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时间点的临近,脱贫攻坚工作逐渐进入深水区,如何科学推进脱贫攻坚,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河北干部群众正在向全面小康“最后一公里”冲刺,目的是让河北地区310万贫困人口实现“全面小康”。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目前,河北条件好一点的贫困地区已先期脱贫,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脱贫工作已经到了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这就需要我们清醒认识脱贫攻坚的艰巨性、复杂性,找准“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
农村要发展,土地是关键。加快农村发展,自然离不开土地,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就是要在土地上做好文章,利用好土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培育发展富民产业。近年来,国家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的投入很大,但贫困地区面临的主要问题还是产业发展问题,脱贫产业发展不上去,精准脱贫目标也就很难实现,精准扶贫成果也不会巩固。只有扶出“产业”,精准扶贫才算扶到了家,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也才能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脱贫攻坚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增进人民福祉,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前,河北省还有62个贫困县、7366个贫困村、310万贫困人口。这些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基础条件差,经济社会发展滞后,致贫原因复杂,过去“一招管用”“一举多得”的做法已难以奏效,脱贫难度很大。为此,我们必须围绕土地下功夫,切实立足土地资源优势,坚持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游则游,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帮助贫困地区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尽最大努力让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好地带动贫困群众致富。
毫无讳言,打赢脱贫攻坚战,离不开产业扶贫支撑,而培育发展富民产业,重在“授人以渔”,必须尊重农民意愿,尊重自然规律、市场规律。目前,河北省已在脱贫攻坚“三大片区”分别明确了产业布局:在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大力发展核桃、苹果、红枣等特色林果经济,在黑龙港流域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大力发展节水种养业和设施蔬菜,在环首都脱贫攻坚示范区加快发展有机农业、休闲旅游、冰雪体育等绿色低碳产业。我们可以预见,有了产业,扶贫也就会产生足够的内生动力,必将实现农民多渠道创收增收。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一场输不起的攻坚战,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不容丝毫懈怠。当下,河北已经明确了全省脱贫攻坚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吹响了举全省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我们必须强化决战决胜意识,帮助贫困群众不断提高脱贫“造血”能力,引导他们坚决摈弃“等靠要”依赖思想、淡化“贫困意识”,积极参与到脱贫创业中来,同时也要积极整合各种社会外力,合力攻坚,共同做好做足贫困地区的土地文章,以富民产业的发展推进精准脱贫,让贫困群众早日摆脱贫困的苦日子。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河北新闻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