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还要碰得到乡贤。
乡贤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土社会的一朵奇葩,历千百年而留芳。无论是新农村建设,还是传统文化赓续,当代中国都需要乡贤文化的复兴。
从6月13日开始,湖南日报以每期一个版的篇幅刊发“寻访新乡贤”系列报道,已推介韩少功、黄祖示、陈黎明、老后、李元成等8位新乡贤代表人物的感人事迹,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更好地推介新乡贤,促进新乡贤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扎根开花,湖南日报将推出“寻访新乡贤”第二季。现向广大读者和网友征集新乡贤线索。
新乡贤推荐标准:
1、品德高尚,垂范乡里;
2、热心公益,造福一方;
3、常住乡里(县城以下),成为乡村一景;
4、不论身份,不分年龄,不一定非得是富人、名人、高知。
凡提供线索并经采用者,可获得新湖南充电宝一枚。截止时间2016年8月31日。联系邮箱:xunfxxx2@163.com 。
湖南日报编委会
2016年7月27日
寻访新乡贤"座谈会召开 听大咖聊乡贤平凡的感动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还要碰得到乡贤。7月27日,由湖南日报社主办的“寻访新乡贤”系列报道座谈会在长沙举行。与会代表畅谈新乡贤在新农村治理与建设中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与现实意义,认为这组系列报道旨在刻画湖湘新乡贤群像 ,重塑新农村文化之魂,是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党报文化报道的创新性实践。
湖南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蒋祖烜:期待新乡贤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
乡情呼唤新乡贤,乡贤点亮新农村。在这里,我代表湖南日报感谢几位新乡贤代表,感谢你们的奉献和创造,你们是农村人的楷模和标杆。
同时,感谢几位专家老师对湖南日报“寻访新乡贤”系列报道的点评和献策。我们立足讲好故事,演连续剧、打组合拳,你们的建言使我们更加认识到第二季应该如何深入去做。
湖南日报“寻访新乡贤”系列报道,是为了在新农村建设中扎实建立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形成新的乡土社会风尚,促进新农村文明、和谐、平等、公正、诚信、友善的社会新风。“寻访新乡贤”的采访活动,如同打开了一坛坛陈年老酒,让三湘大地飘荡着醉人芳香,这些原创的湖南好故事感动了无数人,也因具有浓郁的湖湘精神特色而成为典型化的“中国梦”湖湘版本,为讲好中国故事增添了新的经验。
湖南日报社将在“寻访新乡贤”第一季报道的基础上继续开展第二季报道,并通过新湖南的平台向社会广泛征集人们身边的新乡贤典型,将这一季报道引向深入。我们期待,“寻访新乡贤”起于报道,但不能止于报,要通过系列报道,通过各方的努力,让新乡贤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让湖湘文化发扬光大。
湖南省记协秘书长简人卫:希望“寻访新乡贤”系列报道能获最高奖项
我看了这组报道,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有通讯、深度报道、评论等等。一定要作为精品打造,好好打磨,按照标准要求申报好新闻奖。希望这组系列报道能够获得最高的奖项。
湖南省农委新农村建设处干部李海燕:“寻访新乡贤”是一组有温情、有深度的报道
感谢湖南日报作出了这么有温情、有深度的报道,关注新农村建设,关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你们的报道挖掘了新时代下乡贤文化的内涵,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刘学:这是一次乡村道德抢救行动
“寻访新乡贤”系列报道不仅是一次有效的新闻传播,也是一次优秀传统文化寻访之旅和乡村道德抢救行动。
报道对应了中央要求,在吃透中央精神的基础上,实现了与中央要求的无缝对接,对“乡贤文化”的挖掘和发扬,反映了主流媒体的担当,也是湖南日报一贯的自觉追求。
报道适应了时代需求。城镇化建设中,乡村的存续发展确实面临很多困境。要破解这些问题,乡贤文化是重要的资源凭借。你们的报道紧扣现实问题,把准了这会前进的脉搏,与社会发展、人们的心灵情感同频共振,因而产生了广泛共识和共鸣。
报道体现了创新的追求。报道的思想性、文学性、可读性很强,以平民化的视角、理性化的选材、故事化的叙述、清新化的表达让人看得赏心悦目。
期待湖南日报推出更多有追求、有分量、有品味的好报道,为湖南文化建设提供更强大的推动力。
湖南省税务学院教授、湖南省委宣传部文艺阅评员刘绪义:多关注草根人物的道德善事
乡贤这个词在古代是在人去世之后才有的。这一传统使我想到一个问题,如何使新乡贤和传统乡贤相结合?乡贤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担任的,乡贤应该是道德高尚之人。但是,将来的报道如果更加关注一些草根人物的道德善事,会更有意义。
湖南省社科院文学所原所长、湖南省委宣传部文艺阅评员胡光凡:以更广阔的视野解读、寻找新乡贤
新乡贤是真正的时代楷模,湖南日报这个系列报道为新乡贤文化摇旗呐喊,推波助澜,表现了党报报人的文化自觉和社会使命感,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凝聚正能量。
现在第二季即将启动,我的一个建议是,可以扩大视野,对乡贤的“乡”作出新的解读。我倾向于将“乡”解读为“乡土”,即家乡、故土,泛指生我养我的地方,既包括农村,也包括城市。新时代的新乡贤,就是每个地方被人民群众公认的杰出人物、时代精英,他们在理想、信仰之光照下,怀着一颗热爱人民、反哺桑梓的赤子之心,积极为乡亲办实事、办好事,造福一方。以这样的视野和标准,来继续寻找和发现新乡贤,大力传播、宣扬新时代新乡贤。
同时,可以加强评论,更深入地探讨新乡贤文化特点、意义及其成长环境,为之引领航向。
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陈友材:“乡村疗伤”值得关注
非常欣喜地看到湖南日报做了这么有情怀的报道,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下一步,我建议关注“乡村疗伤”,直面乡村建设进程中的现实问题,通过有温度有情感的报道引起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比“千村一面”的面貌,呼吁各级政府和各界人士都来关注乡村面貌,在乡村建设中更注重历史传承和文化内涵。
省委宣传部巡视员魏委:寻访“新乡贤”,是在建设一块道德新高地
湖南日报的“新乡贤”系列报道,我从第一篇报道就看起,韩少功让我感受到什么叫“新乡贤”,从此一直在关注系列报道。农村、农业、农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很重要的一块,你们这个策划正是关注到新时代下重构农村精神的问题,这确实是关注了当代中国一个非常重大的社会问题。
我认为这次报道呈现了以下特点:
首先是报道很有价值,很有意义。
一是确确实实传播了社会正能量。已经报道的8位新乡贤体现了敬业、奉献、淡泊名利、吃苦耐劳等等优秀品质,是他们的道德修养的积累。你们的寻访,也是在建设一块道德新高地。
二是艺术地传播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次寻访是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新乡贤们在与乡亲们的朝夕相处中,传播核心价值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乡亲,建设乡村。
三是乡贤用实际行动助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他们不是靠说,而是实实在在地干,推进乡村经济建设,更重要的是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了乡村人文精神重构。
其次是报道很有份量。报道内容充足,形式创新,浓墨重彩地塑造了新乡贤群象。生动的故事,丰富的细节,灵动的语言,体现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可以看到记者、编者、策划者的心血,是我们转作风改文风的大收获,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
第三是报道很有影响。采取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结合的方式来推,阅读量大,社会反响大,引起讨论和仿效,体现报道的价值和意义。
我认为第二季很有必要做下去,寻访更多乡贤,丰富乡贤文化。提三个建议:
一是坚持“新乡贤”精准定位,选准,以德为先,确保正面;
二是面向草根,面向年轻一代,突出“新”;
三是进一步丰富形式,可以考虑结集出版,与电视、视频结合,和文艺创作相结合,拍成电影电视,把乡贤文化发扬光大。
湖南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夏义生:用民主、科学、法治的理念重塑乡贤文化
最开始我是在新湖南上看到湖南日报“新乡贤”系列报道的。我觉得这是一项具有创新性的文化建设工程。建立文化强省,需要一些具体的载体,通过新乡贤的传播启动乡贤文化的重塑,立足于今天的时代氛围加以发扬。
读完报道以后,我感觉很多新乡贤是当地道德模范,文化志愿者,是乡村文化的挖掘者,是现代文明的播种者。同时,这组报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载体和艺术表达。
寻访新乡贤作为一项具有创新性的文化建设工程,不仅需要我们的地方媒体进行传播,还应该上升到国家层面。重视这个群体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寻访新乡贤要突出“新”字。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用民主、科学、法制的理念重塑乡贤文化。乡村文明发展离不开经济现代化,新乡贤是乡村现代化的播火者,乡村朴素道德的守望者,同时更应重视推广乡村经济现代化发展。要重视信息社会的“乡村领袖”,重视青年知识人在乡村现代文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中南大学教授、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彬彬:新乡贤是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典型代表
新乡贤蕴含着新时代的乡村内生力量和优秀文化,我们的社会需要建立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新乡贤就是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典型代表。不管他们地位如何变化,身份如何变化,他们不忘初心,始终不忘报效故乡,报效父老乡亲几十年做下来,这绝非一句简单的“做好事不留名”所能概括。
不管是从国家治理的需求,还是文化史学探索来看,我们需要寻访新乡贤。当然,寻访新乡贤的目的不止于树立典型,而是希望通过宣传报道,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弘扬优秀文化,引发大家效仿、学习,从而带动农村的基础治理产生根本性变动,以正乡风。
著名乡贤文化研究专家袁灿兴:挖掘地方文化,关注年轻一代新乡贤
新乡贤文化和传统乡贤文化有很大区别,因为出现了很多新的社会问题,比如留守儿童问题。
湖南日报“寻访新乡贤”第一季已经报道了8位新乡贤,都是德高望重的人物。接下来,是不是可以挖掘年轻一代,关注个别的、立德立言立功的年轻的一代新乡贤。他们对地方文化很热爱,并自觉进行整理,这同时也是对湖湘文化的再推广。
个人认为对“新乡贤”也可以在理论上进行拔高,同时打组合拳,将新乡贤活动推广出去。
湖南日报教科文卫中心记者代表左丹:挖掘、报道、宣传乡贤文化是我的职责所在
采访中,我切实感受到现在农村生活环境已经得到不断改善,但是乡村文明、乡村文化亟待发展,我们及时关注乡土文化动态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一位乡贤是一个地方的文化标杆,是文化引路人。作为媒体工作者,我觉得自己有责任挖掘、报道、宣传乡贤文化,为新农村建设做力所能及的事。
当记者22年来,这是我写得最辛苦的一次报道,成稿也感觉还存在遗憾。但是,我非常感谢我碰到的乡贤,感谢他们的故事开阔我的视野,给我动力;也很感谢我的职业,让我有机会采访这些人和故事,我敬畏我的职业,会继续努力做好今后的采访报道。
“新乡贤”代表夏昭炎:新农村首先应该是有文化的农场
我为什么回农村?我是孤儿,没有乡村的父老乡亲,我是没办法走出来的。我对农村有很深的感恩情怀。
我们办了所学校,刚开始20多个人,现在110个人。我们不收费,传播文化,解决留守儿童学费问题。新农村首先应该是有文化的农场。是乡村和社会造就了我,没有乡村,没有对乡村的感恩,就不会有我的今天。“新乡贤”就是要回馈乡村、回馈社会。
“新乡贤”代表刘启后:深刻感受乡贤的魅力、文化的力量
几十年长期在乡村游走,接触了大量乡民,我深刻感受到乡贤文化在当今社会非常重要,湖南日报的新乡贤系列报道呼吁社会一起关注,这是件大好事!如果有一大批有思想、有内涵、乐于奉公的人士活跃在乡间,能更有力地推动新农村建设,丰富乡土文化,挖掘乡村魅力。
我痴迷于民间传统文化,尤其是我家乡的花瑶文化,为了探究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独特内涵,几十年来我一直沉浸在抢救、挖掘、记录花瑶文化中,越沉下去越发现,当我们用心向世界推介花瑶文化之后,花瑶同胞的民族自豪感空前高涨,生活愈加美好。这让我品味到文化的力量!
我做的这些事,哪怕不被世人完全理解,但是每每想到这些无形资产能为家乡做一点贡献,为家乡添砖加瓦,我就十分自豪,也希望能带动身边的人为乡村建设、为文化弘扬动起来。
“新乡贤”代表陈黎明:寻访新乡贤活动要与乡村文化再造相结合
首先,新乡贤文化与扶贫要紧密相连。现在农村文化缺乏载体,寻访新乡贤活动要与乡村文化再造相结合,重视宗祠文化的建设。第二,文化的自信和自觉还需要提升,乡绅文化应该是其主要的,这从曾国藩时代开始就是一脉相承的。第三,城市文化应该对乡村文化具有包容性。从以上三个方面出发,寻访新乡贤活动便能真正为民造福。
湖南日报教科文卫新闻中心执行主任龚旭东宣读韩少功、黄祖示书面发言
正在国外访问的著名作家韩少功,因身体原因不能参会的老将军黄祖示,寄来了书面发言。
韩少功:乡贤这一称号不仅属于知识精英,更属于众多默默无闻的草根英雄
乡村是中国社会的最底层。乡村的现代化转型,是数千年之未有的历史大变局。在这个意义上,不认识乡村,对中国的了解就只是空中楼阁;不建设好乡村,任何光鲜亮丽的现代化也只是虚有其表。
我因出差在外,不能参加这次新乡贤系列报道座谈会,只能遥表祝贺。希望新闻媒体今后更多地关注“三农”,更诚实、更敏锐、更深入地揭示现实难题,更热情地发现和支持各种积极力量,对新农村建设的攻坚战,形成有力的舆论支持和思想文化驱动。
梁漱溟、晏阳初办过几所乡村学校,当然功不可没。但最终有效实现乡村识字率全面跃升的,却是新中国组织和动员起来的亿万民众,是数以十万计的乡村自建学校,是“一个也不能少”社会关怀和奋斗精神。由此可见,乡贤这一称号不仅属于知识精英,更属于乡村众多默默无闻的干部和群众,那些最朴质、最艰难、最有承受力和创造力的草根英雄。
借此机会,我们也许不应忘记向那些未能进入报道的无名乡贤表达敬意。那些胼手胝足摸爬滚打的梁漱溟、晏阳初们,可谓吾国吾民之大贤。
黄祖示:将我誉为时代“新乡贤”,是对我的鞭策和鼓舞
湖南日报记者杨丹今年6月采访了我,并作了《将军解甲不下鞍》及《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报道,将我誉为时代“新乡贤”,这是对我这个老共产党员的鞭策和鼓舞。报道的影响很大,我的许多战友同事都看到了,说文章真实感人,纷纷打电话和我交流感受。可我却觉得受之有愧,我只是为家乡韶山长湖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我是学习毛主席的著作和雷锋思想成长起来的,共产党员不管年纪大小,无论在哪个岗位,都应该讲政治、顾大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我今年76岁了,虽已老迈,但永远跟党走的心不变,只要有力气,会继续为老百姓服务,奉献自己的余热。
湖南日报社编委兼教科文卫新闻中心主任金中基:“寻访新乡贤”系列报道搅动人民心中的乡愁
6月13日起,湖南日报陆续推出“寻访新乡贤”系列报道,以每篇一个整版同时配发评论员文章,搅动人民心中的乡愁。系列报道迅速引起读者和网民的高度关注,成为热门话题,引发讨论热潮。系列报道得到省委宣传部的高度评价,认为湖南日报切实担起了党报媒体的社会责任和引领作用。
采访中,记者转作风改文风,策划到位、定位准确,报道结果丰满而有层次,采访扎实,鲜活生动,保证了报道质量,报道厚度与质量引发读者强烈共鸣,新湖南刊发稿件阅读量超过十万次。此外,报道受到专家学者的热烈追捧,他们收集乡贤历史,提出热切希望,认为报道彰显了中国乡贤的人文精神,发挥了新乡贤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作用。
新乡贤系列报道让我们领会到,关注社会热点才能引起共鸣;转作风改文风才能出精品报道,记者们采访中与乡贤们同生活共呼吸,刊出新乡贤代表们的群体画像。我们相信,新乡贤文化扎根广袤的沃土,一定会呈现枝繁叶茂的盛景!
湖南日报社总编辑龚政文致欢迎辞:总结“第一季”,启动“第二季”
感谢各位领导、嘉宾冒着酷暑前来参加我们的座谈会。从6月13日开始,湖南日报以每期一个版的篇幅刊发“寻访新乡贤”系列报道,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更好地推介新乡贤,促进新乡贤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扎根开花,湖南日报将推出“寻访新乡贤”第二季。
今天的会议主要是总结、评估第一季“寻访新乡贤”,同时启动第二季“寻访新乡贤”报道线索征集。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湖南日报 新湖南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