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城里挤、乡里弱、村里空,乡村教育要迎头赶上

[ 作者:李盈盈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7-18 录入:吴玲香 ]

日前,国务院下发的《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更进一步把2020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的目标细化为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如今,在一个区域内,农村教育出现了两极化状况,乡村生源逐渐减少,城镇生源急剧增加,乡村教育生源不到城镇的1/3 。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急需解决城里挤,乡里弱,村里空问题,办好乡村教育才是实现统筹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重点和根本。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学部部长邬志辉在接受未来网(微信公众号lovek618)记者采访时谈到。

城镇挤乡村弱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发展的战略性任务,提出到2020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的目标,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年前参与制定,并多次参与《意见》讨论的农村教育研究专家邬志辉表示,从一贯的促进中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教育均衡发展的提法逐渐缩小范围,把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首先锁定在县域内解决,这应该是出于对当前农村教育发展阶段的考虑。当时定的主题还不是县域内的教育改革,而是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研究。

当前,农村教育县域内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化状况,一方面,乡村生源逐渐减少;另一方面,城镇教育生源急剧增加。

2015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6.1%,而义务教育阶段的城镇化率达70%多,高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近20%。在邬志辉看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学校布局调整,乡村撤点并校,学校减少;二是人口流动,自然城镇化带来的,孩子跟随到城镇工作的父母去上学;三是乡村教育质量太差,农村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城镇读书,城镇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县城读书,县城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市里读书,小城市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大城市读书,大城市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

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的重点路径还是解决乡村教育。邬志辉表示,城镇化不是往大城市挤,应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办好乡村教育,让去城镇接受教育的学生回流到农村,减少城镇的压力。解决乡村弱城镇挤问题

乡村教育贵在教师

《意见》指出,向乡村和城乡结合部倾斜,大力提高乡村教育质量,适度稳定乡村生源,增加城镇义务教育学位和乡镇学校寄宿床位,推进城镇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着力解决乡村弱城镇挤问题。

温州碧莲镇中学韩雪峰校长告诉未来网记者,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在硬件上基本没有差距,对于学历的要求业基本一致,小学老师要求大专以上学历,中学老师要求本科学历。

山东东营利津县第二实验学校校长、利津县凤凰城实验学校校长李白杰也告诉记者,山东省的基础教育阶段,农村与城市的硬件设备基本一致,甚至乡镇学校的硬件设备好于县城学校的硬件,都有达标的阅览室、微机房、实验室等,但软件差别太大。现在乡镇学校的硬件变化最大,每个教室都有了班班通,每个老师都有电脑,每节课都可以用多媒体上课。

这一说法得到了南昌市站前路小学校长周琴的认同,但是,城乡之间的师资力量不均衡是共识。城市学校的交通便利,自然人文条件比乡村更好,所以老师更倾向于到城市任教,总体上,城市老师的素质普遍高于农村学校。

乡村教师队伍捉襟见肘,很多学校教师严重缺编,体、音、美教师更是缺少,与城市相比,关健还是人才问题。这是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对当前城乡教育差异化的一致看法。

李白杰认为,教师是决定教育好坏的第一标准。

教师差异无法改变,学校差异则无法改变。从山东农村小学被引进到北京任中国科学院附属玉泉小学校长的高峰说道。

关注农村教育发展的全国人大代表马文芳表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关键在于教师资源的均衡,有没有好的教师队伍,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可是由于高校毕业生不太愿意扎根基层,从事收入不高,社会地位也比较低的教师职业,使得基层教育优秀教师奇缺。

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认为,教师是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应该把教师作为教育公务员来确定。这一建议在《意见》中得到了体现,即核定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总量时统筹考虑当地公务员实际收入水平,确保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收入水平。

邬志辉告诉记者,目前,江西、湖南正在开展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的试点。比如湖南省芦溪的做法是使乡村教师的待遇每月高于县城教师1400元,于是,吸引了一批有教学能力的优秀青年教师到乡村教书,他们还开展创意智能、艺术教育、作文教学等,后来,一个一百多人学校的升学率远远高于其它学校。这样一来,很多去城镇借读的学生选择回乡村就读。

据悉,为了实现2020年消解大班额,山东全省要投入上千亿元资金,如果盲目扩建教学点,增配设备,增加教师编制,将来,随着乡村教育的发展,一旦出现学生回流,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在邬志辉看来,不需要大量增建城镇学校,解决资源不均是根本。

基数+人数拨款

对于人们比较关注的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高峰说:尽管各区县下拨经费计算口径不一致,各省、各地也不太一样,大概300-900元不等,但是,一个地方的城乡生均公用经费是一样的。假如以每生每学期600元的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城区学校因区位优势和丰富资源纷纷满员,而乡村中小学人数不足。一所2000人的学校和一所100人的学校,他们的生均公用经费相差114万元。

邬志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小学一般一学期每人600元,初中每人每学期800元,城市里的学校相对高一点。对于规模小、学生少的学校,一个10人的教室取暖费与一个生源充足的60人的教室的取暖费是一样的,一些基础经费不以学生数的变化而变化,而且上课老师的课时费开支是按课时量计算,而不以学生人数的多少决定。所以,生源少的学校,除去基本开支以外,就没有什么结余了。

这种资源看似均衡分配,实则差距越拉越大。高峰补充道。

另外,乡镇中心学校一般有法人定位,而村级小学、教学点等则没有,其经费由乡镇中心学校统筹经费,如果统筹落实不力,村小的发展就难以为继。

按照相关规定,不足百人的教学点按照百人拨付费用,一个20人的学校和一个99人的学校,其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筹是一样的,这样一来,相比于20人的学校,99人的学校就吃亏,因为基础开支不完全一样。邬志辉建议,当地政府灵活应对,用创新方式,变粗放管理模式为科学、精细化的管理分类方式,弹性地考虑寄宿、走读等多种因素,建立基数+人数的常用拨款模型。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未来网715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