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17年中国粮食进口冲新高危害经济社会,农村改革和海关监管改革势在必行
1、2017年产量下降,消费和进口再创历史新高
BOABC监测显示,2017年全年粮食产量6.07亿吨,低于国家统计产量6.18亿吨;进口3490万吨,较上年有所下降,但是依然保持历史第三位高位水平;考虑大豆粮食进口1.31亿吨,较上年增长1594万吨,增长9.8%,国内粮食自给率降到82.3%;大豆大量进口和深加工副产品增长对饲料粮消费产生明显替代;年度国内粮食总消费6.31亿吨,较上年增长0.62%,工业加工消费推动粮食消费总量增长。大量进口压低了国内产量和农民收入,农村改革势在必行,大幅提高老年农民养老金,给农民基本公平的公民权是一切改革的基础!!
2、2017年中国粮食消费细分分析
口粮消费3.04亿吨,较上年下降0.50%;饲料粮消费1.90亿吨,较上年下降1.06%;工业消费1.00亿吨,较上年分别增长6.10%,深加工的主副产品对于口粮和饲料粮有明显替代作用。12月末国内库存总量5.91亿吨,较上年增长1045万吨,增长1.80%,安全系数提高0.91%;大量的进口成为推高国内粮食库存和压低国内生产的关键因素。
口粮消费方面,农村家庭消费8546万吨,城市家庭7692万吨,在外消费1.41亿吨,较上年分别下降3.39%、1.93%和上涨2.16%。饲料消费方面,全部养殖业饲料消费3.15亿吨,较上年增长0.45%;精饲料消费总量2.62亿吨,上年增长不低于0.45%,养殖业产量增长推动饲料总产量和精饲料消费增长。
其中,粮食粮油加工副产品消耗量7264.3万吨,较上年增长4.62%;饲料粮的净消费1.90亿吨,较上年下降1.06%。工业消费,深加工消费4878.2万吨,酿造消费5092万吨,工业消费增长主要在于库存粮食的消耗所致,存放过久粮食深加工副产品的严重影响的饲料消费效果。
3、2016/17-2018/19作物年度中国粮食安全状况
作物年度来看,2016/17年度,国内产量6.16亿吨,进口3143万吨,国内总消费6.34亿吨,其中,口粮消费3.06亿吨,工业消费9576万吨,年末库存3.45亿吨,安全系数为54.36%。
2017/18年的大量进口,官方下压价格,自然灾害共同作用下产量的下滑,消费增长到来期末库存小到3.36亿吨,安全系数加大52.20%。
2018/19年度产量会有所回升,但是工业消费增长,期末库存和安全系数将会进一步下降,推动粮食价格进一步下降。
年度价格方面,预计2017/18年度原粮价格2357元/吨,成品粮价格为3813元/吨;2018/19年度价格反弹成为必然,产业环境和宏观背景可能共同决定原粮和成品粮价格不同程度的上涨,分别为2545元/吨和4149元/吨。
按照当前发展趋势,到2020年国内粮食总产量可能达到6.26亿吨,同国内的生产潜在生产能力差距在扩大,国内总消费总量为7.07亿吨,国内粮食的总体生产无法满足需求,但是如果我们主要品种的单产达到2015年的世界先进水平,我们的粮食总产达到8.5亿吨,不仅可以满足国内7亿吨的需求,而且可以有近1.5亿吨出口供应,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水平至关重要。加速农村地区的经济制度改革提升农村地区对于推动农业生产水平,维护国家经济与社会持续安全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改革的基础在于归还农民基本的公民权利,消除城乡居民及社会不同阶层的养老的近的天然之别,推动潜在消费转变成为显示的消费;加速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公开透明社会收入分配制度是解决我国当前经济和社会的问题的根本和关键。选定周口阜阳这两最大的农业区作为中国农业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进行深入的农村与农业改革,构建符合中国的国情的经济社会制度,其价值超过深圳特区和雄安新区,真正带动农耕文明为基础中华文明有效复兴。
4、 按照2016年末人口测算中国居民人均食物消费情况
4.1 年度人均来看,2017年度国内粮食人均产量439公斤,较上年下降2.12%;人均总消费455公斤/年,较上年下降0.12%。其中,口粮消费消费220公斤、饲料消费137公斤、工业消费72公斤,较上年下降1.09%、1.65%和增长5.47%;口粮人均消费中,农村地区人均家庭145公斤;城市家庭人均97公斤,较上年分别下降0.95%、4.78%;在外餐饮消费人均102公斤/年,增长1.55%,在外餐饮消费增长带来总体口粮消费增长。
其他主要食物中国动物性食品的供应总量2.22亿吨,人均动物性食品163公斤;其中,肉类总供应量9000万吨,较上年增长0.09%,人均65.83公斤;水产6938万吨,人均50.18公斤;牛奶3545万吨,人均25.64公斤;禽蛋3070万吨,人均22.20公斤;白酒供应人均9.98升,啤酒供应32.38升,较上年分别下降0.20%和2.01%,经济和社会变化影响居民食物消费。值得关注的人均动物性食品的数据显示我们的统计数据存在一定的偏差或者问题,值得认真深究我数据形成过程和数据的可信度。
4.2 月度消费来看,12月国内粮食总消费5339万吨;其中,口粮消费2677万吨、工业消费821.7万吨、畜牧养殖精饲料消费2237.6万吨,其中粮食饲料粮净消费1598.8万吨;月末库存总量5.90亿吨,月末库存系数11.07;11月、12月大米产量、饲料产量、啤酒产量、食用油产量的下降呈现反常状态,带来口粮及粮食总体消费量的回落。
人均月度粮食消费来看,月度粮食总消费38.61公斤;其中,口粮消费原粮19.36公斤,饲料消费11.56公斤,工业消费5.94公斤、种子及损耗人均1.75公斤。口粮消费中农村地区家庭消费12.77公斤,城市家庭人均消费8.55公斤,在外餐饮消费总量9.01公斤。工业消费中,酒类消费粮食消耗量2.26公斤。
月度居民食物供应情况来看,12月肉类总产量886万吨,进口38万吨,肉类总供应924万吨;人均肉类6.68公斤,进口占到0.27公斤。白酒12月度产量127.1万千升,啤酒254万千升,折合人均白酒919ml,啤酒1.838ml。肉类和酒消费带来粮食间接消费,另外,养殖业的结构和养殖方式的调整也增加粮食消费。
5、月末国内粮食的库存状况
12月末 国内库存总量5.91亿吨 ,库存构成方面,品种构成来看,稻谷月末库存量1.90亿吨、玉米1.92亿吨、小麦1.20亿吨,大麦589.3万吨,其他各类杂粮 (包括薯类、豆类,其他谷类杂粮) 8323.9万吨。
三种主要粮食作物库存5.02亿吨,国有粮食占有量预计为2.88亿吨,农户库存1.52万吨,商业库存6194万吨,分别占到库存总量的57.33%、30.32%和12.34%;农户粮食总体年度消费销售进度为76.56%。国有粮食出库放缓导致国有库存占比持续增长。
6、国有粮食购销方面,公开拍卖不是主要出库方式
初步统计截止1月全国主产区的粮食收购量23887万吨,预计国有企业当月收购量12176万吨,10、11、12月三个月的月度粮食收购量分别为4624万吨、5903万吨和2616万吨,估计国有粮食企业的收购量分别为1967万吨、2350万吨和1354万吨。
相关部门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11月全国总体国有粮食企业的收购量2096万吨。当月销售2708万吨,销售远大于国有企业的收购量,国有企业的粮食供应占到当月社会粮食消费总量的49.14%,国有粮食企业的继续国内粮食流通的主渠道,对粮食市场的稳定起到的关键作用;
国有粮食出库方式来看,当月拍卖成交总量170.3万吨,拍卖占到全部国有企业粮食出库总量的3.96%,拍卖出库比率有所下滑,国有粮食非公开出库带来“市场研究员”根据拍卖出口来判断国有企业的库存量的结论是完全错误,导致了当前一些机构对国有粮食库存的量的错误判断,也许是一些人有意压低国内粮食价格手段所致,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
7、大量进口复合贸易商利益,危害国内经济
2017年,国内粮食生产市场化程度提高,种植业结构发生调整,总产量有所下降,进口也出现一定下降,生产和消费缺口有所扩大,带来后期更大进口和更低的生产,大量削减粮食的作物的播种面积是一项不很明智的决策,带来更大需要引起关注。后期更大量的粮食进口,完全符合国际贸易商的利益。面对中国大量进口的大国效应,会导致进口价格的大增。
8、海关进口监测猫鼠一家,各自追逐利益最大化!
面对政策失当或者受到国际贸易商的诱导结构导致大量进口;面对国际贸易商对世界贸易及中国贸易的极大影响,防范跨国粮食垄断权力的寻租,国家应该加强对大型贸易商的贸易情况的监测,追踪,同时进行及时的信息公开,让跨国企业的贸易行为接受全社会的监测,才能防范垄断企业的借助垄断权力谋求巨大的垄断利益,损害国家和社会会利益;当前海关不向社会公众公开跨国贸易商的贸易信息,跨国垄断粮商垄断粮食贸易,海关垄断贸易信息,拒绝向社会公开大型企业的贸易信息,相反借助海关垄断信息进行高价销售海关信息,进行严重的权利寻租,严重制约公众对进出口信息的知情权和对垄断贸易企业的信息监督权,海关和大型贸易企业猫鼠一家 ,严重危害社会公众利益。
面对进口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海关应该更加及时公布主要粮食的品种的进口数量、金额、品级及进口来源国别、达到口岸,进口商和国际出口商,让国际贸易在不仅接受海关和商检的监测,更要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构建文明、绿色、诚信、透明、有社会责任的国际贸易,让国际贸易更好的带动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而非国际贸易商获取垄断利润的工具。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北京Farmer(微信公众号原创)2018-03-04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