,可能就是最符合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发展理念。

李克强总理在做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时,就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出了“发展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容纳更多的农民工就近就业创业,让他们挣钱顾家两不误”的思路。这段话是给中西部说的,但是对全国各个地区而言,都有指导意义。

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视角既要在城市,也要在农村。722日,在出席“新都市圈生态·未来城市峰会”时,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会理事长、首席经济学家李铁表示,回头看这些年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虽然取得的很大的成就,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城市管理体制过多的把资源集中在特大城市。问题日益尖锐,道路需要反思,大城市可承接的人口接近上限,何不将目光转向农民的家乡?毕竟城镇化并不一定意味着人口和产业的绝对空间转移,而是农村人口就业非农化。

723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在未来城市学术沙龙做主题报告时称,中国是原住民国家,会有一种乡情,人们的根在农村。发展就地城镇化能够更多地遵从农民的意愿。将他们的家乡因地制宜地发展起来,通过转变生产方式、完善公共服务等措施来让农民主动留下,成为真正的市民,而不是“城漂”,让他们在享受城市生活便利的同时还能“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

此次三部委提出的特色小镇战略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注重发展特色产业、注重传承传统文化,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宜居环境建设、注重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通过特色小镇的建设,让更多的小镇真正成为就地城镇化的载体,让更多的人留在小镇居住,吸纳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小镇就业,让小镇居民享受到更好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居住环境。

作者系未来城市研究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头条号(财经杂志)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